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科常见的口炎有哪些

儿科常见的口炎有哪些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口炎是指口腔黏膜的炎症,若病变仅限于局部如舌、牙龈、口角,亦可称为舌炎、牙龈炎或口角炎等。本病多见于婴幼儿。以下4种为儿科常见的口炎。若非全身性疾病引起,则除口腔局部症状外,一般无其他表现,仅可有颈部淋巴结肿大。新生儿可经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奶头不洁及污染的乳具感染;婴儿多因营养不良、腹泻、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口腔卫生较差而发病。患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及其他传染病时,因机体抵抗力低,易患本病。

口炎是指口腔黏膜的炎症,若病变仅限于局部如舌、牙龈、口角,亦可称为舌炎、牙龈炎或口角炎等。本病多见于婴幼儿。以下4种为儿科常见的口炎。

1.单纯性口炎 多为局部理化因素刺激引起,常为胃肠疾病、呼吸道疾病及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或其他发热性疾病的伴随症状,或因维生素B、C缺乏而引起。表现为口腔(包括唇、舌、颊、腭部)黏膜充血、水肿,甚至黏膜表层破溃,患儿流涎。婴儿有时因进食疼痛而影响吮乳,重者进食时哭吵不安、拒食。若非全身性疾病引起,则除口腔局部症状外,一般无其他表现,仅可有颈部淋巴结肿大。治疗可清除局部刺激,保持口腔清洁,口服维生素B、C。重者局部可涂冰硼散、锡类散、鱼肝油、甲紫等。

2.溃疡性口炎 又称急性膜性口腔炎,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等引起。表现为:①口腔黏膜充血、水肿、唾液增多;②牙龈、舌面、颊部、唇内侧及上腭等处出现大小不等、散在的溃疡,有时可连成大片;③溃疡周边较规则,有较厚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灰白色或黄色假膜覆盖创面,假膜剥离后呈出血性糜烂面,但不久又被假膜覆盖,取假膜作涂片或培养可发现病原菌;④溃疡处疼痛明显,可因局部疼痛而不能进食,严重时可有脱水及酸中毒;⑤多有发热、烦躁、食欲减退和局部淋巴结肿大;⑥病程经数日或1周,体温恢复正常,溃疡渐愈,一般不留瘢痕。治疗可用抗生素,并加强口腔护理,注意补充营养和水分,疼痛明显者可于进食前用1%普鲁卡因或2%丁卡因涂口腔止痛。

3.鹅口疮 又称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在黏膜表面形成斑膜的疾病,是新生儿和婴儿最多见的口炎。新生儿可经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奶头不洁及污染的乳具感染;婴儿多因营养不良、腹泻、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口腔卫生较差而发病。表现为①口腔黏膜出现白色点状或片状物,舌缘、舌面、颊黏膜、牙龈、上腭和咽部均可见;②此白色片状物似奶凝块,但不如奶凝块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③局部不痛,不红肿,不流涎,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④重者可见口腔均被白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食管、气管、肺等处而危及生命,可伴有低热、拒食、吞咽困难;治疗可局部涂抹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液,每天2~4次,并保持口腔卫生,适当增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

4.疱疹性口炎 为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而致,多见于1~3岁的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及其他传染病时,因机体抵抗力低,易患本病。表现为:①起病时发热可达38~40℃,病儿多有头痛、乏力、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②1~2天后,在牙龈、舌缘、唇内、颊黏膜、上腭、咽等处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约2~3毫米,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溃疡;③溃疡表面有黄白色纤维素渗出物覆盖,且多个小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较大溃疡;④溃疡局部疼痛明显,患儿可有拒食、流涎、烦躁、颌下或颈部淋巴结肿大;⑤体温多在3~5天后恢复正常,病程约1~2周,局部淋巴结肿大可持续2~3周。治疗要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水,局部可涂西瓜霜或锡类散等;严重疼痛时可用2%利多卡因涂抹局部;发热可用退热剂;有继发感染时可用抗生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