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象】 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
【证质】 阳明热盛,里实发痉。
按:本方证痉病之阳明热实证。表证失于开泄,邪气内传,郁于阳明,热盛灼筋,亦致痉病。胸满是里热壅盛,热壅气滞所致;而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齿,为热甚耗灼津液,筋脉失于濡养,以致拘挛而出现的症状。卧不着席,即背反张之甚;齿,即口噤之甚,为牙关紧闭严重时上下齿紧切作声的现象,病势较邪在太阳之表更为严重,故为阳明热实之痉病。
【证治】 泻热通腑,急下存阴。
【证方】 大承气汤方(图1-3)。
图1-3 大承气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4味,以水2 000毫升,煮枳实、厚朴2味,取1 000毫升,去渣。下大黄,煮取400毫升,去渣,将芒硝调入,并加热使之充分溶解。分两次温服。如果大便泻下,剩下的则勿再服。
按:方中大黄苦寒泻热去实,芒硝咸寒软坚润燥、通利大便,枳实辛散消痞除满,厚朴辛散消痞除满,四味合用,为攻下峻剂。
【类证辨析】 大承气汤证与栝蒌桂枝汤证及葛根汤证均为痉病的方证。它们有偏表偏里之区别。栝蒌桂枝汤证和葛根汤证为表痉,前者有汗为表虚痉,故为柔痉。后者无汗为表实痉,故为欲作刚痉。而大承气汤证,证见胸满,口噤齿,脚挛急,卧不着席,证质为阳明里实,热伤津液之里实热痉,故治以泻其实热,急下存阴,以救筋脉之急。
【临床运用】 本方证常见于流脑、乙脑、大叶性肺炎等急性热病过程中,出现高热、昏迷、颈强、狂乱者;见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和胆石症等急腹症。此外,还见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肺心病,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脑出血,精神分裂症,皮质醇增多症,急性肺水肿,挤压综合征,破伤风等疾病。
【现代研究】 该方有明显的胃肠推进及增加肠容积作用;有使肠道扭转转复的作用。有使微循环血流速度加快,改善血管因受阻而出现的血行不畅症状的作用,有增加肠系膜血流量的作用,能降低组织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抗炎的作用。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脓肿和粘连有控制和治疗作用。具有促进肝细胞RNA合成,维持肝细胞正常结构和功能的护肝作用。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有提高PaO2和改善肺组织病变的治疗作用。
【医案选例】
(1)李某,女,7岁。患流行性乙型脑炎,其证高热汗出,口噤齿,项背反张,手脚痉挛,大便7日未解,曾经灌肠,排出粪便不多,指纹青紫,脉沉弦数。此阳明燥热,腑实不通,当急下存阴,再议其他。用大承气汤:
枳实3克,厚朴3克,大黄6克,玄明粉6克。水煎如法,鼻饲1剂。
大便得通,高热稍退。后用羚角钩藤汤加减而愈。
(谭日强医案)
(2)某医院一破伤风患儿,病起迄4日,曾用驱风镇痉之玉真散,不效,邀余会诊,热不退,便不通,痉不止,舌燥苔黄,脉见数实。证属热结阳明,热极生风,法当下。即于大承气汤:
大黄15克(后下),芒硝12克(冲),厚朴24克,枳实12克。
越日再诊,证情未减。硝黄当显效,何故迟迟未下?心疑不解!询知乃病家恐前方过峻,自行减半以进。由于病重药轻,服后便结如故。当此风热正盛,燥结如石,非借将军之力下之不为功。遂照方急煎叠进,药后四五个小时,肠中漉漉,先排出石硬色黑如鸡卵大粪块,随下秽物半便盆,如鼓之腹得平。再剂,又畅行3次,痉止身凉,病愈。继用养血舒肝剂,加以调理巩固。
(麦冠民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