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导气法和平补平泻

导气法和平补平泻

时间:2023-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气法,出《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导气之旨,在于引导脏腑经络清浊相干之气,恢复正常的阴阳平衡状态。实际上,这种以得气为度的手法,不具有补泻作用,手法平和,也应属本法范畴。每1次需时3~4min,为导气1度。待导气完毕后,留针20~30min。

导气法,出《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导,有引导之义。导气之旨,在于引导脏腑经络清浊相干之气,恢复正常的阴阳平衡状态。

今人论平补平泻,云:进针后“再作均匀地提插捻针,使针下得气,然后根据情况,将针退出体外,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症。”(《针灸学讲义》,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实际上,这种以得气为度的手法,不具有补泻作用,手法平和,也应属本法范畴。

(一)操作方法

1.导气法 根据从阳引阴、从卫取气,从阴引阳、从营置气的原则,在进针得气后作导气手法。由浅层徐徐进插入深层,再从深层徐徐提退至浅层;或由深层徐徐提退针至浅层,再从浅层徐徐进插入至深层。每1次需时3~4min,为导气1度。可反复行针3~5度。每度导气可留针3~5min后,再行下一度导气手法,也可连续操作。待导气完毕后,留针20~30min。

2.平补平泻法 进针至穴位一定深度,用缓慢的速度,均匀平和用力,边捻转、边提插,上提与下插、左转与右转的用力、幅度、频率相等,并注意捻转角度要在90°~180°之间,提插幅度尽量要小,从而使针下得气,留针20~30min,再缓慢平和地将针渐渐退出。

(二)临床应用

1.催气、守气 如针刺未得气时,可用本法催气,促使得气;如已得气时,可用以维持与保留针感。

2.适应病症 本法可用于虚实不太明显或虚实相兼的病症。如郁证、瘿病、慢性喉痹、癫病、脏躁、遗精等。尤其适于清浊相干、气乱于脏腑经络的病症,如胸痹、咳嗽、脘痞、胀满、痹证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