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十六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十六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曾称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后发现在某些新生儿也可发生,故改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此综合征是以肺泡毛细血管损害为基础,并导致非心源性肺水肿、低氧血症和弥漫性肺间质实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此期病理改变为间质性肺水肿。继之出现麻痹性扩张,从而增加血气屏障的通透性而诱发肺水肿。存在以下情况时,应列为高危病例及可疑病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曾称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后发现在某些新生儿也可发生,故改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此综合征是以肺泡毛细血管损害为基础,并导致非心源性肺水肿、低氧血症和弥漫性肺间质实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围手术期患者ARDS的发生率为6%~11%,且可诱发或并存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近年来,ARDS的治疗虽有许多改进,但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病死率仍>60%。

【分类】

1.急性肺损伤 ARDS早期阶段称为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其氧合指数(PaO2/FiO2)<300(>200)mmHg。

2.ARDS 重度ALI即ARDS,其氧合指数<200mmHg。可分为两型。①成人型,仅见于成年人;②新生儿型,是原发性肺泡蛋白活性物缺乏所致。

3.ARDS分期 依据本病的X线胸片表现,将其分为4期。

(1)早期:发病12~24h内,两肺纹理增重、模糊。有者呈小斑片状阴影,但很少有Kerley B线出现,有者X线无异常表现。此期病理改变为间质性肺水肿。

(2)中期:发病后1~3d,肺内出现斑片状和大片融合阴影。多为双侧,也可为一侧。外带病变常较内带严重,有时内、中、外带均有较多病变。

(3)晚期:发病2~3d后,两肺广泛分布片状阴影。肺实变时两肺野普遍变白,心影轮廓消失,仅肋膈角处有少量含气阴影。此种改变称为“白肺”,是诊断本病的重要征象。此期内常合并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感染,并可出现空洞、团块状阴影或肺叶、肺段实变阴影,有时合并脓胸。

(4)恢复期:发病7d后,肺部X线阴影逐渐消失,少数患者可出现肺纤维化。

【原因】

诱发ARDS的病因很多,常见于严重感染、呼吸道理化性刺激、吸入毒性气体、淹溺、创伤、药物或麻醉药中毒等,均使肺组织液体运行动态失衡及肺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张力增加,也是ARDS发病因素之一。各种因素诱发ARDS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肺组织直接损伤 各种理化刺激和有害烟雾吸入等,均可直接损伤肺组织。刺激和损伤物质通过肺内化学和机械感受器,引起反射性肺小血管与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继之出现麻痹性扩张,从而增加血气屏障的通透性而诱发肺水肿。理化物质及渗漏肺泡的纤维素等,也直接破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活性,或促使肺间质内淋巴管痉挛,阻碍肺间质内液体回流则加重肺水肿。

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70%),可发生氧中毒。引起肺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氧自由基损伤细胞DNA和肺泡膜脂,导致三羧酸循环障碍和细胞内呼吸失常,并引起肺小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肺水肿。

2.损伤气血屏障 体液内有许多血管活性物质,如组胺、5-HT、缓激肽、前列腺素、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等。这些物质多存于肺组织肥大细胞、血液白细胞和血小板中,均可增加血管通透性而致间质水肿。一部分前列腺素在肺内产生,另一些前列腺素、纤维蛋白原变性产物、内毒素等则来自全身各处而作用于肺并造成损伤。

3.内毒素和细菌产物 严重感染、败血症或菌血症,也常诱发ARDS。各种病原微生物所产生的毒素,均可直接损伤气血屏障、增加其通透性而诱发肺水肿。严重肺部感染致肺泡或间质渗液中蛋白增高,使间质胶体渗透压增加及血管内液外渗而加重肺水肿。

4.严重创伤 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尤其肝脏),能消除血小板-纤维素积聚物或其他形式的微血栓,保护肺组织免于损伤。肝脏库普弗细胞是其主要工作场所,但其清除功能受纤维连结素控制。创伤可抑制其浓度,而诱发ARDS。肺泡巨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所释放的白细胞蛋白酶,也破坏纤维连结素。

5.脂肪栓塞和脂肪酸 骨折所致的脂肪颗粒栓塞于肺毛细血管后,可被肺脂蛋白酶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后者直接破坏血管内膜,并灭活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而诱发肺不张和肺水肿。

