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做一代经方传人

做一代经方传人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冯世纶教授是全国著名的经方学家,从医40余年,精通内、外、妇、儿、皮肤各科,理论和临床皆称著。冯世纶,男,生于河北省晋州市。当代经方大师刘绍武先生认为:《黄帝内经》采用经络学说指导针灸临床实践,《伤寒论》采用《汤液经法》来指导汤液(即中药)的临床实践。胡希恕先生认为采用六经—方证辨证体系,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

——经方学家冯世纶教授学术思想简介

冯世纶教授是全国著名的经方学家,从医40余年,精通内、外、妇、儿、皮肤各科,理论和临床皆称著。今将冯师的学术思想择要简介如下。

辉煌业绩示世人

冯世纶,男,生于河北省晋州市。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就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一直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工作,奋战在中医临床一线,尤其重视中医经方的继承和发扬。

冯师曾师承于董建华、赵绍琴、宋孝志、张志纯等名老中医,后师承于现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并专注于经方的研究、继承和发扬,系统整理并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的成果,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提出了《伤寒论》属于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的观点。

冯师一直努力于经方的传承,著作颇丰,早期曾涉猎歧黄之术,著作有《古今延年益寿方荟萃》、《古今健美方荟萃》、《中医与老年保健》等,后期专注于经方研究,有《经方传真》、《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又名《经方传灯》)、《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解读张仲景医学—伤寒六经方证直解》、《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病位类证》等。

20世纪80年代初,冯师协助胡希恕先生给日本中医研修团做特别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演讲,并对演讲进行了完整录音,给后人研究胡派伤寒学说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资料。1983年,冯师“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论”一文刊登在日本《中医临床》杂志第4卷第4号上的“中国经方家之见解”栏目。1987年6月赴日本高雄病院,进行中医讲座。1991年赴香港参加中日汉方医学研讨会并演讲。近些年来,常被南京中医药大学、青海省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邀请做专题讲座,传播经方学术。

入门躬亲重继承

1965年,冯师毕业后,曾跟随董建华、赵绍琴教授等名老中医学习,受益匪浅,后跟随经方大家胡希恕教授学习。

初随胡希恕先生学习时,胡老辨证时常说这个病是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方证,那个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继之处原方原量,疗效极佳。当时冯师习惯于脏腑经络辨证,对胡老的六经方证辨证尚不熟稔,故颇不解其故。胡老仿佛看透了冯师的困惑,就主动利用下班、节假日等空闲时间给冯师讲解《伤寒论》、《金匮要略》,使冯师渐入经方之道,继而掌握了经方的精髓——六经方证辨证体系。

胡希恕先生指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临床治疗有无疗效,就在于方证是否对应。故冯师一直潜心研究仲景六经方证学说,发表论文数十篇,开启了研究仲景学说的新面貌。

由于冯师的刻苦学习和胡老的悉心指点,冯师迅速登堂入室,尽得其真传。并经过40余年的临床实践,成为现代中医界公认的经方大家。兹就冯师的继承心悟①简单介绍如下。

一、《伤寒论》与《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不同

《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开其闭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精气内伤,是所独失也。”

按照《汉书·艺文志》的分类,《黄帝内经》属于医经家,而《汤液经法》属于经方家。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林亿在宋本《伤寒论》中说:“伊尹本神农之经,仲景本汤液之法。”当代经方大师刘绍武先生认为:《黄帝内经》采用经络学说指导针灸临床实践,《伤寒论》采用《汤液经法》来指导汤液(即中药)的临床实践。

可见《伤寒论》是由仲景论广《汤液经法》而成,因此属于经方派,和《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不同,是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因此胡老提出在学习经方的过程中不能“带着《内经》的有色眼镜”。

二、六经的实质是八纲六证

胡希恕先生认为病位是疾病反应的部位,而不是病变所在的部位。疾病的病位反应有三个,即表、里、半表半里。同时病性分为阴、阳两类。即每个病位上有阴、阳两种不同病性的疾病反应。即天下万病,用八纲分类,可尽概括于六证之中。即表阳证、表阴证、里阳证、里阴证、半表半里阳证、半表半里阴证。而胡希恕先生经过毕生的研究和实践,将伤寒六经和六证一一对应起来,即太阳病——表阳证,少阴病——表阴证,阳明病——里阳证,太阴病——里阴证,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六经的实质即六种证型,胡希恕先生曾说:六经来自八纲,六经病名本可废,但古人将六经指代六证,故暂保留六经病名。采用先辨六经,继之再辨方证,这样病位病性了然于胸,处方用药如有神助。

三、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胡希恕先生指出,《伤寒论》是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而胡老也被中外伤寒学界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所谓方证,简单而言就是指某方的适应证,某方的适应证就成为某方证。如病人表现为: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兼有阳明里实,即为少阳阳明合病,属于大柴胡汤证。疾病多复杂,多有合并他证,若兼见桂枝茯苓丸方证的“久有瘀血、胸腹胁痛有定处”,便可辨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证,故处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原方原量,疗效亦颇佳。

刘渡舟教授认为:方证是打开《伤寒论》大门的金钥匙。提出了抓主证的观点,是临床使用经方的重要方法。叶橘泉教授提出了方证学的概念。著名经方大家江尔逊先生提出方证对应的观点,认为方证对应即有是证用是方,只要病人的主证和《伤寒论》的条文对应即可照原方进行治疗。全国著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提出三部六病说,临床亦采用方证辨证。

