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震亨著作

朱震亨著作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震亨于火证、痰证、郁证论治最具心法,对于多种病证,均善从三候辨治。对于眩晕证,朱震亨力倡“无痰不作眩”的病机。充分反映了朱震亨治痰为先,兼以补气降火的治疗特色。眩晕治疗用药,朱震亨主张以升降镇坠行气为主,不宜用汗、下药。朱震亨称其为急则治标之法,也可谓子和通腑泻热法之余绪。说明朱震亨已经注意到不同的体质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质反映着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不同的反应特点。

朱震亨,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世居丹溪之边,故以之为号。初习理学,中年之后方专心攻读医学。因其时局方盛行,医者多用辛温香燥而罔效,遂访师求学,后得投刘完素之再传弟子罗知悌先生门下,罗知悌不仅精通《内经》《难经》及刘完素学说,而且旁涉张从正、李杲两家之学,朱震亨尽得其学。参以己悟,体会到温热相火,为病最多。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相火妄动”,“煎熬真阴”,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治疗上善用滋阴降火之法,又被后世称为“滋阴派”。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辨疑》《外科精要发挥》《素问纠略》《金匮钩玄》(经戴思恭校补)等。此外尚有《丹溪心法》《丹溪手镜》《丹溪医论》《丹溪医案》《脉因症治》《丹溪心法附余》《丹溪心要》《丹溪发明》《丹溪心法类集》等10余种著作,为其门人及私淑弟子所辑。

朱震亨于火证、痰证、郁证论治最具心法,对于多种病证,均善从三候辨治。对于头痛证,认为多由痰火所致,《丹溪心法·头痛》“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治疗上“有可吐者,可下者”,《丹溪治法心要·头痛》“痰热当清痰降火;风寒外邪者,当解散。”

对于眩晕证,朱震亨力倡“无痰不作眩”的病机。《丹溪心法·头眩》曰:“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21]明确提出“无痰不作眩”的病机,并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治疗上主张以治痰为主,兼以补气降火。认为痰有湿痰与火痰之别,治疗上亦有所区别,“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湿痰者,多宜二陈汤。火者,加酒芩。挟气虚者,相火也,治痰为先,挟气药降火,如李杲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眩晕不可当者,以大黄酒炒为末,茶汤调下,火动其痰,用二陈加黄芩、苍术、羌活,散风行湿。左手脉数热多,脉涩有死血;右手脉实有痰积,脉大是久病(久一作虚)。久病之人,气血俱虚而脉大,痰浊不降也。”充分反映了朱震亨治痰为先,兼以补气降火的治疗特色。

眩晕治疗用药,朱震亨主张以升降镇坠行气为主,不宜用汗、下药。眩晕、头痛之病,多有气上之虞,故朱震亨主张行气而不宜升散,宜镇、宜行、宜化,汗、下之药常伤人体阴液,且汗药多具升散之性,而朱震亨又主阴常不足,故弃而不用。但对于“眩运不可当者,以大黄酒为末,茶汤调下即止。”朱震亨称其为急则治标之法,也可谓子和通腑泻热法之余绪。

另外朱震亨还注意辨体质施治,如《丹溪心法·头眩》载:“肥白人气虚而挟痰者,四君子汤倍蜜炙黄芪,加半夏橘红,或少加川芎芥穗,以清得头目也。黑瘦人二陈汤加片芩薄荷,入竹沥汁加童便服。”说明朱震亨已经注意到不同的体质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质反映着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不同的反应特点。肥白之人,多形盛气虚,易聚湿生痰,故入以补气化痰之品;黑瘦之人多阴虚兼火,因此在除湿化痰的基础上加入凉润清热之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