6.神经因素 严重损伤可兴奋自主神经而致肺静脉收缩,引起毛细血管充血、压力增高及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肺水肿。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严重创伤、感染、休克或误吸有害物质等病史。

2.临床表现 ARDS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弥漫性肺损伤,肺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和肺泡群萎陷,导致肺内血液分流增加和V/Q比率失衡。本病起病急,常见症状为呼吸加快、窘迫、咳嗽、咳痰、发绀、烦躁不安并进行性加重。可有小量咯血,咳出水样痰是ARDS典型症状之一。由于缺氧,多出现烦躁、神志恍惚或神情淡漠等表现。查体可见心率加快,口唇发绀,呼吸急促且次数>35/min(儿童、女性或年老体弱者达25/min)。早期胸部可听到干性啰音和哮鸣音,后期有湿性啰音或呼吸音减低及肺部实变体征。氧分压<60mmHg,一般氧疗方法不能使其升高。

3.辅助检查

(1)X线胸片:其表现取决于损伤类型、严重程度、治疗措施及有无并发症,按其表现与演变过程的分期已如前述。

(2)肺功能检查:ARDS的肺活量、残气量、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均降低,无效腔及呼吸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降低。动脉血气显示PaO2显著降低,FiO2>0.5时PaO2仍<50mmHg。氧合指数(PaO2/FiO2)<200mmHg,Qs/Qt>30%。早期PaCO2多低于正常值,临终前可升高。

4.诊断标准

(1)病史:具有引起ARDS的原发疾病。①肺部疾病,如误吸、重症肺部感染(流感病毒、肺孢子虫病等)、胸外伤、肺栓塞(脂肪、羊水)和毒害气体吸入(光气、烟雾)等;②肺外疾病,如创伤、败血症、各种原因休克、体外循环、大量输库存血、急性胰腺炎、DIC、长期吸入高浓度氧(>70%)等。

(2)呼吸系症状:呼吸频数(>28/min),和(或)呼吸窘迫。

(3)血气异常:在海平面呼吸空气时PaO2<60mmHg,吸纯氧15min后PaO2<200mHg,氧合指数(PaO2/FiO2)≤200mm-Hg(须排除心源性因素)。

(4)胸部X线征象:纹理增多,边缘模糊,呈斑片状阴影或大片阴影等肺间质性或肺泡性病变。

(5)排除慢性肺疾病和左心衰竭。

凡具备以上5项或(1)、(2)、(3)、(5)项者,可确诊为ARDS。存在以下情况时,应列为高危病例及可疑病例。①具备ARDS的原发疾病(尤其脓毒血症、近期吸入胃内容物、肺挫伤、急性大量输血等),呼吸频率有增加趋势者(>20/min),应列为高危病例;②若呼吸频率进行性增快(>20/min,<28/min)和(或)PaO2、PaO2/FiO2进行性下降,虽PaO2>60mmHg亦应列为可疑病例。

【鉴别诊断】

1.心源性肺水肿 常咳泡沫样血痰,对强心药、利尿药及半坐位治疗效果较好。其啰音多在肺底部,PAWP>18mmHg。ARDS的呼吸窘迫与体位关系不大,血痰多为非泡沫稀血水样。常规吸氧其PaO2仍进行性下降且啰音广泛、常有高音调爆裂音,但PAWP不增高(<14mmHg)。

2.非心源性肺水肿 均有明确的基础病史,X线征象出现较快,治疗后消失也快。低氧血症不严重,吸氧较易纠正。

3.急性肺栓塞 突然发病而出现呼吸急促、烦躁不安、咯血和发绀等,PaO2及PaCO2均降低,有时不易与ARDS区别,但急性肺栓塞患者多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病史,心电图示Ⅰ导联S波加深,Ⅲ导联Q波变大且T波倒置。选择性肺动脉造影和肺放射性核素扫描,可明确诊断(第9章第一节)。

4.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主要表现为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和持续性低氧血症,与ARDS相似。但前者多属慢性经过,少数呈亚急性,其特征为双肺可闻及爆裂性湿啰音。X线显示双肺以网状结节影为主,肺功能提示限制性通气障碍和弥散功能降低。肺活检显示,广泛间质性肺炎和肺间质纤维化改变为其特征。

