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骨内科学与解剖学

骨内科学与解剖学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前400年,我国已有关于人体解剖学的研究。近年来,解剖学结合生物医学进行的形态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为老年骨内科疾病在手术治疗上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骨代谢疾病的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较为多见。随着年龄的增加,骨与其他组织一样会出现形态学变化,骨萎缩、变形、脊柱弯曲等,年龄解剖学则研究不同年龄的人体解剖特征。

我国医学经典著作《灵枢·经水》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循切而得之,其死于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不但提出了解剖一词,并对胃、心、脾、肺、肾等各名称及其大小、位置做了记载,其中有许多数据经折算后,与现代解剖学数据相似。《续增洗冤录辨证参考》是我国历史上一套法医学丛书,此书出版于道光丁末年(公元1877年),共分6卷。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姚德豫著的《洗冤录解》,全书十篇有关骨验伤尸体鉴别、救治的论述,不仅是法医学重要的参考资料,也是18世纪我国解剖学的重要资料。书中记载了不少有关创伤鉴别诊断和急救的知识,所以也有骨科创伤和骨病的内容。此外,由于该书记录了骨科的解剖结构,指导了骨科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公元前400年,我国已有关于人体解剖学的研究。《王莽传》(公元1世纪)明确记载:莽诛翟义之徒,使太医尚方与35屠共剜剥之,度量内脏,以竹筵导其脉,知其始终,玄可治病。刻画了当时进行人体解剖的场面,其最终的目的是为更好地达到治病的目的。汉末名医华佗利用麻沸散做开颅和腹部手术的麻醉药;晋代黄甫谧著的《甲乙经》注释了全身649个经穴;宋人宋慈的《洗冤集录》对胚胎发育和全身骨骼的名称、数目、形态均有较详细的描述,并附有插图;清代王清远著的《医林改错》对前人的解剖学有所订正和补充。

古希腊Hippocrates(460-377年)也注释了许多动物解剖学方面的内容。15世纪西欧的文艺复兴时期,解剖学得到了发展。我国的现代解剖学是在20世纪现代医学传入之后发展起来的。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解剖学即在大体(初步完成反映中国人形态结构特征的体质调查的历史任务)、微体(在应用解剖学、显微外科解剖学、断面解剖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及超微分子等不同的水平上不断发展。近年来,解剖学结合生物医学进行的形态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为老年骨内科疾病在手术治疗上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骨代谢疾病的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较为多见。随着年龄的增加,骨与其他组织一样会出现形态学变化,骨萎缩、变形、脊柱弯曲等,年龄解剖学则研究不同年龄的人体解剖特征。这对于大部分老年骨内科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诊断和治疗方法,特别是手法整复和治疗原则与青年人不同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