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患者的护理

患者的护理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目前,SARS的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得到了控制。SARS病情的轻重、长短与预后,是入侵的病毒量及患者免疫系统力量相抗衡的结果。SARS患者的精神和神经症状是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发病初期大部分患者肺部病变较轻,不足引起高热。而患者恢复期的传染性尚待观察。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与亲友在治疗、护理、陪护、探望患者时,同患者近距离接触次数多,接触时间长,如果防护措施不力,很容易感染SARS。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又将之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该病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病死率高达15%。临床上以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和干咳、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炎性浸润阴影;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而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是其重要特征。重症病例表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并可迅速发展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曾大小不等地流行过各种各样传染病,而且都曾严重的威胁人类的生存及发展。2002年11月中旬开始,首先在广东局部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急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和病情迅速进展的特点,表现为发热,干咳,以肺部为主要病变部位,部分病例很快发展成为急性呼吸衰竭,广东省专家将其命名为传染性的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AP)。其后在中国香港、中国内地、中国台湾、越南、加拿大、美国、欧洲相继出现该病患者。2003年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截至2003年8月份,全球患病人数累计达8422例,死亡916例。到目前,SARS的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得到了控制。

【发病机制】由于SARS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型的病毒,因此目前其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明确,根据病例事实,有如下推断:SARS病毒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首先感染呼吸系统包括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黏膜上皮,以及肺的上皮细胞,这时先天性免疫开始动用NK细胞、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来清除,吞噬和防卫SARS病毒。当病毒与T淋巴细胞接触后,侵入胞质中,感染淋巴细胞。其中部分被感染的免疫细胞重新入血,并通过血液将病毒带入全身其他组织和器官,特别是脾脏和淋巴结。病毒在淋巴细胞之间的接替感染使感染进一步扩散,由于淋巴组织的严重破坏使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大大减弱。病毒除了攻击免疫系统之外还攻击肾、脑等,导致各种酶和血中的蛋白水平发生转化。淋巴细胞,特别是T淋巴细胞的大量损伤和死亡,使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感染得不到控制,迅速扩展,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损伤,使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导致肺泡塌陷,从而形成所谓的“非典型肺炎”。病毒感染使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相互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炎症反应生成的组织因子、细胞因子导致了大量血管壁的破坏、通透性改变,导致渗出、水肿,进而形成肺部实变。炎症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胸X线片不同程度的浸润性阴影,与此同时人体通过调动剩余的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产生抗体,修复破坏的组织和限制病毒的入侵,最终使患者痊愈。患者的病情主要视免疫系统修复的能力和速度、病毒的量及其破坏免疫系统的快慢和程度。SARS病情的轻重、长短与预后,是入侵的病毒量及患者免疫系统力量相抗衡的结果。粪便中的大量病毒是肠黏膜下淋巴细胞大量损伤脱落所致。血尿是肾小管上皮细胞感染破坏所致。SARS患者的精神和神经症状是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发病时的高热是由于免疫细胞直接大量受损,从而释放大量致热因子引起。发病初期大部分患者肺部病变较轻,不足引起高热。虽然SARS患者以呼吸系统感染发病,且肺炎为主要症状,死因又多为呼吸衰竭,但此病的主要矛盾在于免疫系统的损伤程度和反复修复能力。因此,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如老年人和有慢性病者,往往病情较重,死亡率高。儿童则发病少,病程短,是由于儿童免疫系统有对新的病原较快的反应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全身性免疫损伤、呼吸系统上皮细胞的大量破坏,以及直接和间接的多器官的损伤是SARS的病理机制所在。这一病理过程,在重症患者身上充分表现出来,而如果入侵的病毒较少,患者的免疫力强盛,病程则较轻,肺部和免疫系统的损伤会比较轻微。有些受到感染的患者可能会没有明显症状,而获得自然免疫。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1)患者:目前发现只有急性患者可作为传染源。因为现在尚未发现有慢性患者。一般认为症状明显的患者传染性强,特别是患者发病后3~5d,WHO认为,无症状的人无传染性。患者在潜伏期是否有传染性,还需进一步研究,但其流行病学意义可能不大。而患者恢复期的传染性尚待观察。

