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诀】
麻黄连轺小豆汤,杏仁大枣生梓姜,
甘草潦水同煎服,风水夹寒及发黄。
【方药】 麻黄去节,二两(6g),连翘(连轺)二两(6g),杏仁去皮尖,四十个(7g),赤小豆一升(24g),大枣擘,十二枚,生梓白皮切,一升(24g),生姜切,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
【用法】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煮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功效】 解表散邪,清热利湿。
【学用导读】 根据张仲景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治表里兼证。在表是寒证,临证若能合理地调整方药用量的比例,则既能主治表热证,又能主治表寒证。
【中医辨证】
1.太阳伤寒证与湿热发黄证相兼 发热,恶风寒,无汗,身黄,身痒,目黄,小便黄或不利,腹微满,饮食不佳,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或浮。
2.用方思路 本方是主治太阳伤寒证与湿热发黄证相兼的基础方,以治疗风水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3.病变证机 外邪侵袭营卫,营卫受邪,湿热蕴结,壅滞气机,肆虐于内,熏蒸于外,以致营卫失调,湿热蕴结。
4.审证要点 发热、恶风寒、无汗、目黄、小便黄、舌红、脉滑或浮。
5.随证加减用药 若湿热明显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若小便不利明显者,加车前子、泽泻,以导湿下行;若大便硬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通便;若呕吐者,加竹茹、陈皮,以降逆止呕;若食少者,加山楂、神曲,以消食和胃。
【西医辨病】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病毒性肝炎、肝实质弥漫性损伤、急性胆囊炎等。只要符合其主治病变证机,也可加减运用,辅助治疗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医案助读】 田某,女,39岁。在半年前出现过敏性皮炎,原因不明,几经中、西药治疗,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表现,近因病证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颜面疹痒,红肿疼痛,眼睑水肿,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无变化。辨为风水夹热证。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减:麻黄6g,连翘24g,杏仁9g,赤小豆24g,大枣12枚,牡丹皮15g,生姜6g,炙甘草6g,花椒6g,地肤子12g,赤芍15g,生地黄24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二诊:颜面疹痒、红肿疼痛减轻,续服前方12剂。随访1年,未再复发。
诊治提示:根据颜面疹痒红肿疼痛、舌红辨为热,再根据眼睑水肿辨为风水上壅。以此选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发汗散水、清热利湿,加牡丹皮、生地黄、赤芍清热凉血散瘀,地肤子清热止痒,花椒温化止痒。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方证研究】 风寒侵袭营卫,营卫奋起与邪气相争,则发热;卫气抗邪而不能固护肌表,则恶风寒;风寒侵袭而闭塞玄府,则无汗;湿热郁结而熏蒸,则身黄、目黄;湿热侵袭而走窜皮肤,则身痒;湿热走注于下,则小便黄或不利;湿热壅滞气机,则腹微满;胃气被湿热肆虐而不能纳降,则饮食不佳;舌红,苔黄白相兼或黄腻,脉滑或浮,均表寒里热之征。其治当解表散邪,清热利湿。表邪得散,湿热得除,病证向愈。方中麻黄解表散寒,宣发郁滞;赤小豆渗利水湿;生姜既解表散寒,又和中益胃;杏仁降逆浊逆,通调水道;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除湿退黄;甘草、大枣益气和胃,防止发散伤气、清热伤中。
现代药理学研究:本方具有保肝、利胆、改善肾微循环、抗炎、抗病毒等作用。
【使用禁忌】 太阳中风证与湿热发黄证相兼者慎用本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