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药动学参数

药动学参数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速度常数是用时间的倒数为单位表示的。半衰期是药物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基本数据,对制定给药方案、调整给药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很有用,从给药开始到给药时间的面积用AUC0→t表示,从给药开始到t=∞时间的面积用AUC0→∞表示。其数值的大小能够表示出该药物的特性。Vd可定义为药物分布相当于其在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时所占体液的体积。它取决于药物吸收百分率及首关效应的程度,是反映药物吸收的重要药动学参数。

1.达峰时间(tmax) 血管外给药时,一般在给药初期,由于药物集中在给药部位,体内血液中基本无药物,此时药物吸收速度最大,消除速度最小;随着药物渐渐被吸收,吸收速度降低,同时消除速度加快,两者之间的差异变小。在吸收速度大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上升,当浓度达到最大时(Cmax),消除和吸收速度相当,此时间为最大浓度时间,即自给药开始到达最大血药浓度所需要的时间,称之为达峰时间(tmax),随后消除速度大于吸收速度,血药浓度不断降低。

2.峰浓度(Cmax) 血管外给药时,血浆或血清中的最大药物浓度,称为峰浓度(Cmax)。

3.速度常数(K) 速度常数是描述速率过程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学参数,它能使转运速率过程用一个简单的数字表示。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消除的速度均可用反应速度常数(K)来表示,K是一个常数,不因药物浓度的变化而改变,但若药物量超出了一定范围,原有的K值就会不适用。测定速度常数的大小可以定量地比较药物转运速率的快慢,速度常数越大,吸收、转运和消除等过程进行得就越快。速度常数是用时间的倒数为单位表示的。

4.生物半衰期(t1/2) 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 half-life,t1/2)是指某一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这个参数只是由测定血浆或血清浓度的衰变来求出,更确切地称为表观血浆(或血清)半衰期。生物半衰期是衡量一种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尺度。由于这一过程发生在生物体内(人或动物)并且为了与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相区别,所以称之为生物半衰期。半衰期是药物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基本数据,对制定给药方案、调整给药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代谢快、排泄快的药物,其生物半衰期短;代谢慢、排泄慢的药物,其生物半衰期长。

生物半衰期在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若按半衰期(t1/2)给药,大约相当于6个t1/2的时间,体内即可达到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同理,在一次给药后,大约经过6个t1/2,亦可基本完成药物在体内的消除。

表观血浆半衰期可用消除速度常数(Ke)来计算:

t1/2=0.693/Ke

5.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av(ss)] 若按一定剂量,一定时间间隔,多次重复给药以后,体内血药浓度逐渐趋向并达到稳定状态,此时,任一剂量间隔时间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相同,药物的摄入量等于排出量,这时的平均血药浓度称之为平均稳态血药浓度[average steady state plasma concentration,Cav(ss)]。

如果药物完全吸收,在给药间隔等于t1/2时,则大约4个t1/2的时间后血药浓度水平趋于稳态,6个t1/2可达到稳态,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发生药物在体内的蓄积,但服药间隔小于t1/2时就容易产生蓄积而引起中毒。

评价任何给药途径在稳态时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的公式为:

Cav(ss)=AUC/ι

式中,ι为两次给药的时间间隔,AUC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6.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是指血药浓度数据对时间作图,所得曲线下的面积,可由积分法或梯形规则法求出。它对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很有用,从给药开始到给药时间的面积用AUC0→t表示,从给药开始到t=∞时间的面积用AUC0→∞表示。它是计算药物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的基础数值。

在多次重复给药过程中,若按一定剂量,一定给药间隔,多次给药以后,体内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当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以后,每一剂量间隔内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都相等,并且等于单剂量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多剂量给药时的曲线下面积用AUC0→ι表示。

7.表观分布容积(Vd) 吸收后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原因是体液被对药物的渗透性不一致的生物膜分隔,或存在对某种药物有较大亲和力的组织。但当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D)和血药浓度(C)呈正比。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是给药剂量或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用Vd表示,单位通常以L/kg表示。