(2)病毒携带者:目前尚未正式发现存在病毒携带者。

(3)动物传染源:目前尚未证实有动物宿主。WHO认为,目前尚未发现动物有传染性。但动物有可能是SARS的最初来源,在国内,有实验从果子狸分离到SARS样病毒,且与SARS的病原体同源性非常高,达99%,但也还不能说动物就是SARS的储存宿主。

2.传播途径

(1)空气传播:即通过飞沫、气溶胶、尘埃的传播。其中,飞沫传播是常见的主要途径。飞沫传播常发生于1~2m的直径范围内,它是引起家庭和医院聚集性的主要传播方式。气溶胶传播是另外一种传播途径,它主要是通过吸入悬浮在空气中含有的SARS冠状病毒(SARS-CoV)的气溶胶而被感染。但这种途径目前仍未得到有力的证实,被高度怀疑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

(2)密切接触:通过接触含有SARS病毒的各种分泌物,经被污染的手进入易感者口、鼻,可最终经呼吸道引起感染。这种途径在家庭和医院感染中均可出现,但其作用没有飞沫传播强。

(3)消化道传播:目前尚不能肯定SARS冠状病毒不经过消化到传播,因为在患者的粪便中曾检测到少量该病毒RNA。

3.易感人群 SARS传染病是一种新出现的传染病,人群中没有特异性免疫力,故普遍易感。但儿童感染率较低,原因尚不清楚。SARS症状期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是SARS的高危险人群。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与亲友在治疗、护理、陪护、探望患者时,同患者近距离接触次数多,接触时间长,如果防护措施不力,很容易感染SARS。

感染SARS病原后,已证实可以产生体液免疫,已有观察到发病6个月时血清抗SARS-CoV IgG仍呈强阳性的报道,但其持续时间及其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以及流行病学意义均有待深入研究。细胞免疫状况目前仍无明确报道。

【临床表现】SARS的发病以成人多见,儿童较少。SARS潜伏期长短不一,潜伏期长者可达16d,短者可1~2d,一般潜伏期为4~7d。典型的SARS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系统损害表现,呈多系统损害现象。

1.主要表现

(1)发热:关于SARS,WHO和CDC的定义为体温超过38℃;部分患者可以出现畏寒甚至寒战;当前的临床资料说明,体温高、发热持续时间长则往往意味着病情较重,肺部病变可能会加重。一般患者发热时间不超过12d,否则发生呼吸困难、呼吸衰竭可能性大。有个别病例虽然有咳嗽、干咳,明显的肺部病变,以及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但病程中始终无体温升高。可能原因是未发生病毒血症

(2)呼吸道症状:主要有咳嗽:较多患者会在发热之前,部分患者在发热后2~3d出现咳嗽,多为干咳,一部分患者咳白黏痰。较少患者表现有胸痛;但随着病情进展,咳嗽会加剧,并且出现血丝痰,甚至咯血;如果病变继续进展,则痰量会明显增加。呼吸困难:表现为气促、胸闷,呼吸频率增加,可有发绀。重症患者发展为呼吸衰竭,表现类似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发生在发热时间长的患者。胸部听诊,早期大多数患者无啰音,与肺部病变有明显分离现象;病变进展则可闻及较多的细湿啰音。

(3)全身中毒症状:多在发热期出现,包括头痛、头晕,全身肌肉疼痛等,程度不等,似乎与其他发热性疾病无明显区别。

(4)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比较多见,接近20%患者有腹泻。多为水样便,持续时间1~3d。

(5)其他:个别有黄疸,尿量减少。

2.临床分期 典型患者根据病情发展可以分为前驱期、发热期、进展期和恢复期。

(1)前驱期:大部分患者在发热前有程度不等的上呼吸道症状,主要是咳嗽,多为干咳;咽痛,疲乏,甚至腹泻。少部分患者有不明显的胸痛。上述表现多较轻,容易被忽略。部分患者无上述表现,直接进入发热期。

(2)发热期:接近100%的患者有发热,平均38.4℃,但极少数患者无发热。超过70%的患者有畏寒和(或)寒战,可伴头痛、疲乏、肌肉酸痛,部分患者仍有腹泻,水样便以及恶心、呕吐。发热期间咳嗽多加重,痰量渐多,仍为黏白痰。部分患者有肺部渗出性病灶。发热持续时间一般多为1~12d,一般在发热7d内,肺部病变无明显进展,体温正常后绝大部分进入恢复期。持续发热,特别是超过12d的患者,肺部病变则存在明显进展。