【病因治疗】

ARDS治疗的基本原则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且排除ARDS病因,纠正缺氧、支持通气功能、改善肺循环。避免使用过高的正压通气和高浓度氧,以免加重肺损伤。去除诱发因素与治疗基础疾病,迅速纠正休克、及时处理多发性创伤及防止胃内容物误吸等。现已证明,感染是ALI及ARDS最危险的致病因素,也是其常见的死亡原因。ARDS患者对感染的抵抗力显著降低,感染部位多见于肺部、创伤伤口及损伤性操作部位。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厌氧菌等。有时为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晚期可继发真菌感染。抗感染治疗宜尽早开始,选用广谱强效抗生素并给予足够剂量和疗程。一般先采取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即根据临床病原学及病区病原流行学选择抗生素。然后,根据病原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只有原发病得到控制,ARDS才有可能好转。

【对症处理】

1.呼吸支持 此为治疗ALI与ARDS最重要和最确切的方法,可纠正低氧血症。当FiO2>0.5,而SpO2<90%或PaO2<60mmHg且呼吸频率>30次/min时则需机械通气。然而,即使短时间高容量正压通气也可因肺泡过度膨胀而致严重肺损伤,包括肺泡-毛细血管屏障通透性增高、肺水肿、细胞因子和介质释放增加、中性粒细胞在肺部积聚以及表面活性物质生成障碍等改变,称此为容量性肺损伤。现已证实,传统的正压通气模式可导致和加重肺损伤。自提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概念后,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呼吸支持模式。

(1)PEEP:为治疗ARDS常用的通气模式,其适应证包括如下情况。①FiO2=1.0持续30min,A-aDO2>300mmHg,Qs/Qt>15%;②间歇正压通气效果不佳,低氧血症持续加重。最佳PEEP是肺顺应性最佳、萎陷肺泡膨胀、氧分压最高、肺内分流降到最低且氧输送最多,而对心排血量影响最小时PEEP水平。1975年,Suter提出最佳PEEP为5~10cmH2O,>15cmH2O易致低血压。PEEP还适于新生儿透明膜病,也用于术后呼吸支持、左心衰竭、肺水肿等。

(2)允许性高二氧化碳血症(permissive hypercapnia,PHC):为防止机械通气致肺容量性损伤,可采用小VT(4~7ml/kg)以限制跨肺压和吸气末肺容量,同时允许一定程度的二氧化碳蓄积。PaCO260~80mmHg和pH 7.25~7.30,即为PHC,又称控制性低通气。只要肾功能正常,PHC是安全可行的,对防止机械通气所致的进一步肺损伤并促进肺功能的恢复有所裨益。

(3)反比例通气:采用反常的吸/呼比例(Ⅰ∶E>1),即吸气期长于呼气期的机械通气模式,多用于压力控制性通气。通过缩短呼气时间并增加FRC,防止周期性肺泡开闭而改善氧合且可预防ALI。

(4)容量支持:又称可变性压力支持,是新型双控制智能化呼吸支持模式。可自动调节Paw于较低水平,保证稳定的VT和MV。随肺顺应性增加和呼吸功能的改善,而自动降低压力支持水平。主要用于有自主呼吸的ARDS患者,或治疗后的脱机准备。

(5)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essure regulated volume control,PRVC):又称适应性定压通气,此种通气模式兼有定压型和定容型呼吸机的特点,有助于预防ALI。

(6)高频通气(high frequency ventilation,HFV):包括高频正压通气(HRPV)、高频喷射通气(HRJV)和高频振荡通气(HFOV)3种通气模式,其特点为通气频率高(>60/min)、低VT、吸气时间短、不影响回心血量。HFV是在开放气道的情况下进行的机械通气,有自主呼吸者可作为辅助通气,无自主呼吸者可行控制呼吸。实践表明,潮气大量损失者(支气管胸瘘或气管食管瘘患者),HFV效果优于一般的常规通气。但对成年人ARDS,其效果并不优于常规通气方式,故HFV只用于常规通气无效的患者。

(7)俯卧通气和双侧差异性机械通气:研究表明,体位对改变肺换气功能有重要作用。俯卧位通气数分钟,多数患者PaO2显著增加且持续到改为平卧位以后。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包括如下。①V/Q比值的重力性梯度分布;②改善膈肌运动;③改善胸廓顺应性;④利于分泌物体位引流。

