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肾小管功能障碍

肾小管功能障碍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一种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功能障碍的疾病。发生机制与药物损害肾小管细胞、降低其对血管升压素的反应有关,导致肾髓质高渗状态破坏,引起肾小管浓缩尿液功能障碍,但对血管紧张素胺仍有一定反应。有些患者术后发生肾功能障碍,可能与该药对肾的毒性作用有关。血和尿ADH明显升高,但肾功能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均正常。

(一)范科尼综合征

【临床表现】 糖尿、高碳酸盐尿、多组氨基酸尿、肾小管性蛋白尿、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钙血症,同时伴有多尿、多饮、烦渴等。有时尿中还可排出大量乙酰乙酸,尿酮体阳性,易被误诊为“糖尿病酮症”,但血糖正常可作为鉴别。严重者可因长期低血钙、低血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酸中毒而发生肾性骨病。晚期可发展为肾衰竭。

【致病机制】 范科尼综合征是肾近曲小管复合性功能障碍疾病,成人病例多为后天获得性疾病,常继发于慢性间质性肾炎、肾移植、骨髓性肾病、肾淀粉样变性及重金属或药物肾损害。

【致病药物】 重金属(汞、铅、镉等)、过期变质四环素(脱水四环素)、巯嘌呤

【防治措施】 发生范科尼综合征应立即停药,并针对不同药物采取措施。如急性汞中毒立即洗胃,迅速应用二巯丙醇,同时配合透析疗法,去除二巯丙醇汞复合物;慢性汞中毒,应用二巯丙醇及N-乙酰青霉胺治疗。

此外,还应进行对症处理,针对酸中毒补充碱剂(碳酸氢钠、枸橼酸合剂),低血钾应补充钾盐(枸橼酸钾),低血磷及低血钙应补充中性磷酸盐及骨化三醇。

(二)肾性尿崩症

【临床表现】 多尿、多饮、烦渴,持续性低张尿,严重者可失水。实验室检查常表现为失水,血液浓缩,血钠、血氮升高,尿大量增多及稀释,尿比重1.001~1.005。

【致病机制】 一种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功能障碍的疾病。发生机制与药物损害肾小管细胞、降低其对血管升压素的反应有关,导致肾髓质高渗状态破坏,引起肾小管浓缩尿液功能障碍,但对血管紧张素胺仍有一定反应。

【致病药物】

1.锂制剂 治疗剂量或略大于治疗剂量的锂制剂可导致尿崩症,出现多尿及烦渴,造成明显脱水及负氮平衡。停药后一般可缓解。

2.甲氧氟烷 甲氧氟烷代谢产物可引起肾浓缩功能障碍并发生尿崩症。有些患者术后发生肾功能障碍,可能与该药对肾的毒性作用有关。故主张少用或不用甲氧氟烷。

3.四环素类抗生素 大剂量可导致尿崩症。用药剂量越大,肾浓缩尿的能力越低。四环素类抗生素所导致的尿崩症,给予外源性血管升压素无明显反应。

4.其他药物 包括两性霉素B、秋水仙碱、格列本脲、利福平、长春碱等。

【防治措施】

(1)主要是对症治疗补足水分,维持水平衡,减少糖、盐等溶质的摄入。

(2)氢氯噻嗪可影响远端肾小管产生负钠平衡,刺激近端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对水分的吸收,可给予氢氯噻嗪25~50mg,3次/d,可减少尿量约50%。

(3)吲哚美辛减少肾脏血流量及对抗前列腺素抑制cAMP的作用,与氢氯噻嗪并用效果更好,常用25mg,3次/d。

(三)血管升压素(ADH)分泌过多综合征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水过多和低钠血症,如食欲缺乏、恶心、呕吐、乏力、嗜睡、精神失常等。体重异常增加,但血压正常,很少有水肿。血清钠常<120mmol/L,血氯化物常偏低,血浆渗透压常<27mOsm/kg H2O,伴有尿渗透压升高,常>550mOsm/kg H2O,尿钠排出持续增加,且不受水负荷影响,其浓度>20mmol/L。血和尿ADH明显升高,但肾功能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均正常。

【致病机制】 ADH分泌增加使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多,引起水潴留和稀释性低钠血症。由于血浆容量增加,醛固酮分泌受抑制,尿钠排出增多,加上细胞外液量增加,抑制促尿排钠激素,使肾近曲小管对钠重吸收减少,促进尿钠更大量排出,加重低钠血症及血浆渗透压减低。

【致病药物】

1.降糖药 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

2.镇痛药 吗啡、哌替啶。

3.抗癌药 环磷酰胺、长春新碱。

4.利尿药 氢氯噻嗪。

5.降血脂药 氯贝丁酯。

6.中枢神经系统药 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卡马西平

7.其他 如全身麻醉药、三环类抗抑郁制剂。

【防治措施】 立即停药,纠正水过多和低钠血症。①限制水分摄入,每天进水量控制在500~800ml;②利尿药及高渗盐水输入,仅在严重水中毒时才慎重使用;③使用抑制ADH分泌的药物,地美环素阻碍ADH对肾小管的作用,引起可逆性尿崩症,促进水分排出,为目前首选的对症药物,用法:0.3g,3~4次/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