(3)进展期:表现为逐渐出现、加重的呼吸困难甚至衰竭。绝大部分为持续发热超过12d的患者,极少数患者无发热。主要有呼吸频率快,超过35/min;胸闷、呼吸困难、发绀,严重者进展为“白肺”。需要给氧或呼吸机辅助呼吸。此期死亡率高,超过30%。

(4)恢复期:表现为体温正常、一般情况逐步改善,仍会有干咳,疲劳等症状,恢复缓慢,肺部吸收较慢,大多需要2~3周。

3.临床分型

(1)轻型:发热1~3d,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正常,无干咳或咳嗽,无呼吸困难;动脉血气结果正常;胸部X线片和(或)CT片显示单侧或双侧小范围渗出性病灶。可顺利恢复。

(2)典型:发热4~12d,白细胞正常或升高,中性粒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轻-中度降低,部分咳嗽较剧烈,咳白痰或血丝痰,可出现轻微-短暂的呼吸困难,经给氧(鼻导管或面罩)可以改善,动脉血气结果正常,胸部影像学提示单或双侧渗出性病灶,在治疗后仍有进展。随着体温的正常而逐渐好转,肺部病变吸收缓慢,超过2周。可以恢复。

(3)重型:发热超过12d,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咳嗽剧烈,痰量多;出现呼吸困难,需要呼吸机支持(有创或无创)。肺部病变进展快速,类似于ARDS表现。死亡率高。

【治疗方法】虽然SARS的致病源已经基本明确,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在治疗上目前尚无特效方法,采用综合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与病情监测

(1)卧床休息,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剧烈咳嗽,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病程2~3周内均属进展期,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症状、体温、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SaO2)或动脉血气分析、血象、X线胸片、心、肝、肾功能等。

(2)对症治疗:发热>38.5℃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禁用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保护重要器官功能,有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者,应采取相应治疗。

(3)氧疗:为重要的辅助性治疗措施。普通患者可给予面罩或鼻导管持续吸氧,3~5L/min。

(4)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异常的免疫病理反应,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及肺的渗出、损伤,防止或减轻恢复期肺纤维化。但因其副作用大,使用时需严格把握适应证,使用时机、量、停用激素均应因人而异,剂量个体化,儿童要慎用。应用指征如下:①有严重中毒症状,持续高热3d经对症处理高热不退;②48h内肺部阴影进展超过50%且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4以上;③有急性肺损伤或出现ARDS。推荐成年人剂量相当于甲泼尼龙80~320mg/d,必要时可适当加大剂量,但时间不宜过长。具体剂量及疗程根据病情来调整,待病情缓解和胸片上阴影有所吸收后逐渐减量停用,一般每3~5d减量1/3。静脉给药1~2周后可改为口服,总疗程一般不超过4周,并应同时应用制酸剂或胃黏膜保护剂,警惕继发感染。建议采用半衰期短的激素。

(5)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未发现疗效确切的对SARS冠状病毒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6)免疫调节药物的应用:胸腺肽、干扰素等免疫调节药物均未证明有确切疗效,不推荐常规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对减少继发感染可能具有一定作用,必要时可考虑应用;SARS恢复期血清的临床疗效尚未被证实,对诊断明确的高危患者,可在严密观察下试用。

(7)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于疑似病例,可用抗生素治疗,以帮助明确诊断;对于确诊病例,抗菌药物则用于治疗和控制继发感染。新喹诺酮类或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是最常用的组合,也可根据继发感染的病原体选择适当的药物。

2.重症SARS的治疗原则

(1)氧疗:对于所有患者均应尽可能提供鼻导管持续吸氧,必要时可予鼻罩或面罩吸氧,根据SaO2调节吸入氧流量,应使SaO2>93%,注意每次吸氧间歇时间不应>15min。如氧流量>5L/min仍不能保证SaO2>93%,则应及时给予无创人工通气。

(2)无创正压人工通气(NIPPV):NIPPV可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及肺的氧合功能,有助于患者度过危险期。

应用指征为:①呼吸频率>30/min;②吸氧5L/min条件下,SaO2<93%。

禁忌证为:①有危及生命的情况,需要紧急气管插管;②意识障碍;③肺大疱、气胸或纵隔气肿未及时做引流处理者;④呕吐、上消化道出血;⑤气道分泌物多及排痰能力障碍;⑥不能配合NIPPV治疗;⑦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有多器官功能损害。