(8)分隔肺通气(independent lung ventilation,ILV):对一侧或以一侧为主的双侧肺损伤患者可插入双腔气管导管,根据每侧肺顺应性不同选择VT、吸呼比和PEEP。此种方式为双侧差异机械通气,有助于改善氧合,适于非对称性肺损伤。

2.降低肺血管阻力

(1)一氧化氮(NO):选择性作用于肺血管内皮细胞而降低肺血管阻力,其最佳浓度为5×10-6。NO改善氧合的作用在于复张萎陷肺泡,同时加用PEEP可加强NO治疗效果。辅用肺血管收缩药,也可改善V/Q比值。通过呼吸机从气管导管给予NO,可生成NO2而致肺损伤,故应持续监测NO及NO2浓度并预防高铁血红蛋白症。尽管吸入NO可即刻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状态,但长期疗效呈下降趋势。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吸入NO可明显降低ALI及ARDS患者的病死率。

(2)血管扩张药:虽可降低肺动脉压,但其扩血管作用可引起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从而加重静脉血掺合。

(3)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可减轻PAH和肺水肿,疗效优于其他血管扩张药,但也可诱发低血压和低氧血症。雾化吸入PGI2,可选择性扩张通气肺泡的肺血管、增加PaO2。但PGI2半衰期较长,与吸入NO相比使PaO2增加并不明显,且对全身影响较重。

3.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 早已成功用于治疗新生儿ARDS,成年人ARDS的病因复杂且不能改变大多数人的病程。另一种可能性是雾化的表面活性物质只有极少部分到达肺泡腔。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与其他治疗方法并用,如吸入NO、液体通气等则有助于提高效果。

4.体外膜肺氧合 是以体外循环人工膜肺,代替ARDS病损肺维持气体交换的方法。由于其价格昂贵且技术较复杂,目前仅限于少数医疗中心使用。

5.肾上腺皮质激素 可缓解ARDS的纤维增生期病变,改善气体交换并促进肺修复。因其抑制内在的组织防御机制且利于细菌和真菌生长,故用于易感患者具有潜在危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定量分析及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是非常有用的措施。

6.免疫疗法

(1)内毒素拮抗药:内毒素可激活补体及炎性细胞并释放炎性介质,可致肺及全身脏器损伤。应用内毒素拮抗药-抗内毒素核心糖蛋白单克隆抗体,可缓解ARDS患者的症状且提高存活率。

(2)细胞因子抗体及拮抗药:注射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抗体可降低败血症病死率,感染性休克患者注射抗TNF抗体后MAP也有明显回升。给予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受体阻滞药,也可显著增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存活率。

7.营养支持 ARDS和MOF患者的营养衰竭,不同于饥饿状态的营养不良。此种营养衰竭是由炎性介质所引发的,不易被外源性营养补充所纠正,故称为“自身吞噬”。身体的抗氧化机制,需要补充蛋白质、含琉基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如硒)。创伤和烧伤患者的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大量丧失,也必须予以补充。经胃肠道补充营养能更好地保持胃肠黏膜的正常功能,可预防肠黏膜萎缩并增加肠道血液灌流,从而防止细菌或内毒素的移位。应用生长因子,对增加合成代谢和逆转分解代谢有重要作用。

8.循环支持 意在保证充分组织灌流和氧供,保证最低生理需求的有效血容量(或前负荷),维持充分的心排血量和组织灌注。PAWP<12mmHg时,可联合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血管扩张药以维持心排血量。一旦出现容量过负荷,可加用利尿药。有人认为ARDS用晶体液较为安全,胶体液分子漏入肺间质可加重肺水肿。在毛细血管功能渐趋恢复后,适当输注血浆及人工胶体液可促进间质与肺泡内液回收。

9.体液负平衡 在维持循环稳定的基础上限制液体摄入,并适当应用清蛋白,必要时使用利尿药。

【手术与麻醉】

此类患者病情危重而不能耐受手术与麻醉,除非紧急情况,一般不宜手术治疗。如需手术,宜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加强呼吸和循环支持,控制液体入量。术后入ICU,继续监测与治疗。麻醉选择与管理,见本章第十五节。

(刁玉刚 王俊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