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整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整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基本中枢。在脊髓灰质的前角中存在大量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分为α和γ两类,它们发出躯体运动神经纤维到达所支配的骨骼肌,它们的末梢均释放乙酰胆碱。因此,α运动神经元被认为是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运动的最后公路。在整体内牵张反射是受高位中枢调节的。这种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的动物称为脊动物。

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基本中枢。直接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神经元细胞体位于脊髓,同时脊髓本身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躯体运动反射活动。

(一)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在脊髓灰质的前角中存在大量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分为α和γ两类,它们发出躯体运动神经纤维到达所支配的骨骼肌,它们的末梢均释放乙酰胆碱

α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支配梭外肌纤维,引起梭外肌兴奋和收缩。α运动神经元既接受来自外周深、浅感受器的传入信息,又接受来自大脑皮质、脑干等高位中枢的下行信息。各种信息在α运动神经元总和后,产生一定的传出冲动,引起梭外肌收缩。因此,α运动神经元被认为是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运动的最后公路。α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在其所支配的肌肉中分成若干小支,每一小支支配一根骨骼肌纤维。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motor unit)。运动单位大小不一,如一个支配四肢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目可达2 000条左右,当这个α运动神经元兴奋时,所支配的肌纤维都收缩,有利于肌肉收产生较大的肌张力。而一个支配眼外肌的α运动神经元仅支配6~12根肌纤维,这有利于完成精细的肌肉活动。

γ运动神经元的数目较少,约占前角运动神经元总数的1/3,其胞体也较小,属于小运动神经元。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纤维支配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可调节肌梭的敏感性。γ运动神经元不直接支配梭外肌纤维,但可通过改变肌梭传入冲动影响α运动神经元活动,从而间接影响骨骼肌的运动。

图13-18 膝反射示意图

(二)骨骼肌牵张反射

神经支配完整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可引起该被牵拉肌肉反射性地收缩,这种反射称骨骼肌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1.牵张反射的类型 牵张反射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腱反射(tendon reflex)和肌紧张(muscle tonus)。

(1)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肌肉迅速明显地缩短,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如,叩击股四头肌腱,股四头肌即发生一次收缩,这称为膝跳反射;叩击跟腱,小腿腓肠肌即发生一次收缩,这称为跟腱反射;叩击肱二头肌腱或肱三头肌腱可引起相应肌肉收缩,分别称肱二头肌反射或肱三头肌反射。腱反射的基本反射弧较简单(图13-18),为单突触反射,潜伏期很短(约0.7ms)。在整体内牵张反射是受高位中枢调节的。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反射弧的传入、传出通路或脊髓反射中枢的损伤;而腱反射的亢进,则常提示高位中枢的病变,如锥体束综合征等。因此,临床上常用测定腱反射的方法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常用的腱反射见表13-3。

表13-3 常用的腱反射

(2)肌紧张:指肌肉受到缓慢持久牵拉时引起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肌肉产生紧张性收缩,张力增加但肌肉无明显缩短,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如,在重力作用下,支持体重的关节趋向弯曲,相应伸肌肌腱受到持续牵拉产生牵张反射,该伸肌的收缩则可对抗关节的屈曲,维持站立。与腱反射不同的是,肌紧张是多突触反射。

2.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主要是肌梭。肌梭呈梭形,长约为几个毫米,有结缔组织的囊包裹。肌梭囊内一般含有6~12根肌纤维,称为梭内肌纤维;而囊外的一般肌纤维称为梭外肌纤维。整个肌梭就附着在梭外肌纤维上,与其平行排列呈并联关系。梭内肌纤维的收缩部分位于纤维的两端,中间部为感受装置,有螺旋状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布其上,收缩部分与感受装置呈串联关系(图13-19)。

图13-19 肌梭与腱器官及其神经纤维联系模式图

肌梭能够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牵拉刺激。当梭外肌纤维被牵拉而变长时,肌梭随之变长,肌梭内的感受装置受到刺激而兴奋,产生的神经冲动经传入纤维(Ⅰ类和Ⅱ类纤维)到达脊髓,兴奋脊髓灰质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引起同一肌肉的梭外肌收缩,形成牵张反射。