表观分布容积不具有直接的生理意义,在多数情况下不涉及真正的容积。其数值的大小能够表示出该药物的特性。Vd可定义为药物分布相当于其在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时所占体液的体积。因各药有固定的Vd值,Vd值大的药物,主要分布在血管外,血药浓度较低;相反,Vd值小的药物,主要分布在血液,不能透过血管壁或有较高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一般水溶性或极性大的药物,不易进入细胞内或脂肪组织中,血药浓度较高,表观分布容积较小;而亲脂性药物,药物可大量进入脂肪组织,通常在血液中浓度较低,表观分布容积通常较大,往往超过体液总量。因此,表观分布容积通常能够反映出药物在组织器官中分布情况的粗略概念,是一个药物的特征参数。对于某一具体药物来说,表观分布容积是个确定的值。例如一个体重60kg的正常人的体液总容量约为36L,其中血浆3L、细胞外液8L、细胞内液25L。若Vd=血浆容量,则说明药物仅分布于血液内;某些药物的Vd相当于体液总量,如氨基比林是在体液中均匀分布的;还有许多药物,它们的Vd大于体液总量,说明有相当多的药物分布到某一器官或组织中去;通常当Vd≤5L时,即认为药物基本分布于血浆。

对药物而言,人体是“单一的均匀的小室”,在二室开放模型中,此概念只适用于分布后相的药物浓度。分布容积这一概念是假定药物与各组织成分与体液的相对结合程度与药物浓度无关。

8.体内总清除率(TBCL) 体内总清除率(total body clearance,TBCL)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Vd)数。

TBCL作为参数,它比生物利用度和t1/2更有意义,因为体内总清除率是由整个清除率或清除机制推导出来的,亦即TBCL等于代谢清除加上肾清除等所有清除之和,TBCL是能够对药物清除率得出正确估算的唯一参数,此值的另一好处是与房室模型无关。

9.肾清除率(CL) 器官清除率包括肾清除率和肾外清除率,肾外清除率主要指肝脏清除率。肾清除率等于尿药排泄速率除以血药浓度C,也等于尿药排泄速度常数与表现分布容积的乘积。

10.生物利用度(F)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是指服用药物后,药物吸收到达体循环的相对数量与在大循环中出现的相对速率,一般用F表示。它取决于药物吸收百分率及首关效应的程度,是反映药物吸收的重要药动学参数。生物利用度是一个相对概念,与疗效的意义并不相等,它仅仅是比较各种制剂之间利用度的尺度。

药物制剂中有效成分的量在药典中有明确要求,尽管药剂的有效成分相等,但由于制剂的晶形、颗粒大小、崩解度和溶出度的差异未能严格控制,也可造成吸收的量和速率不一致,从而引起疗效的差异。对高度脂溶性药物影响尤其明显。如不同药厂或不同批号的药物,虽然在同一个体口服剂量相同,但临床疗效并不相同。究其原因,是不同厂家或同厂家不同批号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不同所致。

11.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与血浆蛋白结合,是药物在体内转运的重要环节。酸性药物多与清蛋白结合,碱性药物多与α酸性糖蛋白结合。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各不相同,是可逆的,结合后“储存”于血液中,活性暂时消失。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降低了游离药物的浓度,使毛细血管壁两侧的药物浓度梯度不至于迅速达到平衡,有利于药物继续运转,并且发挥了缓冲作用。这对受血脑屏障保护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尤为明显。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一般t1/2较长,为长效制剂的研制提供了理论根据。

12.负荷量和维持量 负荷量指应用第一剂即达有效血液浓度的较大剂量,维持量指接着应用,以维持有效浓度的较小剂量。如利多卡因t1/2为1~2.5h,宜先给负荷量,以1~3mg/kg静脉注射,然后用维持量1~3mg/min静滴维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