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夏气相通应

与夏气相通应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指心的功能状态与夏季的气候变化具有天人合一的相关作用。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所云“夏季之时,正阳而治,气候潘灼”,植物生长茂盛,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可以用火来类比,夏季的气候炎热,与心的生理功能相通应。心与夏气相通应,是因为自然界在夏季以炎热为主,在人体则心为火脏而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夏季与心相应。一般说来,心脏疾患,特别是心阳虚衰的患者,其病情往往在夏季缓解,其自觉症状也有所减轻。

【引经据典】

“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类火,其政明曜,其候炎暑,其令热,其脏心,……其应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疹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南风生于夏,一病在心。”——《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素问·颏论篇第三十八》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

“心者……又主血,属于火,旺于夏,手少阴是其经”,“夏心旺”,“心病夏痉,冬甚。”——《中藏经·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

“夏火王,心脉当先至。”——《脉经·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

【说古论今】

中医学“四时五脏阴阳”理论认为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心应夏”是“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心应夏”一词最早出自《内经》,相关论述较多。是指心的功能状态与夏季的气候变化具有天人合一的相关作用。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所云“夏季之时,正阳而治,气候潘灼”,植物生长茂盛,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可以用火来类比,夏季的气候炎热,与心的生理功能相通应。心与夏气相通应,是因为自然界在夏季以炎热为主,在人体则心为火脏而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夏季与心相应。人体的阳气随着自然界阴阳之升降而发生周期性变化。夏季人体阳气隆盛,生机最旺。从五脏来说,心为阳中之阳,属火,故心之阳气在夏季最旺盛。

然而,通过古代文献的研究发现,关于“心应夏”的理论,存在着两种观点,第一种是说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冬季最重,夏季最轻;第二种是说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冬夏出现双高,但冬季仍高于夏季。那么心的生理功能到底是夏季旺还是冬季旺?心的病理状态到底是在冬季重还是夏季重?如果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解释,或许可以找到答案。一般说来,心脏疾患,特别是心阳虚衰的患者,其病情往往在夏季缓解,其自觉症状也有所减轻。而阴虚阳盛之体的心脏病和情志病,在夏季又往往加重。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阳胜则身热……能冬不能夏”。从预防角度来看,中医养神理论重视根据时令来调摄身心,在夏三月应当“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尽量延长户外活动时间,使人的身心符合阳气隆盛状态,这样可使心的机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扩展,发挥生命的潜能。从治疗角度看,中医学提出了“冬病夏治”的理论。如阳虚性心脏病在“水旺”的冬季易于发作,而“旺气”是不易治疗的,故待到夏季心火之用时,内外阳气隆盛之时给以适当调理,藉内外阳气之盛,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