梭内肌纤维受γ运动神经元支配,γ运动神经元活动加强可使梭内肌纤维收缩,肌梭内感受装置的敏感性将提高,因此γ传出纤维的活动对调节牵张反射具有重要作用。由上可知,高位中枢支配骨骼肌运动其实可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直接兴奋α运动神经元来实现,另一条途径是通过γ运动神经元间接兴奋α运动神经元来实现。

腱器官是肌肉的另外一种感受装置,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它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能感受肌肉张力的变化,属于张力感受器。当梭外肌收缩而张力增大时,腱器官兴奋,传入冲动对支配同一块肌的α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一般认为当肌肉受到牵拉时,首先兴奋肌梭而发动牵张反射。当牵拉力量进一步加大,肌张力进一步增加时,腱器官兴奋,对牵张反射起抑制作用,减弱肌肉收缩力,避免肌肉过度收缩而受损。

(三)脊休克

动物实验中,在脊髓与延髓间切断,可以研究脊髓的单独功能。为了保持动物的呼吸功能,常在脊髓第5颈节水平以下切断,以保留膈神经对膈肌的传出支配。这种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的动物称为脊动物。在脊动物可以观察到脊髓的一些基本功能;但由于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因而不能完全反映正常的脊髓功能。

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会暂时丧失所有反射活动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spinal shock)。脊休克的主要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不出现,大、小便潴留等。其后,一些以脊髓为中枢的反射活动可以逐渐恢复,恢复的速度与动物的进化水平有关。低等动物如蛙在脊髓离断后数分钟内反射即恢复,在犬则需要几天,而在人类由于外伤导致的脊休克,则需要数周以至数月才能恢复。这说明越是高等的动物,其脊髓的功能对高位中枢的依赖程度越高。恢复过程中,首先是一些比较简单、比较原始的反射先恢复,如屈肌反射、腱反射等;然后是比较复杂的反射恢复,如对侧伸肌反射、搔爬反射等。反射恢复后的动物,血压可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排便与排尿反射也逐渐恢复。有些反射甚至比正常时加强并广泛扩散,例如屈肌反射、发汗反射等。脊休克的产生与恢复,说明脊髓可以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同时说明正常时脊髓的功能受高位中枢的调节。

由于脊髓离断后,脊髓内的上行与下行的神经纤维束难以重新接通,脊髓与高位中枢间的联系中断,因此脊髓离断水平以下的各种感觉会丧失,各种运动也不再受意识支配。

(四)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脊动物的皮肤接受伤害性刺激时,可反射性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屈曲,称为屈肌反射(flexor reflex)。屈肌反射具有保持性意义。屈肌反射的强度和范围与刺激强度有关,例如足部的较弱刺激只引起踝关节屈曲,刺激强度加大,则膝关节及髋关节也可发生屈曲。当刺激强度更大时,可在发生同侧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活动,称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 extensor reflex)。对侧伸肌反射是姿势反射之一,具有维持姿势的生理意义。动物一侧肢体屈曲,对侧肢体伸直以支持体重。

人类锥体束或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出现一些特殊的反射。例如,以钝物沿足的外侧跖面(经典的巴宾斯基部位)划向远端,或沿足的外侧划向第5足趾(chaddock部位)时,出现大趾背屈,其他四趾向外展开如扇形的反射,称为巴宾斯基征(Babinski's sign)。对于清醒状态的成人,相同刺激会引起足趾跖屈,刺激加强时还可引起踝、膝、髋关节的屈曲,这是在大脑皮质和锥体束调节下对伤害刺激做出的协调反应。在婴儿的锥体束未发育完全以前、成人深睡或麻醉状态下、锥体束或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功能发生障碍时,此正常的规避反应消失而出现较原始的反射,即巴宾斯基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