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身体内出现水肿的小妙招

身体内出现水肿的小妙招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医诊为特发性水肿。几年来,经中西医治疗多次,均无效。眼睑、四肢水肿2个月。现代医学认为,水肿与全身血管痉挛及血管壁通透性升高有关。西医查肾功能、心电图、肝功能、尿常规等,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特发性水肿。虽以水肿之证为主,却符合补阳还五汤之病机,故以此方施治,效如桴鼓。诊断为特发性水肿。细审其证,当属气虚血瘀,气机运行失常,水液溢于肌肤而发为水肿。

★ 从瘀血阻络,水停肌肤论治

【病案】 患者,女,36岁,1998年5月8日就诊。该患者有7年水肿病史。曾先后化验尿常规数十次,均无异常。西医诊为特发性水肿。几年来,经中西医治疗多次,均无效。查看患者,形体肿胀,下肢尤甚,按之凹陷难复,卧则肿减,伴有腰酸膝软,腹胀纳呆,心烦易怒,经前乳胀,舌淡苔白,舌系紫暗,脉沉细涩。检查尿常规、肝功能、血沉、胸部X线片、心电图等均正常。综观脉、症,此乃瘀血阻络,水停肌肤所致。治宜理气活血化瘀。以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桃仁10g,红花10g,丹参30g,当归10g,三棱15g,莪术15g,益母草30g,赤芍20g,牛膝10g,生地黄15g,黄芪30g,柴胡15g,淡竹叶10g,香附15g,乌药1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300ml,早、晚各服150ml。

服药20余剂,水肿皆消,恢复如常。

【按语】 水肿多瘀。“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气生于水,故气能化水又能行水,若水停不化,则为水病,又为气病,故水肿又称“水气”。若气血失调,水瘀脉络,经脉闭塞,水溢肌肤,血流不畅,“瘀血化水,亦发水肿”。

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活血化瘀法能调解或消除全血高黏状态以及微循环障碍。笔者在此理论基础上,应用本法使瘀血内停、气血不通而造成的脏腑失养、筋脉失其濡润的“不荣”病理状态得以改善,以加速脏腑及组织器官的营养供应,从而促进病灶的尽快修复,使功能紊乱的脏腑恢复常态。化瘀重在调气。气血关系密切,二者不可分割,气在瘀血状态中起主导作用。因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正如吴鞠通所说:“善治血者,不求有形之血,而求无形之气。”(林岫,宗峰,杨涛.从瘀论治疑难病证的体会.北京中医,2007,1:47)

★ 从肝气郁滞,血瘀水停论治

【病案】 张某,女,46岁,2003年4月30日初诊。眼睑、四肢水肿2个月。2个月前患者因与人争吵,情绪郁闷不舒,继而出现面部虚浮,晨起眼睑微肿,劳累后足胫部肿甚。尿常规及各项辅助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多方求医无效。查:面部水肿,双下肢呈指陷性水肿,头晕心悸,四肢乏力,纳差嗳气,舌质暗淡,舌苔白,脉沉弦。中医诊断为水肿。辨证属肝气郁滞,血瘀水停。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利水。

处方:当归15g,桃仁1Og,川芎15g,红花1Og,赤芍1Og,茯苓15g,益母草30g,猪苓15g,泽泻1Og,川牛膝1Og,大腹皮1Og,白术1Og,生地黄1Og,枳实1Og,柴胡12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5剂后,面部、下肢水肿减轻,伴见症状也好转。又服1O剂,水肿全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语】 水肿的病机与肺、脾、肾三脏气机失调有关,气机失于宣畅,则阴无以化。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血阻滞,则三焦水道壅塞,致水肿顽固不消。现代医学认为,水肿与全身血管痉挛及血管壁通透性升高有关。更重要的是,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原因引起肾小球阻塞,滤过率降低,致钠水潴留,发为水肿。《内经》提出了“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腑”之治疗大法。“去菀陈莝”包括祛除瘀血。故用活血化瘀利水之法,使瘀血祛,水道通调,水肿自消。(黄巧智.血府逐瘀汤的临床新用.陕西中医,2004,1O:938)

★ 从气虚血瘀,水湿泛滥论治

【病案】 患者,女,43岁,1998年4月5日初诊。患者近1年来无明显原因地反复发作全身水肿,晨起以颜面、眼睑为甚,午后以腰以下为著。自汗出,进食则加甚。曾经中西药多方治疗,效果不著。西医查肾功能、心电图、肝功能、尿常规等,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特发性水肿。现症见颜面及下肢水肿,按之没指,神疲乏力,自汗出,舌质暗,舌苔薄白,脉细涩无力,双下肢可见脉络显露。细审其证,当属气虚血瘀,气机运行失常,水液溢于肌肤而发为水肿。治当益气活血,佐以利水之品。方投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生黄芪50g,丹参30g,赤芍12g,当归尾12g,川芎10g,桃仁8g,红花8g,益母草30g,地龙10g,防风10g,滑石30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3剂后,水肿明显减轻,汗出减少,仅进食时少量汗出。效不更方,原方加茯苓12g,再进。

三诊:又服药6剂,水肿消失,汗出止,精神饮食如常。随访1年余,未再复发。

【按语】 本例属中医水肿范畴。治疗此证,多以利水为主,亦有用活血化瘀者,而较少用益气活血之法。然本例既有自汗出、乏力等气虚之象,又有舌质暗、脉细涩、下肢脉络显露等血瘀之征,故证属气虚血瘀。气虚则血失其帅,血瘀则气机运行失常,水湿泛滥,溢于肌肤而致水肿。晨起阳气上升而水上升于面,故颜面肿,午后阳气渐衰而水注于下,则腰以下肿。虽以水肿之证为主,却符合补阳还五汤之病机,故以此方施治,效如桴鼓。(高艳华.补阳还五汤治特发性水肿.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108:11340)

★ 从气虚血瘀,水湿不化论治

【病案】 患者,女,50岁,1998年10月8日初诊。近1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水肿,晨起以颜面、眼睑为甚,午后以腰以下为甚。曾在多家医院诊治。西医查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血浆蛋白、尿常规等,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特发性水肿。用过西药呋塞米(速尿),中药苓桂术甘汤、实脾饮加减等,疗效不佳。余诊之,症见颜面及双下肢水肿,踝以下为甚,按之没指,双下肢可见脉络显露,神疲乏力,纳欠佳,大便先硬后溏,舌质暗,舌苔白,脉细涩无力。细审其证,当属气虚血瘀,气机运行失常,水液溢于肌肤而发为水肿。治当益气活血,佐以利水。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黄芪60g,丹参30g,当归12g,桃仁8g,红花8g,益母草30g,赤芍12g,川芎1Og,地龙1Og,桂枝1Og,云茯苓30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5剂后,尿量增多,水肿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原方再进。

三诊:又服药7剂,水肿消失,精神佳,二便调畅。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 本例病证属中医水肿的范畴,治疗水肿一般以利水为主。本例患者因气虚水湿不化,同时气虚则血失其帅,瘀血阻滞,三焦水道失利。气虚血瘀为本病的病机所在,其表现有神疲乏力、纳差等气虚之象,又有舌质暗、脉涩等血瘀之症。故治以补阳还五汤。黄芪、云茯苓、桂枝益气化水的同时,用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尾、川芎、地龙、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通利水道,甘草调和诸药。方药中肯,顽疾得消。可见中医治病不可拘泥于某方治某证,而应善于辨证,深刻领会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之妙。(吴汉妹.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海南医学,2001,3: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