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结节是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局限性坚实团块,初起时皮下结节仅可触及。随结节增大,较大或表浅者可隆起(高出皮面),较小或较深者则不隆起。其大小自米粒状至核桃大,可吸收或破溃形成溃疡,愈后留有瘢痕。不同疾病的结节,其大小、形态、颜色、硬度、深浅可不同。
【分类】
临床上将其分为:①类风湿结节;②痛风结节;③结节性红斑;④Osler小结。
【原因】
1.类风湿结节 由皮下组织、真皮内纤维蛋白样物质积聚,以及组织细胞等成分组成。
2.痛风结节 血液尿酸超过其饱和浓度(>0.36mmol/L),尿酸盐针状结晶在皮下结缔组织沉积,引起慢性异物样反应所致。
3.结节性红斑 见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药物(如溴剂、口服避孕药等)及麻风等。
4.Osler小结 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由感染毒素作用于毛细血管,使其脆性增加,而致破裂出血或微栓塞引起。
【诊断依据】
1.病史 不同的皮肤结节有不同的全身病史,易于诊断。
2.临床表现
(1)类风湿结节:关节与骨隆突处出现一至数个结节,常为类风湿结节,好发于肘背侧、指关节、肩骨突、腓肠肌腱等处。其特点为质硬如橡皮,多无压痛。其大小为几毫米至2厘米不等,与皮肤粘连或不粘连。
(2)痛风结节:也称痛风石,一般以耳轮、对耳轮、跖趾、指(趾)关节及掌指关节等部位多见,为大小不一(小米粒至1~2cm)的白色结节,有时伴疼痛。较大结节其表面皮肤变薄、破溃可排出白色糊状物质,且不易愈合,为痛风的特征性病变。血中尿酸浓度>0.36mmol/L,可确定诊断。
(3)结节性红斑: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好发于小腿伸侧,常为对称性、大小不一(直径1~5cm)、数目不等(2~50个以上)的疼痛性结节。
(4)Osler小结:在指尖、足趾、大小鱼际肌处,出现的蓝色或粉红色有压痛的结节,称为Osler小结。
3.辅助检查 为查明结节的原因,应检查血液中RF,检测血尿酸浓度,进行结节的病理学检查。
【鉴别诊断】
1.类风湿结节 因呈黄色而易与黄疣相混淆,很难与痛风结节区别。但患者具有类风湿的全身表现,血液学检查RF可为阳性,组织学检查显示致密的纤维蛋白样坏死灶。周围组织细胞呈栅栏状排列,真皮上部为血管周围炎性改变,故能鉴别。
2.痛风结节 由大量尿酸盐结晶并围绕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而成,伴有异物巨细胞的组织学表现。检测血中尿酸浓度(>0.36mmol/L)有助于诊断。
3.结节性红斑 是一种间隔性脂膜炎,炎性浸润主要累及脂肪小叶间隔的结缔组织。临床上多呈急性发作、对称分布、红色、触痛的结节,且位于年轻女性的胫前皮肤。无需组织活检即可诊断结节性红斑。
4.Osler小结 伴有心脏杂音,血培养可有细菌生长。
【病因治疗】
类风湿结节和痛风需治疗原发病,去除引起结节性红斑的原因或诱因。卧床休息具有重要意义,急性发作期应减少运动以缩短病程。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帮助作用,碘化钾安全有效。Osler小结患者,应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对症处理】
结节性红斑的局部皮损内,注射皮质激素能使病情迅速缓解。
【手术与麻醉】
1.Osler小结 患者经系统治疗仍不能控制时,如为心脏手术应在加强支持疗法和抗生素控制下尽早进行。
2.结节性红斑 术前应先处理原发病,以去除病因。
3.痛风和类风湿 患者平时可能正在使用镇痛药物,而且其伴发的心、肺、肾功能损害对麻醉过程可产生一定影响。故术前对这些情况应进行充分评估,谨防意外情况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