常用的模式和相应参数:①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常用压力水平一般为0.4~1kPa(4~10cmH2O),在满足所需的SaO2的情况下,可尽量调低压力水平,以防产生气压伤;②压力支持通气(PS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即BiPAP),PEEP水平一般为0.4~1kPa(4~10cmH2O),吸气压力水平一般1~1.8kPa(10~18cmH2O)。

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密封的鼻罩或面罩,持续应用(包括睡眠时间),间歇时间应短于15min,开始应用时,压力水平应从低压[如0.4kPa(4cmH2O)]开始,咳嗽剧烈时应摘离面罩并适当使用镇咳药物,以防止气压伤,如应用超过2h仍未达到预期效果则应及时考虑有创通气。

(3)有创正压人工通气

指征:①使用NIPPV治疗不耐受,或效果不满意,病情显示恶化趋势;②有危及生命的临床表现或多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紧急进行气管插管抢救;③严重呼吸困难;④吸氧5L/min条件下SaO20.90或氧合指数<26.7kPa(200mmHg)。

(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重症患者应及时规律使用糖皮质激素,剂量可根据病情需要适当增加,可根据体温及肺部病变情况决定是否停止使用或剂量是否合适。少数极危重患者可考虑应用短期(3~5d)甲泼尼龙冲击疗法(500mg/d)。待病情缓解和(或)X线胸片有吸收后逐渐减量和停用,一般可选择每3~5d减量1/3。

(5)营养支持:应鼓励患者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对于不能进食者应及时给予营养支持,可采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相结合的途径。非蛋白热量每天104.6~125.5kJ(25~30kcal)/kg,适当增加脂肪的比例,以减轻肺的负荷。中长链混合脂肪乳剂对肝功能及免疫方面的影响小。蛋白质的摄入量为每天110~115g/kg,过多对肝肾功能可能有不利影响。要补充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尽量保持血浆白蛋白在正常水平。

(6)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重症患者通常免疫功能低下,需要密切监测和及时处理继发感染,必要时可慎重地进行预防性抗感染治疗。

【护理】

1.一般护理 卧床休息必须是身、心两方面休息。高热时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气喘及呼吸困难时,以半坐卧位为主,保持姿势舒适,入睡困难者,根据病情给予镇静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者,绝对卧床休息,缓解期可坐起并在床边活动,并逐渐增大活动范围。适当补充液体及维生素,避免过度用力和剧烈咳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心、肝、肾的功能,重症患者需严密监护,随时监测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等。

2.对症处理

(1)控制体温:发热往往是SARS的首发症状,严密监测、控制体温非常重要。发热超过38.5℃,常全身肌肉酸痛明显,可给予解热镇痛药,如吲哚美辛栓;高热者可给予冰敷、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注意避免受凉。重症患者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镇咳、祛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咳嗽、咳痰者,可给予止咳、化痰的药物,并可取适当的体位排痰或叩背协助祛痰,必要时电动吸痰,确保呼吸道通畅。

(3)吸氧,纠正低氧血症:咳嗽急促或呼吸窘迫,均会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吸氧的浓度可在33%~41%,氧流量3~5L/min,确保吸氧导管通畅。

(4)呼吸机辅助呼吸:有严重呼吸困难及呼吸衰竭者,可使用无创正压通气,首选鼻罩CPAP的方法,常用压力水平0.4~1kPa(4~10cmH2O),并应持续应用,包括睡眠在内暂停时间不超过30min,直至病情缓解。如果无创正压通气无效应立即改为有创正压通气。

(5)重视高危人群:高龄、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乳酸脱氢酶峰值升高是不良转归的独立预测因素。乳酸脱氢酶峰值升高表明有大面积肺损害,另外如果出现休克或多脏器功能障碍,提示病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6)心理护理: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几乎超越其心理承受能力,被隔离治疗后,会表现为紧张不安、极度恐惧,甚至悲观失望拒绝治疗。在隔离病区,护理人员需要做好自身的心理调整,用自己的热情、自信、平静、和谐的心态营造良好的护患氛围。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呼吸衰竭

(1)密切观察病情及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状态,发绀、皮肤的温湿度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出血倾向。

