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防卫机制的概念和意义

心理防卫机制的概念和意义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防卫机制的概念,早先由Freud提出,用来说明人们在对付那些使人感到烦恼、焦虑的威胁和危险时常常采取的自我保护策略,以减轻焦虑和痛苦。如果心理防卫机制的影响过大,便可能控制住自我并削弱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因此,心理防卫机制虽然缓和了焦虑,但问题并未真正解决,甚至过度地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反而会形成神经症性障碍的症状。心理防卫机制的概念提出之后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并被用于临床治疗实践。

心理防卫机制(mental defense mechanism)是指人们为了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和适应环境而使用的一种策略。这种心理上的策略,大多是在不知不觉中被运用的。它能使人心安理得,可以减轻人们由于心理压力或挫折而引起的紧张不安、焦虑和痛苦。

心理防卫机制的概念,早先由Freud提出,用来说明人们在对付那些使人感到烦恼、焦虑的威胁和危险时常常采取的自我保护策略,以减轻焦虑和痛苦。但因为它歪曲、掩盖或否认现实,从而阻碍人的心理发展。如果心理防卫机制的影响过大,便可能控制住自我并削弱其灵活性和适应性。一旦心理防卫机制失效,自我便会丧失全部支撑而被焦虑所压倒,这时就会导致精神崩溃。因此,心理防卫机制虽然缓和了焦虑,但问题并未真正解决,甚至过度地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反而会形成神经症性障碍的症状。Freud揭示人类对付焦虑的这种非理性形式,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促进了对潜意识(unconscious)过程的研究。其后,他的学生和追随者如Horney和Fromm等人对于心理防卫机制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补充和解释。他们认为,人们除了性本能欲望之外,还有更多、更复杂也更重要的其他欲望和需要要求得到满足,包括对权力、声誉、财产的追求,以及其他人际或社会文化条件等,当这些欲望和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引起情绪不安、恐惧或焦虑。

心理防卫机制的概念提出之后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并被用于临床治疗实践。因为这种防卫性的心理反应既具有适应性的特征,又可以是病理性的表现。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它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Perry等认为,防卫是一种心理过程,一方面,它调节着个体的期望、需要、情感及冲动;另一方面,它又维持着个体内部欲望与外部现实之间的某种平衡。只有在无意识中和对不同情境反复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反应,才能称为“防卫机制”。Bond等则把表现为具体疾病特征的一类防卫机制称为“防卫方式”。Valliant从应激与应付的意义上来认识防卫机制,他把人们应付环境的方式分为3种:一是求助,寻求支持;二是主动应付,指有意识地对危险情境进行预测和防范;三是无意识的应付,也就是指防卫机制,它主要是改变个体对现实的认知,降低本能欲望的冲动,在面临挫折情境时把情绪控制在能够忍受的程度。他还把防卫机制与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3版(DSM-Ⅲ)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Bond认为,在临床治疗中,对病人的防卫机制进行评估,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策略会有一定的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