首页 理论教育 移植后淋巴增殖异常

移植后淋巴增殖异常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移植后淋巴增殖异常是一种在实质性器官和骨髓移植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在0.5%~30%,病死率>50%。3.移植1年后,PTLD的临床表现更为局限化,极少产生全身症状。PTLD的确诊仍应该建立在组织病理学上,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对于PTLD的标准治疗尚未确定,目前临床治疗的策略是控制B细胞的过度增殖,同时促进记忆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监视功能。

移植后淋巴增殖异常(PTLD)是一种在实质性器官和骨髓移植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在0.5%~30%,病死率>50%。PTLD的发生与EB病毒感染有关,>90%的PTLD为B淋巴细胞来源,并且约95%的患者同时伴有EB病毒的感染。像前一节讨论的药源性皮肤癌一样。

【临床表现】 表现多样,且无特异征象,极易与急性排斥反应等混淆。患者可能在无明显症状时就有了局部器官或全身受累的表现,其可能具有的一些临床表现如下:

1.在移植后6个月至1年内可出现单核样感染的表现,如发热、迅速增大的扁桃体和颈部结节、巨脾、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等,这经常是PTLD的早期表现。

2.免疫抑制过强的患者可能在移植后几周内出现累及多个器官(胃肠道、脾、肺、心脏、肾等)的广泛病变,表现为腹痛、腹泻、脾大、胸腔积液及肾病综合征等,甚至发生败血症。

3.移植1年后,PTLD的临床表现更为局限化,极少产生全身症状。可发现结外淋巴组织的病变和内脏淋巴结大,但无浅表淋巴结受累;可有胃肠道受累;20%的病例移植器官自身受累,常被误认为是排异反应;部分患者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较多患者可发现多发性肺部结节,并且只有肺部受累。PTLD的确诊仍应该建立在组织病理学上,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致病机制】 PTL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因绝大多数PTLD病例存在EB病毒感染,EB病毒在PTL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致病药物】 有环孢素、他克莫司、硫唑嘌呤等。

环孢素是一种强效且相对特异的抗T细胞抗原,其使用初期曾出现过特别高的PTLD的发生率,但随着血药浓度的监测和使用剂量的减少,其PTLD的发生率也逐渐减少。

他克莫司作为抑制钙神经素的免疫抑制药与CsA有着类似的情况。OKT3为一种鼠科单克隆抗体,能直接针对人类的CD3受体——T细胞复合物,使循环中的CD3的T淋巴细胞完全用尽,导致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被强烈地抑制。OKT3是一种非常有效和高选择性的免疫抑制药,但多项研究表明,使用OKT3将使PTLD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防治措施】 PTLD的预防主要是从避免PTLD发生的危险因素入手,如尽量不使用去T细胞的方法进行移植,尽可能地缩短免疫抑制药使用的时间等。另外,在EBV诱导的B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T细胞调节失衡的高危因素患者,至少每周监测一次EBV DNA负荷,以利于判断病情,一旦EBV DNA的负荷迅速增高,预示发生PTLD的可能,即可进行预防性治疗。由于供者B细胞可能是EBV相关淋巴瘤的起源,去除供者B细胞可能也是一种较为简单的预防措施。

对于PTLD的标准治疗尚未确定,目前临床治疗的策略是控制B细胞的过度增殖,同时促进记忆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监视功能。治疗的方法可根据患者病变的范围。对于局灶性PTLD可采用外科手术切除和局部放疗。具体方法如下。

1.免疫抑制药的减量或停用 免疫抑制药的减量或停用是防治PTLD的首选手段。

2.抗病毒治疗 EBV相关的PTLD予以抗病毒治疗,限制感染性B细胞的数量。

3.联合化疗和放疗 对于病变范围较广泛,免疫抑制药减量和抗病毒治疗无效者,通常可采用联合化疗。

4.单克隆抗体治疗 美罗华(Rituximab)是一种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可能成为目前治疗移植后B细胞PTLD的最有效的药物,但它对多脏器受累,迟发型PTLD和有CNS浸润的PTLD等效果不佳。两种抗B细胞的单克隆抗体(抗CD21和抗CD24)也已经试用于临床。

5.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 输注转导了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的供者淋巴细胞,一方面可有效治疗PTLD。另一方面一旦发生GVHD,通过使用更昔洛韦激活HSV-TK的自杀基因将其灭活,可以控制GVHD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