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麦门冬汤证

麦门冬汤证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麦门冬汤证与甘草干姜汤证,皆为肺胃病变。继而用甘草干姜汤治之,因上述温补无效,遂按虚热肺痿,用麦门冬汤治疗:服3剂后,初见疗效,口吐涎沫有所减少。上方加重半夏、麦冬之用量,最后半夏加至24克,麦冬加至60克,每日1剂,连服20余剂,病愈涎止。患者7年来,每到立春后,清明前无故发生咳嗽,咽痒,持续40余天方告缓解,经中西药治疗罔效。证属阴虚体弱,不能耐受阳气升发所致。予麦门冬汤去半夏主治。

【证象】 咳嗽喘急,咽喉干燥,咳痰不利,或咳痰不爽,久久不已,或干呕哕逆,消瘦口渴,舌红少苔,脉虚数。

【证质】 肺胃阴虚,虚火上逆。

按:肺胃津液亏耗,虚热内生,虚火上炎,肺胃之气俱虚不降,故致此证,临床可见咳嗽喘急,咽喉干燥,咳痰不利,或咳痰不爽,久久不已,或干呕哕逆,消瘦口渴,舌红少苔,脉虚数等证。

【证治】 滋养肺胃,清热化痰。

【证方】 麦门冬汤方(图6-5):

图6-5 麦门冬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6味,以水1 2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渣。温服100毫升,日3次,夜1次。

按:本方重用麦门冬,甘寒质润,滋养肺胃,兼清虚热,故为主药;配少量辛温之半夏为辅,取其降逆下气,和胃化痰之功。主辅相配,有润燥相济之妙。人参、粳米、大枣、甘草均益气健脾,气阴两补,取培土生金之意,而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滋养肺胃,清热降逆,化痰和胃之功。

【类证辨析】 麦门冬汤证与甘草干姜汤证,皆为肺胃病变。但前者证属肺胃津亏,虚火上炎证,以咳喘,咽喉干燥,咯痰不爽或呕吐为主证;而后者证属肺胃虚寒证,以吐唾沫,吐逆目眩,溲数或遗尿为主证。

【临床运用】 本方证可见于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气管炎,肺炎,喘息,百日咳,肺结核,糖尿病,高血压,胃溃疡,急性胃肠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反应性淋巴结增生症,妊娠恶阻,鼻癌,肺癌,喉癌,食管癌放疗后毒副反应性口舌干燥症等。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镇咳作用、降血糖作用、抗变态反应作用等。

【医案选例】

(1)王某,女,14岁,学生,1968年5月15日初诊。患脑膜炎,经西医治愈后,经常口吐涎沫不止,吃东西时尤著,且伴有性情急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脉平不数。据《伤寒论》:“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之意,给以理中丸治之,效果不显。又据《金匮要略》“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之意,给以苓桂术甘汤治之,仍无效果。继而用甘草干姜汤治之,因上述温补无效,遂按虚热肺痿,用麦门冬汤治疗:

麦门冬21克,党参9克,半夏9克,炙草6克,大枣4枚,粳米9克。水煎。3剂。

服3剂后,初见疗效,口吐涎沫有所减少。上方加重半夏、麦冬之用量,最后半夏加至24克,麦冬加至60克,每日1剂,连服20余剂,病愈涎止。

(权东国医案)

(2)崔某,男,28岁。1981年3月5日初诊。患者7年来,每到立春后,清明前无故发生咳嗽,咽痒,持续40余天方告缓解,经中西药治疗罔效。今年立春后呛咳又作,日夜不休,咳甚则面赤耳赤,涕泪俱出,背冷潮热,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细。证属阴虚体弱,不能耐受阳气升发所致。予麦门冬汤去半夏主治。处方:

西党参18先,炒麦冬12克,炙甘草5克,粳米1把,红枣5枚。

服2剂,咳大减,余症已除,守原方继进3剂,7年之痼疾竟获痊愈。随访至今,咳嗽未作。

(许秀平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