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①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及组织换气。②肺通气的原动力是呼吸肌的舒缩运动,而直接动力是肺内压与大气压的压力差。呼吸运动的形式可根据不同分类方法分为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内负压的形成是由于肺的回缩力所致,胸内负压的存在能促进肺的扩张,促进静脉血及淋巴液的回流。③肺通气的阻力包括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弹性阻力包括肺弹性阻力和胸廓弹性阻力。肺弹性阻力主要由肺泡表面张力形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非弹性阻力主要是气道阻力,后者又主要取决于气道口径大小。④肺活量反映肺通气静态功能,时间肺活量反映肺通气的动态功能。⑤气体扩散的动力是气体的分压差。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及通气/血流比值等。⑥氧主要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进行运输,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有PCO2、pH、温度、2,3-DPG。二氧化碳主要以碳酸氢盐形式进行运输。⑦正常呼吸节律的产生依赖延髓呼吸基本中枢和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共同作用。肺牵张反射的作用是使吸气向呼气转化。血CO2是调节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最主要因素,它主要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而发挥作用。血PO2下降使呼吸中枢兴奋,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发挥作用。⑧当组织供氧不足或氧利用障碍时,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缺氧。⑨常用的血氧指标是血氧分压、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及动-静脉氧差。⑩缺氧可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四种类型。缺氧对人体的各个系统均产生严重影响。体温降低和神经系抑制等能增强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
外呼吸(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可导致呼吸衰竭,呼吸衰竭可分为低氧血症型(Ⅰ型)和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型(Ⅱ型)。
肺泡通气不足可分为限制性通气不足及阻塞性通气不足,常引起Ⅱ型呼吸衰竭。肺换气障碍包括呼吸膜异常及通气/血流比值异常,常导致Ⅰ型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急性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可引起多种酸碱平衡及电解质平衡紊乱。呼吸衰可引起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功能障碍。
呼吸衰竭必有缺氧,吸氧适合于各型呼吸衰竭,Ⅰ型呼吸衰竭可吸高浓度氧,慢性Ⅱ型呼吸衰竭应以持续低流量给氧为宜。
人体组织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空气中摄取氧气,同时将体内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不断地排出体外。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respira-tion)。在人体,呼吸由四个相互衔接并同步进行的过程完成即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组织换气(图6-1)。肺通气和肺换气合称外呼吸;组织换气又称内呼吸。上述四个环节的任一环节发生障碍,均可引起缺氧和(或)二氧化碳蓄积,引起内环境紊乱,严重时将危及生命。
图6-1 呼吸环节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