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

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

时间:2023-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历时短暂并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凡临床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且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血常规和生化检查也是必要的,神经心理学检查可能发现轻微的脑功能损害。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历时短暂并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1h,不超过24h即完全恢复,但常有反复发作。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凡临床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且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TIA好发于中老年人(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突然,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多于5min左右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短,恢复快,不留后遗症状,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症状相对较恒定;通常不表现为症状仅持续数秒钟即消失的闪击样发作。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脂血症病史或不良烟酒嗜好。

(1)颈内动脉系统TIA

①常见症状:常见对侧肢体单瘫、轻偏瘫、对侧面舌瘫、对侧偏深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

②特征性症状:眼动脉交叉瘫(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矇或失明、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和Horner征交叉瘫(病变侧Horner征、对侧偏瘫);主侧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症。

(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①常见症状:眩晕、平衡失调,眼球运动异常、复视、吞咽障碍、构音障碍、意识障碍伴或不伴瞳孔的改变、单侧或双侧面部、口周麻木,单独出现或伴有对侧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大多数不伴有耳鸣,为脑干前庭系缺血表现;少数可伴耳鸣,系内听动脉缺血致内耳受累。

②特征性症状:跌倒发作,表现患者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常可很快自行站起,系下部脑干网状结构缺血所致。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发作时出现短时间记忆丧失,病人对此有自知力,持续数分至数十分钟;发作时对时间、地点定向障碍,但谈话、书写和计算能力保持;是大脑后动脉颞支缺血累及边缘系统的颞叶海马、海马旁回和穹窿所致。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双侧大脑后动脉距状支缺血而致枕叶视皮质受累,引起暂时性皮质盲。

2.辅助检查 EEG、CT或MRI检查大多正常,弥散加权MRI或PET部分病例(发作时间>60min者)可见片状缺血灶。TCD、MRA、CTA及DSA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TCD微栓子监测适合发作频繁的TIA病人。血常规和生化检查也是必要的,神经心理学检查可能发现轻微的脑功能损害。

3.诊断 多数TIA患者就诊时临床症状已消失,故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中老年患者突然出现局灶性脑功能损害症状,符合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及其分支缺血表现,并在短时间内症状完全恢复(多不超过1h),应高度怀疑为TIA。PWI/DWI、CTP和SPECT有助TIA的诊断。并明确提出不属于TIA的症状有:①不伴有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障碍其他体征的意识丧失;②强直性和(或)阵挛性痉挛发作;③躯体多处持续进展性症状;④闪光暗点。

(二)鉴别诊断

临床上TIA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部分性癫特别是单纯部分发作,常表现为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的肢体抽搐或麻木针刺感,从躯体的一处开始,并向周围扩展,多有脑电图异常,CT/MRI检查可发现脑内局灶性病变。

2.梅尼埃病(Méniere disease) 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与椎-基底动脉TIA相似,但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往往超过24h,伴有耳鸣、耳阻塞感、听力减退等症状,多伴有自主神经症状。除眼球震颤外,无其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下。

3.心脏疾病 阿-斯(Adams-Stokes)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多源性室性早博、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可因阵发性全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晕倒和意识丧失,但常无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动态心电图监测、超声心动图和X线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4.其他 颅内肿瘤、脓肿、慢性硬膜下血肿、脑内寄生虫等亦可出现类TIA发作症状,原发或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不全亦可因血压或心律的急剧变化出现短暂性全脑供血不足,出现发作性意识障碍,应注意排除。

(三)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

1.病因治疗 对有明确病因者应尽可能针对病因治疗,如高血压病人应控制高血压,使BP<140/90mmHg(脑低灌注引起者除外),糖尿病病人伴高血压者血压宜控制在更低水平(BP<130/85mmHg);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高脂血症(使胆固醇<5.2mmol/L,LDL<2.58mmol/L)、血液系统疾病、心律失常等也很重要;对颈动脉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狭窄(>70%)或血栓形成,影响脑内供血并有反复TIA者,可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颅内外动脉吻合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等。

2.预防性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药:可减少微栓子发生,减少TIA复发。①阿司匹林(aspirin)75~150mg/d,餐后服用,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也可选用小剂量阿司匹林25mg/d与双嘧达莫200mg/次联合应用,2次/d。②氯吡格雷(clopidogrel),75mg/d,副作用较阿司匹林明显减少,建议高危人群或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以选用。③奥扎格雷,是静脉抗血小板药物,目前因缺乏大规模临床观察,疗效尚未确定。

(2)抗凝药物:目前尚无有力临床试验证据支持抗凝治疗作为TIA的常规治疗,但临床伴有房颤、频繁发作的TIA患者可以考虑应用。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①心源性栓塞性TIA伴发房颤和冠心病的患者,推荐口服抗凝药治疗,治疗目标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达到2~3,或凝血酶原时间为正常值的1.5倍。②频繁发作的TIA或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对抗血小板聚集药治疗无效的病例可考虑抗凝治疗。③对瓣膜置换术后已服用足量口服抗凝药治疗的TIA患者也可加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或双嘧达莫联合治疗。在口服抗凝剂华法林(warfarin)、双香豆素乙酯(新双香豆素)或双豆素等期间,应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根据结果调整用药量。

(3)其他:对有高纤维蛋白原血证的TIA患者,可选用降纤治疗。对老年TIA并有抗血小板聚集药禁忌证或抵抗性者可选用活血化瘀性中药制剂治疗。

3.TIA的外科治疗 对有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严重狭窄(>70%)的TIA患者,经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或)抗凝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有恶化趋势者,可酌情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内膜切除术或动脉搭桥术治疗。

(四)预后

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的病例,部分发展为脑梗死,部分继续发作,部分可自行缓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