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形成的治疗办法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形成的治疗办法

时间:2023-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人及家属了解直肠、肛管的解剖生理以及常见直肠、肛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掌握常见直肠、肛管疾病的自我护理方法。直肠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长12~15cm。肛管长约3cm,上接直肠,下端是肛门,由内外肛门括约肌控制粪便的排出。痔是直肠下端、肛管和肛门缘静脉丛内的血管曲张形成的团块。

(一)教育目标

病人及家属了解直肠、肛管的解剖生理以及常见直肠、肛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掌握常见直肠、肛管疾病的自我护理方法。

(二)解剖及生理简介

直肠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长12~15cm。直肠上段与结肠大小相同,下段扩大成直肠壶腹,是粪便排出前的暂存部位。

直肠肌分外层纵肌和内层环肌。环肌层在直肠下段伸延并增厚,形成肛管内括约肌;纵肌层下端与肛提肌和内外括约肌相连,参与排便活动。

肛管长约3cm,上接直肠,下端是肛门,由内外肛门括约肌控制粪便的排出。直肠肛管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排便。直肠能分泌黏液以助粪便排出,也能吸收少量水分、盐、葡萄糖和一部分药物。

(三)肛裂的治疗及自我护理

肛裂是好发于肛管后正中部位的经久不愈的溃疡,常为单个,数个肛裂少见。

1.病因

(1)损伤:肛裂易发生于长期大便秘结的病人。干硬的大便排出时损伤肛管皮肤,反复损伤使破损皮肤难以愈合。

(2)感染:长期不愈的裂伤必然继发感染,使愈合更加困难。

(3)解剖特点:肛管前、后部的肌肉支持较两侧少,不如两侧坚固,容易损伤;肛管和直肠形成角度,使肛管后部受粪便压力较大;肛管后部中线的血液供给较少,弹性较差。这些均是造成肛裂的部分原因。

2.临床表现

(1)疼痛:是肛裂的主要症状。排便时和排便后疼痛剧烈,喷嚏、咳嗽或排尿时都可引起疼痛。

(2)便秘:排便时疼痛使病人恐惧排便,使原来的便秘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3)出血:是肛裂的常见症状,为鲜血,见于粪便表面、便纸上或便时滴出,出血量较少,有时出血较多。

3.治疗与自我护理 ①保持局部清洁,热水坐浴,涂以消炎止痛油膏或栓剂;②多食蔬菜、香蕉、蜂蜜等,口服缓泻剂,以利于大便排出;③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④局部利多卡因封闭以缓解疼痛;⑤手术治疗。

(四)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治疗及自我护理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的感染发展成为脓肿。脓肿破溃或切开后形成肛瘘。

1.病因 感染是引起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主要原因,如会阴部疥肿、肛窦炎或肛腺感染。

2.临床表现 根据脓肿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1)肛门周围脓肿:是最多见的一种,位于肛门和肛管下部皮下组织,表现为局部搏动性疼痛,排便时加重,肛门周围红肿,全身感染症状不明显。

(2)坐骨肛管间隙脓肿:比较常见,脓肿存在于坐骨直肠窝内。此处形成的脓肿较大,症状较重,开始时即有全身症状如寒战、发热、乏力等。局部有会阴坠胀感、排尿不适、排便不尽感等。

(3)其他:较为少见,包括直肠壁内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括约肌间隙脓肿,由于位置较深,病人局部症状不明显但有不同程度的全身表现。

3.治疗与自我护理 ①手术切开引流;②应用抗生素;③温水或1∶10 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④局部理疗,以利于炎症消散。

(五)肛瘘的治疗及自我护理

肛瘘是肛门周围和直肠下部的瘘管,一端通于皮肤,一端通于肛管和直肠。

1.病因 多由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

2.临床表现 肛门外口周围不断有少量脓液流出,刺激皮肤引起瘙痒,如外口阻塞,脓液不能排出而形成脓肿,则局部出现肿胀疼痛,瘘管破溃后,又有脓液流出,如此反复,为肛瘘临床表现的特点。

3.治疗与自我护理 ①多食蔬菜、水果,以防便秘,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②每日用温水或1∶10 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保持局部清洁;③局部理疗,促进炎症消散与愈合;④使用抗生素;⑤手术治疗,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方法。

(六)痔的治疗及自我护理

痔是直肠下端、肛管和肛门缘静脉丛内的血管曲张形成的团块。任何年龄都可发生,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有所增高。

1.病因

(1)解剖因素:直肠静脉无静脉瓣,当人久立或久坐时,肛门直肠部位发生血液淤积,久之,则发生静脉曲张,形成痔。

(2)腹内压增高:如妊娠、习惯性便秘等。

(3)静脉回流受阻:肝硬化引起门脉高压、盆腔肿瘤压迫直肠静脉、久坐、久立等,均可致静脉回流受阻。

(4)直肠下段和肛管的慢性感染:慢性感染使静脉本身及周围组织纤维化而失去弹性,是引起痔的一个因素。

(5)其他:如肥胖、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2.分类

(1)内痔:是直肠上静脉丛的曲张静脉团块,位于齿线以上,表面覆盖以直肠黏膜。

(2)外痔:是直肠下静脉丛的曲张静脉团块,位于齿状线以下,表面覆盖以肛管皮肤。

(3)混合痔:直肠上、下静脉丛互相吻合,齿状线上下可均发生静脉曲张,形成混合痔,表面为直肠黏膜和肛管皮肤所覆盖。

3.临床表现

(1)出血:是内痔和混合痔的早期常见症状,特点是无痛、鲜红色、便时出现,常滴于粪便上或便纸上见有鲜血。如出血量大且经常,可引起继发性贫血。

(2)痔块脱出:脱出的痔块逐渐变大,由可自行回复演变为需用手推回肛门,严重时,影响劳动。

(3)疼痛:单纯内痔不觉疼痛,当黏膜或皮肤受损感染后,血栓形成则出现疼痛。

(4)瘙痒:由于痔块刺激直肠黏膜,分泌物增多,括约肌松弛,分泌物流出肛门外刺激周围皮肤,引起瘙痒。

4.治疗与自我护理 ①保持大便通畅,多进食蔬菜、水果;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禁烟酒;③便后温水坐浴;④肛管内注入消炎止痛药;⑤注射疗法,将硬化剂注入痔块周围黏膜,引起炎症反应,使血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达到使痔核萎缩、硬化的目的;⑥手术治疗,对痔块脱出严重的病例,应选择手术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