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系统性硬皮病

系统性硬皮病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本院皮肤科确诊为系统性硬皮病。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西医病理学考虑,属于中医瘀证范围。在应用活血化瘀法时,常常需要进一步辨别病因,分别配伍益气、理气、温阳等法,这是提高活血化瘀法临床疗效的关键。临床分为系统性和局限性两种。曾有人报道,硬皮病虽是结缔组织硬化的疾病,发病后大多有血管功能紊乱的表现,末梢血液供应减少,微循环灌注不良,目前无特效疗法。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温阳通痹之效。

★ 从气虚血瘀论治

【病案】 史某,女,70岁,1977年6月10日初诊。发病1年多,开始自右手及前臂皮肤发硬,肤色变深,逐渐侵犯全身,以颜面及上半身为重。经本院皮肤科确诊为系统性硬皮病。就诊前曾服用某医院固定验方(全为活血药)30余剂,病情无变化。当时患者身倦乏力,纳呆,大便不成形,全身皮肤板硬,尤以颜面、胸背及两上肢为甚,皮肤呈褐色,不能捏起,面无表情,额无皱纹,手足屈伸不利,舌质浅淡,舌苔白,脉沉弱。脉、症合参,治拟益气健脾活血法。

处方:丹参3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泽兰12g,川芎15g,赤芍15g,鸡血藤30g,黄芪30g,党参15g,茯苓15g,薏苡仁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上方6剂后,病情显著好转,颜面及胸背皮肤开始变软,纳食增进,大便成形。原方续服。

三诊:1个月后,额部出现皱纹,面部有表情,全身皮肤除右手臂外均可捏起。半年后随访,病情稳定,除始发处皮肤仍较硬外,余处均已恢复常态。

【按语】 本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以皮肤和某些内脏的小血管壁增生,管腔阻塞而造成皮肤广泛的纤维化和脏器功能不全为主要特点。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西医病理学考虑,属于中医瘀证范围。引起瘀证的原因很多,本例患者年老体弱,身倦,纳呆,便溏,显然属于气虚血瘀之证,故采用健脾益气活血法治疗疗效显著,高于单纯应用活血固定成方。在应用活血化瘀法时,常常需要进一步辨别病因,分别配伍益气、理气、温阳等法,这是提高活血化瘀法临床疗效的关键。(于慎中.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举隅.山西中医,2002,3:7)

★ 从气血凝滞,经络阻痹论治

【病案】 江某,女,54岁,1989年5月6日初诊。患者于半年前始见胸部、背部、上肢皮肤有痒感,轻度疼痛,继则出现局部及肢体麻冷,皱纹消失,局部有紧束感,皮肤呈蜡样光泽,质地渐趋坚硬,颜色瘀暗。经皮肤科诊断为系统性硬皮病。用紫外线照射、胎盘组织液肌内注射等治疗无效。舌质暗红,有少量瘀斑,苔薄,脉细弱。中医辨证属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隔之皮痹。治调和营卫,活血化瘀,佐以温阳通痹。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桃仁12g,当归12g,红花10g,川芎10g,王不留行15g,赤芍10g,桔梗10g,柴胡15g,生地黄2Og,肉桂6g(研未冲服),制穿山甲9g(代),牡蛎30g(先煎)。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药1个月后,诸症明显减轻。服药2个月乃愈。

【按语】 硬皮病,中医文献未见有记载,曾有人认为似属皮痹。《诸病源候论·风痹候》说:“痹者……其状肌肉顽厚,或疼痛。”临床分为系统性和局限性两种。曾有人报道,硬皮病虽是结缔组织硬化的疾病,发病后大多有血管功能紊乱的表现,末梢血液供应减少,微循环灌注不良,目前无特效疗法。《素问·皮部论》中记载:“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从而说明皮肤的疾患可以通过经络与脏腑紧密联系。经络气血不通,导致血瘀,因而其病机关键在于“瘀血阻络”,因此在治疗上应以活血通络为主。《医林改错》记载:“肌肤甲错,关节不利,血府逐瘀汤主之。”根据前人的经验,确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方中加用肉桂能温营血而利血脉,凡属气血寒滞之证,多用于调气理血;为加强通利血脉、活血祛瘀之功,选用王不留行、穿山甲(代)行而不住,走而不守,通行经络;加牡蛎一药软坚散结,又能软化皮肤。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温阳通痹之效。(程德华.血府逐瘀汤治验举隅.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6,6:26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