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象】 咳嗽喘促,胸中满闷,痰声辘辘,倚息难以平卧,咽喉不利,烦躁不安,脉浮。
【证质】 饮热迫肺,肺失宣降。
按:饮邪内盛,上逆迫肺,肺气胀满不降,必见咳嗽喘逆,胸中满闷,痰声辘辘,倚息难以平卧等。饮郁化热,火热内扰,又可见咽喉不利,烦躁不安等,脉浮则提示饮邪偏上偏表。诸证皆由饮邪挟热迫肺所致。
【证治】 散饮降逆,清热平喘。
【证方】 厚朴麻黄汤方(图6-3):
图6-3 厚朴麻黄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9味,以水1 200毫升,先煮小麦熟,去渣,再下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渣,温服100毫升,日3次。
按:方中以厚朴、麻黄、杏仁宣肺降气,平喘除满;半夏、干姜、细辛化饮降逆;石膏清热除烦;小麦安中扶正,养心除烦;五味子敛肺止咳。诸药相合,共奏宣肺化饮清热,降逆止咳平喘之效。
【类证辨析】 厚朴麻黄汤证与射干麻黄汤证,均属饮邪壅肺证。但前者为寒饮夹热,痰阻气滞证,以咳喘胸闷,咽喉不利,烦躁不安,脉浮为主证;后者为寒饮内停,肺气不利,以咳嗽气喘,喉中痰鸣为主证。这是其不同。
【临床运用】 本方证常见于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心衰等疾病。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镇咳作用、祛痰作用与平喘等作用。
【医案选例】
(1)患者朱小祥患咳嗽,恶寒头痛,胸闷气急,口燥烦渴,尿短色黄,脉浮而小弱,据证分析,其由邪侵肌表,寒袭肺经,肺与皮毛相表里,故恶寒而咳;浊痰上泛,冲激于肺,以致气机不利,失于宣化,故胸满气促;燥渴者,则为内有郁热,津液不布,因之饮水自救;又痰积中焦,水不运化,上下隔阻,三焦决渎无权,故小便黄短;脉浮则属外邪未解,小弱则因营血亏损,显示脏气之不足,如此寒热错杂内外合邪之候,宜合治不宜分治,要不出疏表利肺降浊升清之大法,因处以《金匮要略》厚朴麻黄汤。其方麻、石合用,不惟功擅辛凉解表,而且祛痰力巨;朴、杏宽中定喘,辅麻、石以成功;姜、辛、味温肺敛气,功具开阖;半夏降逆散气,调理中焦之湿痰;尤妙在小麦一味补正,斡旋其间,相辅相需,以促成健运升降诸作用。但不可因麻黄之辛,石膏之凉,干姜之温,小麦之补而混淆杂乱目之。药服3剂,喘满得平,外邪解,烦渴止。再2剂,诸恙如失。
(赵守真医案)
(2)李某,男,13岁。患支气管哮喘,发作时胸满烦躁,咳痰黄稠,呼吸不利,喉间有哮鸣音,口渴苔黄,脉象浮数,此饮郁化热,塞迫气道,宜宣肺利气,清热化饮,曾用定喘汤,咳痰转清,哮喘仍发,后用厚朴麻黄汤:
厚朴10克,麻黄3克,杏仁10克,生石膏10克,法夏10克,干姜3克,细辛1.5克,五味子1.5克,小麦10克。
服3剂,咳喘均止。
(谭日强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