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的传递特征

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的传递特征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兴奋在中枢的传递不同于在外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其基本原因在于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递必须经过一次以上的突触,因而具有以下特征: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较快,兴奋通过中枢部分比较缓慢。所以在反射活动中,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反射时间越长。在反射活动中,突触部位是反射弧中最易疲劳的环节,疲劳的产生可能与突触前神经元内递质的耗竭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大多作用于突触部位。

兴奋在中枢的传递不同于在外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其基本原因在于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递必须经过一次以上的突触,因而具有以下特征:

(一)单向传递

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传向突触后神经元。单向传递是由突触传递的性质决定的。

(二)中枢延搁(突触延搁)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较快,兴奋通过中枢部分比较缓慢。因为兴奋通过中枢部分时要经过一个或多个突触的接替。据测定,兴奋通过一个突触需时0.3~0.5ms。所以在反射活动中,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反射时间越长。

(三)总和

在反射活动中,由单根神经纤维传入的单一活动,一般不能引起反射性传出效应。但同一神经纤维连续多次向同一中枢发放冲动,或多个神经纤维同时向同一中枢发放冲动,这些冲动的效应会加和起来,引起中枢活动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总和,前者称时间总和,后者称空间总和。其原理是突触后电位在同一细胞膜上的总和。事实上,不仅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可以总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可以总和,在同一细胞膜上的两种突触后电位也可以总和。

(四)兴奋节律的改变

在某一反射活动中,如同时分别记录传入与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发现两者的频率可不同。这一现象说明兴奋通过神经中枢后,其节律发生了改变。

(五)后放

在反射活动中,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放冲动,使反射活动仍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放。后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间神经元的环路式联系是产生后放的原因之一。

(六)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在反射活动中,突触部位是反射弧中最易疲劳的环节,疲劳的产生可能与突触前神经元内递质的耗竭有关。同时,由于突触间隙对内环境开放,突触部位也最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缺O2、CO2过多和酸性代谢产物等均可改变其传递能力。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大多作用于突触部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