胡希恕先生认为采用六经—方证辨证体系,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正如大论所曰:“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总之,经方是不同于《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采用六经—方证的辨证方法,是与脏腑经络等辨证不同的方法,更能明确病位、病性,更能抓住疾病的本质,临床简单而易于运用,故深受广大中医人士的推崇。也正符合《易经》“易则易知,简则简从”的规律。

登堂入室悟医道

《道德经》曰:“道可道,非常道”,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道为最高,所以医学的最高阶段可以称之为医道。

可以说,掌握了六经—方证的辨证方法,进而可以应用于一般常见病的辨证治疗,某种意义上就可以说掌握了医道。冯师在继承胡希恕先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和心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完善了经方辨证体系,将胡派伤寒学说发扬光大。

一、阐述了《伤寒论》和《汤液经法》的关系

冯师通过文献考证,研究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并在其《<伤寒论>是怎样撰成的》一文中,考证出了《伤寒论》与《汤液经法》一脉相承,属于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并进一步指出了伤寒六经非《内经》的六经,伤寒并非《难经》“伤寒有五”之伤寒等等,拨云见日,分清学术特点。

二、依据《伤寒论》六经提纲来辨六经

冯师认为,《伤寒论》六经提纲简洁明了,根据提纲可使临床医生容易把握六经分类,但提纲模糊的,如“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的提纲比较简单,可结合条文及方证,如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微发汗也”等条文,前后对照,通篇来读,并结合少阴病的用药——强壮温阳发汗解表方剂,指出少阴病的实质为表阴证。这样六经本质更趋明朗,利于研究和学习《伤寒论》。

三、明确了半表半里的概念

《伤寒论》中已有半表半里的思想,但尚未提出“半表半里”这个词。《伤寒论》成书以前,经方只有表里概念,即非表即里。半表半里是在《汤液经法》的表里辨证基础上,由仲景论广而成的。仲景将表、里病位观发展到表、里、半表半里的病位观,这样不仅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好的定位疾病,而且也将经方辨证体系加以完善,这是经方的一次继承、提高和发扬。

四、阐明了厥阴病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关系

从厥阴病的提纲为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由条文可以看出,厥阴病实际上为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之证,即半表半里的阴证。从所用方剂来看,乌梅丸等寒热并用,清上温下,正合半表半里阴证。

少阳病为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为半表半里阴证,病位相同,病性不同,故少阳病偏于清热,厥阴病偏于驱寒,但邪气郁于半表半里,不似表、里之邪有出路,故可有郁热,故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的治法为清上温下,寒热并用。

柴胡桂枝干姜汤一方亦是寒热并用,结合《金匮要略·疟病》:“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条文及147条,可以看出,本方证亦为半表半里阴证。

五、对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认识

对第28条去桂还是去芍历代颇有争论,冯师结合其40余年的临床经验,并前后对照条文研究,因应为去桂。因该条是外邪里饮证,治应解表同时祛饮,但误服桂枝汤,使津液更伤,故解表再不能用桂枝,而用生姜,用生姜和表微微发汗以解表而不伤津液。而《医宗金鉴》所担心的无桂枝则不能解表,是未考虑到生姜亦能解表。

六、在六经观念指导下看待时方

冯师临床善用经方,但不排斥时方,因为按照六经—方证辨证理论体系,方证相应,即任何方都有属于它的适应证,如果方证符合,便可应用。如冯师临床对于太阴里虚寒,偏于血虚水盛兼有郁热的,又未达到理中汤的里虚寒程度,可应用逍遥散加减,疗效颇佳。由此可见,一个成熟的经方理论体系,在它的指导下,可以将时方纳入进来,包容并举,并行不悖。

不失经方有传人

冯师深感胡派经方理论体系简明又切于实用,便通过临床带教、发表文章、出版书籍等方式传播开来,期望能有更多的人登堂入室。因此很多后学慕名而来向冯师学习,冯师一视同仁,尽心教授,毫不隐藏,获得后学的一致爱戴。

很多学生是慕名前来学习,冯师不仅照顾学业,还嘘寒问暖。对于外地学子们的来信,每一封回信都饱含期望后学成才的殷殷之情。2005年夏,冯师开始在北海湖畔的中道堂讲《伤寒论》。2007年5月份,因身边学习的人比较多,冯师便开始每周一次的《伤寒论》讲课,风雨无阻,夏去冬来,一直坚持了半年多,将《伤寒论》讲完,使我辈更加系统的学习了经方理论体系。2007年12月,为了使我辈更好的学习《伤寒论》、掌握经方实质,深刻透彻理解半表半里,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了“《伤寒论》半表半里研讨会”,又一次普及了经方。

亚里士多德说:“我爱我师,但更爱真理。”是冯师通过言传身教,使我领略到了经方的魅力,使我踏入了经方的殿堂,所以我也想说:我因为爱真理,所以更爱我师。

每等买到新书希求签名时,冯师多是写谓:作一代经方传人,冀望经方代代相传!此句是冯师的写照,也是对我们的要求,让我们一起努力传承发扬经方事业!

陶有强

2008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