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后怎么办

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后怎么办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次是在海鲜市场购买,回到家中在剜除鱼内脏时不慎引起中毒的最为多见。从毒化的贝中可检测出10多种毒素,其毒性多以神经麻痹的作用为主。因为有毒贝类的毒素不同,中毒症状各异。即神经麻痹性贝类中毒。常见引起中毒的贝类有贻贝、扇贝、蛤仔、东风螺等,它们的毒性成分主要是蛤蚌毒素。出现上述情况,预后不良,多有生命危险。

一、中毒原因

贝类为水生动物之一,其品种很多。以前仅海边(沿海)居民享用,现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城市居民,在海鲜市场到处可以买到。尤其我国沿海地带,在夏秋季节(现在用网箱圈养,四季可得)常有各样贝类食用。但是有些贝类,如四角蛤蜊、文蛤,中国幼鲎和海珠(又名海兔)等,将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中毒现象。此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一贯可以食用的贝类也会突然被毒化,食后可引起中毒。这种毒化的原因,可能与赤潮有关(赤潮即海水变色的红斑,伴有海洋动物的死亡,多为某些单细胞藻类在海水中迅速生长繁殖,大量积结而成,或工业排污也可能某种化学物质水域被化学物质污染。贝类摄食有毒物质后,其本身虽不中毒,而有蓄积和聚积各类毒素的能力),也可能水域被其他原因造成环境污染,也见于杀贝虫类农药蓄积或养殖户被他人投毒等原因造成环境污染,人们食用后,即可引起中毒或二次中毒(即食用中毒的贝类后,人类又致中毒)。其次是在海鲜市场购买,回到家中在剜除鱼内脏时不慎引起中毒的最为多见。

贝类有毒部位主要是贝的肝脏和胰腺等处,由于体积很小,不易看出,更不容易去除。从毒化的贝中可检测出10多种毒素,其毒性多以神经麻痹的作用为主。因为有毒贝类的毒素不同,中毒症状各异。

二、中毒表现与诊断要点

(一)神经型

即神经麻痹性贝类中毒。常见引起中毒的贝类有贻贝、扇贝、蛤仔、东风螺等,它们的毒性成分主要是蛤蚌毒素。潜伏期一般为30min~3h;早期有唇、舌、手指麻木感,继之四肢末端和颈部麻痹、步态蹒跚,直至完全麻痹,同时伴有发音障碍、流涎、口渴、恶心、呕吐、头昏、头痛、严重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死亡常发生在病后2~12h,死前意识清楚,先呼吸停止,后心跳停止。若能存活在24h以后,一般预后良好。

(二)肝脏型

含这类毒素的多见于巨牡蛎和蛤仔等。其潜伏期一般为24~48h。初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也有倦怠与发热等类似感冒样。逐步出现粟粒样出血点,多见于胸部、肩胛部、上下肢等,出血点融合为瘀斑。黄疸,肝功能异常,呕吐、便血,甚至发生急性黄色肝萎缩,昏睡状态或意识障碍。出现上述情况,预后不良,多有生命危险。

(三)日光性皮炎型

多见于进食了泥螺(俗称土贴,黄泥螺等)而引起。此贝类毒素潜伏期较长为1~14d,一般为3d。初时面部及四肢暴露部位发生红肿,并有灼热感。后疼痛、发痒、发胀、麻木等感觉。晚期可出现瘀斑、水疱或血疱,破溃后能继发感染,可有发热、头痛、食欲缺乏等。

(四)诊断要点

进食史及典型的神经麻痹为主的中毒表现。

三、救治方法

食贝后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催吐、洗胃(3%~5%碳酸氢钠溶液或清水为宜);静脉输液或利尿强化排泄解毒;肌内注射阿托品(按中毒情况和小儿体重计算用量),肌注维生素B1或静脉滴注维生素B6,可缓解肢体麻木和心动过缓等症状,并有一定疗效;全身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在剖洗毒贝时皮肤接触毒素者,可用清水冲洗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