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牙分乳牙与恒牙两种。小儿出生后6个月左右乳牙萌出,至3周岁出齐,共20颗。6周岁左右,乳牙开始逐渐脱落,至13周岁乳牙全被恒牙代替。恒牙于6周岁末开始萌生,13~25周岁(或更迟)出齐,共28~32颗,如无病变可保持到老年。一生中牙因咬切和咀嚼食物或与其他物品磨损,或因外伤而松动脱落。中老年后,随全身营养状况的衰退及牙龈和牙槽骨萎缩,牙便逐渐松动和脱落。单颗牙脱落除影响美观外,对其功能并无大碍。多颗牙脱落则会影响咀嚼功能和发音。若误入气管内,可造成气道阻塞、肺不张、肺内感染甚至肺脓肿。全麻与昏迷患者,尤应注意。
【分类】
临床上可将其分为外伤与非外伤性牙齿松动与脱落两类。
【原因】
牙齿在外力作用下,其根部发生折断或拔起而致牙齿松动或脱落。非损伤性牙齿松动或脱落,主要因牙周组织的保护作用降低所致。
1.牙外伤 可分为牙挫伤、牙脱位及牙折三类。
(1)牙挫伤:牙挫伤为外力作用于牙周膜和牙髓,可因牙受到碰撞、打击或进食时无意间咬到砂石、碎骨片等引起。
(2)牙脱位:较大的外力撞击,可能使牙脱位。根据损伤程度,又可分为部分脱位和完全脱位两类。部分脱位,又分为牙移位、半脱位及嵌入深部等。
(3)牙折:在外力作用下或咬坚硬物品使牙折断。也可为龋齿腐蚀而遗留残根。
(4)牙槽骨骨折:外力直接作用于牙槽突所致,多见于上颌前部。可单独发生,也可与颌面部其他损伤同时发生。
2.牙周病 牙龈萎缩、退变和牙槽骨破坏性吸收等,对牙齿的支持保护作用减弱而致牙齿松动及脱落。
3.其他 牙龋病、小儿换乳牙或气管插管时置喉镜,尤以切牙为支点窥喉而易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牙外伤或牙周病史。
2.临床表现 开口后明视下检查一目了然,松动者借助镊子轻摇便知。
3.辅助检查 拍X线牙片。
【鉴别诊断】
1.牙挫伤 临床上牙挫伤患者多有牙的创伤史,伤后出现不同程度创伤性牙周膜炎症状,如自觉伤牙伸长“松动”且有咬合痛及叩痛等。
2.牙脱位 临床可见牙在牙槽中的位置有明显改变或脱位,部分脱位的牙齿常有松动、伸长、移位和疼痛并妨碍咬合;向深部嵌入者其牙冠外露部分变短,且位置低于咬合平面;完全脱位者,其牙已脱离了牙槽窝或仅有软组织相连甚至完全离断;牙脱位时,局部牙龈可有撕裂和红肿或并发牙槽突骨折,X线牙片可得以证实。
3.牙槽骨骨折 常伴有唇和牙龈的肿胀和撕裂伤,摇动损伤区某一牙时可见邻近数牙及骨折片随之移动。骨折片可移位,引起咬合错乱。牙槽骨骨折时,常有牙折或牙脱位,相应颌骨X线平片可证实。
4.牙周疾病 牙龈出血、牙龈萎缩及牙槽骨破坏性吸收,X线牙片可证实。
【病因治疗】
治疗牙周感染及牙周疾病。
【对症处理】
1.牙挫伤 轻度牙挫伤不必做特殊处理,暂不用患牙咀嚼食物有可能恢复。如牙周膜损伤较重而牙齿松动时,可对患牙行简单结扎或用粘连法,并适当磨改对牙以减少与患牙的接触。
2.牙脱位 原则上非手术治疗。牙移位、半脱位或嵌入深部等部分脱位者,均应先将牙充分复位,然后固定2~3周。牙已完全脱落而离体时间不长时,可将脱位的牙行再植术。
3.牙槽骨骨折 行牙槽骨固定术。
【手术与麻醉】
1.手术相关问题 牙脱位的固定方法,常用牙弓夹板固定法、金属丝结扎法及尼龙丝结扎粘接法等。治疗应在局麻下将牙槽突及牙齿复位到正常解剖位置,然后选用两侧邻牙作为固位体,用金属丝牙弓夹板将骨折片上的牙结扎固定。全麻患者术前牙齿已松动者,应用丝线将其结扎或征得患者同意予以拔除或固定于口外。
2.麻醉考虑 麻醉前已有牙齿松动者,最好采用牙齿打样膏做托固定或以纱布卷衬垫,用粗丝线将松动牙齿与未松动牙齿捆在一起固定。诱导时所用肌松药量宜大,可用4倍的ED95剂量并在嚼肌充分松弛后方置入喉镜或用纤维支气管镜经鼻插管。若松动牙齿已无保留必要,征得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后签字并将其拔除,以免发生纠纷。
一旦发现牙齿脱落应立即取出,防止其滑入气管。若已坠入气管内,应立即用纤维支气管镜将其取出。如无此条件可先麻醉与手术,待术后用纤维支气管镜取出。局部创面,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即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