(2)加强生活护理,协助翻身拍背,鼓励有效地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及时吸痰。

(3)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做好鼻饲及静脉营养护理;详细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限制液体摄入量,液体入量一般不超过出量+500ml,在保证血容量足够、血压稳定的前提下使总的出、入液量呈轻度负平衡;注意观察发生感染的迹象。

(4)根据呼吸衰竭类型进行氧疗,Ⅰ型呼衰给予较高浓度氧(30%~35%)或高浓度氧(>50%)进行氧疗,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血气分析及时调整给氧浓度,密切观察氧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注意保持氧管的通畅,做好鼻腔的护理。

(5)特别注意呼吸频率的变化,如呼吸频率>30/min,常提示有呼吸功能不全,有可能是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先兆;检测动脉血气分析值的变化,若呼吸空气时PaO2<9kPa氧合指数<40kPa(300mmHg),肺泡气与动脉血氧分压差>15kPa时,需高浓度氧>50%,若吸氧后PaO2仍<9kPa,SaO2<0.90时应采用机械通气。

(6)做好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护理。使用有创机械通气后,密切观察患者与呼吸机是否同步,呼吸机工作状况、采用的通气方式、吸氧浓度、监测呼吸频率、吸入及呼出的VT、气道峰压等参数。做好如无菌、湿化、通畅,气囊定时充、放气,防止脱管等工作。注意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前洗手戴无菌手套。吸痰管用无菌持物钳操作,使用一次性痰管。为防止吸痰造成的低氧血症,在吸痰前、后予100%氧1~2min,吸痰过程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及血氧饱和度,1次吸痰不超过15s。

(7)无创正压通气护理。应用BiPAP呼吸机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患者取半坐卧位,使头、颈、肩在同一平面上,头略向后仰,保持气道通畅。防止枕头过高,使呼吸道压窄,影响气流通过,降低疗效。多头带的松紧度以无明显漏气的最小张力为宜,过松造成漏气,过紧影响面部血液循环。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有效呼吸,随机送气而吸气,慢慢调节自己的呼吸与机器同步,不要张口呼吸,以免因漏气而影响吸氧效果。加强患者的巡视,观察各种参数的变化,特别是血氧饱和度的改变。

2.心力衰竭

(1)休息,包括体力的休息和精神的放松以减轻心脏负荷,休息的方式和时间根据患者心功能情况安排,心功能Ⅰ级者应避免重体力活动,心功能Ⅱ级者应充分休息有利于下肢水肿的消退,心功能Ⅲ级者以卧床休息为主,但允许慢慢下床进行排尿、排便等活动,心功能Ⅳ级者绝对卧床休息。

(2)加强生活护理,采取坐位,双脚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注意翻身,防止发生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3)饮食上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限制钠盐的摄入以减少水、钠潴留。详细记录出入量。

(4)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记录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变化;观察记录心衰的症状、体征及评估病情的变化;观察有无水肿及周围血管灌注不良的表现。

(5)做好药物的护理,如使用利尿药时严格记录出入量,使用血管扩张药要控制输液速度并监测血压等。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如毛花苷C治疗时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视物模糊、黄视、心动过缓等。每次给药前数1min的心率,若心率<60/min即停药。

【健康指导】患者病情好转出院时,指导患者科学地掌握关于自身疾病的知识,使患者和家属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疾病,正确掌握出院后的注意事项,防止再次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1.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预防SARS最好的方法是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保持空调设备的良好运行,并经常清洗隔尘网;避免去空气不流通、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住处勤打扫环境卫生、勤晒衣服和被褥;勤洗手、勤漱口;打喷嚏、咳嗽、清洁鼻子用纸巾捂住(避免分泌物喷射污染周围空气),然后彻底洗手,用清洁毛巾或干纸巾擦干,避免使用公用毛巾。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常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睡眠、勿过度劳累;避免吸烟、喝酒;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防止受凉;均衡饮食,多食富含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营养饮食;促进体力的恢复。

3.定时复查 患者肺部阴影吸收较慢,出院后1个月内每周回院进行胸部X线摄片复查和血常规分析。并告知患者SARS的临床表现,教会患者自测体温,勿服未证明有明显预防作用的抗生素、抗病毒类中西药物,尽可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勿探访已明确诊断为SARS的患者。一且出现症状,及时回院接受监测和治疗。

(杨淑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