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胆色素结石

胆色素结石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医学指出,胆固醇结石经切除胆囊后,一般不会复发结石;手术切除胆囊后,肝内胆管复发结石,多为胆色素结石。这种术后复发的结石,概称为胆道残余结石,是公认的难治结石病。肝气郁结,胆汁瘀滞,排泄失常,致使胆红素代谢障碍,遂生结石。胆色素结石属于炎症性结石,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胆红素钙。与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主要机制不同,胆色素结石的发病与胆道感染及胆汁瘀积有明显关系。

★ 从肝郁瘀阻,湿热积聚论治

【病案】 孙某,女,49岁。2000年因胆石症手术切除胆囊,2002年以来肝区经常隐隐刺痛不适,疑是胃痛。多年来四方求治,均未奏效,经介绍于2004年6月15日来就医。带来6月1O日B超检查单提示:右肝内胆管见数枚大小不等结石,最大为1.2cm×1.0cm。现代医学指出,胆固醇结石经切除胆囊后,一般不会复发结石;手术切除胆囊后,肝内胆管复发结石,多为胆色素结石。这种术后复发的结石,概称为胆道残余结石,是公认的难治结石病。症见右胁肋区刺痛,会放射至右肩背疼痛,面见黄绿色(阻塞性黄疸),尿短少色黄赤(尿胆红素阳性),舌质紫暗,口苦苔腻,脉细涩,右寸口脉沉弱。肺主气,调节全身各脏腑的气机,肺气不足,气机阻滞,不但水道不调,血脉凝滞不畅,还直接影响肝的疏泄。肝气郁结,胆汁瘀滞,排泄失常,致使胆红素代谢障碍,遂生结石。肝内结石阻塞日久,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中医诊断为胁痛,黄疸。辨证为肝郁瘀阻,肺失宣肃,湿热积聚中焦。治以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宣肺利水,溶石排石。

处方:当归10g,三棱8g,莪术8g,黄芪12g,杏仁8g,生地黄10g,黄芩8g,柴胡10g,枳壳10g,金钱草15g,茵陈12g,七叶莲15g,玄明粉12g(冲服),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至6月25日,气血通畅,湿热得清,体征改善,胁痛缓解,黄疸消退,尿量增加,尿色转清。B超复查:结石明显溶化、缩小,右肝内胆管仅剩下几个砂粒大小的结石。效则守方,原方加党参20g,以扶正祛邪。

7月1日,遵医嘱再作B超复查,原右肝内胆管里的1.2cm×1.0cm等多枚结石,均全部消失,体征悉解。20多天治愈,效果满意。

【按语】 胆石症发病率很高,治疗困难,危害性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采用活血化瘀,疏利肝胆法,改善血液的浓黏度,增加肝脏血流量,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针对结石的不同成因机制,以增加胆汁酸为前提,选择高效药物,不但可阻断结石的形成,而且可快速溶解胆色素结石(直径2.8cm以下)及手术后的肝内胆管结石(直径1.2cm以下),还可较快地溶解直径2.5cm以下的胆固醇结石。

胆色素结石属于炎症性结石,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胆红素钙。现代医学指出,正常情况下,胆盐中的胆汁酸对游离的胆红素有助溶作用,当胆汁酸浓度过低,与胆红素的比值下降,可使胆汁生成大量的色素沉淀,形成结石。与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主要机制不同,胆色素结石的发病与胆道感染及胆汁瘀积有明显关系。感染是生石的首要因素,瘀积是生石的必要条件。没有瘀积,即使有感染也不易形成结石。活血化瘀,疏利肝胆法,不仅可改善血液及胆汁的瘀滞和浓黏,还可改善肝功能,促使胆汁的排泄。药理学研究证明,方中的金钱草、黄芩、茵陈、大黄等药可明显使胆汁酸升高,使胆红素显著降低,减少色素结石的生成。诸药配伍,行气活血,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消炎利胆,有改善临床体征,溶石排石的良好疗效。

胆石症治疗重点在肝胆,但在恢复肝胆功能、溶石排石的同时,注意调整和恢复有关功能失常的脏腑,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相得益彰的效果。现代医学指出,胆汁酸是一种奇妙的物质,它既可溶解胆固醇,又可溶解游离胆红素。炎症性胆色素结石及代谢性胆固醇结石,除各自有形成的首要因素外,都还要有一个必要条件—瘀滞,这既有胆汁的瘀积,也有肝血流量不足,疏泄功能失常的问题。本着增加胆汁酸含量,改善血液的浓黏瘀滞,增加肝脏血流量,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消坚化积,溶石排石的要求,活血化瘀,疏利肝胆的方药能较好解决瘀滞问题,不失为可取的治法。

方中黄芪、杏仁配伍,补宣肺气,通调水道;柴胡、黄芩一升一降,疏肝解郁,清热消炎;三棱、莪术加当归、生地黄破瘀活血,消坚散结而不伤血;七叶莲缓急止痛;金钱草富含植物去氧胆酸,可显著增加胆汁酸含量,得三棱、莪术之助,溶石、碎石、排石力更加强劲;“六腑以通为用”,枳壳、茵陈通利肝气,扩张胆管,松弛奥狄括约肌,促进胆汁排泄,再合大黄、玄明粉推陈致新、荡涤通降之力,共促细小结石的排出。(邹宝琦,邹靖宇.中医治疗胆石症案例分析.辽宁中医杂志,2006,4:4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