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动是诊断妊娠的依据之一,胎动计数可以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安危,胎动随妊娠月份的增加发生变化。正常妊娠时,孕妇自孕18~20周时开始自觉胎动,此时胎儿漂浮在羊水中,时而做身体的屈伸翻转运动,时而做伸胳膊,踢腿运动。检查腹部时可扪及胎动,有时甚至在腹壁上可看到胎动。胎儿的活动是有规律的,即活动-静息周期。妊娠5~6个月时,活动-静息周期为62.3min,其中静息期为27.8min,活动期为39.5min。随着胎儿的增长,活动时间增加,周期延长。胎动次数于妊娠28~32周时达高峰。有的文献报道妊娠32周时可达132次/12h计数。妊娠38周后,由于胎头固定,胎动次数又逐渐减少,妊娠过期胎动减少更为显著。足月分娩时,由于子宫收缩,呈现生理缺氧,可使胎动减少。胎动次数还有昼夜变化规律。上午8:00~12:00,胎动频繁,以后逐渐减少。下午2:00~3:00时,减至最少,晚8:00~11:00时又增至最高。自数胎动时,选择在上午8:00~9:00时、中午2:00~3:00时、晚上8:00~9:00时,每次1h,共3次,3次胎动计数相加,再乘4,即得12h胎动数。胎动判断标准:每小时胎动数≥3次或累计12h胎动数≥30次为胎动正常;每小时胎动数<3次或12h胎动数<10次为胎动减少,若胎动数超过前一日的50%,为胎动过频。
当胎儿缺氧或低氧时,早期表现为胎动过频,继而转弱及次数减少,甚至消失。监测胎动是每一位孕妇自身可以做到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无论对正常妊娠还是对有妊娠合并症者,都具有同样重要的监护作用。胎动异常病例有超过30%伴有高危因素。如果孕妇患有高血压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肾炎、过期妊娠、胎盘老化,这些疾病使微小动脉供血不足,影响子宫、胎盘绒毛气体交换,使胎儿供血不足而导致缺氧;孕妇患有严重贫血,妊娠合并心脏病,心力衰竭,前置胎盘或胎盘早剥,可使子宫血管内红细胞携氧不足或通过胎盘血量减少,影响胎儿血氧供应。孕妇除积极治疗以上疾病外,应严密监护胎动情况,早期发现胎儿宫内缺氧。故对高危孕妇,在孕晚期计数胎动应列为常规,正常妊娠者亦不可掉以轻心。据有关资料报道,由于脐带异常造成胎儿缺氧死亡占围生儿死亡38.9%。而且大都发生在妊娠36~40周。这是因为孕末期胎先露下降,脐带绕颈缠身,脐带受压,使胎儿缺氧窒息甚至死亡。脐带异常如脐带缠绕,脐带打结,脐带先露等,在临床上不容易被发现,更具危险性。另外,孕妇服用镇静药、低血糖、吸烟、喝酒,胎儿处于睡眠状态,或胎儿畸形,均可造成胎动异常,须特别注意。
自数胎动的临床作用
1.胎儿电子监测前的筛选检查 监测结果表明,胎动能较早地反映胎儿在母体内的安危状况。有报道胎动异常组NST无反应型发生率明显高于胎动正常组(P<0.01),说明孕妇自测胎动的可靠性。所以,胎动监测可作为NST前的筛选检查,而NST是判断胎儿安危的较可靠方法,NST无反应者再辅以OCT等相应的监测方法,以提高胎儿宫内窘迫诊断的准确性。
2.尽早地发现胎儿宫内乏氧状况,提高高危胎儿的监护质量 一般胎动消失后数小时,甚至1~2d后胎心消失。产前胎动监测有助于发现由高危妊娠等引起胎盘功能不足所致胎儿宫内窘迫,有研究报道,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胎动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在胎动异常组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NST无反应型,新生儿窒息及羊水污染率均高于正常妊娠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由妊高征所致胎儿宫内乏氧因素明显高于正常妊娠。所以,胎动监测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高危胎儿尤为重要。
3.预测胎儿预后 有研究表明,胎动监测能预测胎儿的预后。在胎动异常组中,新生儿窒息率及羊水污染率均高于胎动正常组;而在胎动异常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新生儿窒息及羊水污染率又高于正常妊娠组。说明产前胎动监测不仅能对胎儿当时情况进行评价,而且对胎儿预后的估计有一定的意义。它的意义在于及早地发现胎儿宫内乏氧状态及有无严重的产科并发症。
胎动是一种主观感觉,多数孕妇能正确反映胎动情况,可靠性80%,但也会受孕妇的性格、敏感程度、工作性质、羊水量、腹壁厚度、胎盘位置、药物、胎儿活动量及宫缩等因素影响,并与孕妇的注意程度相关,有明显个体差异,因此,产前对孕妇进行胎动监测的指导,经常与孕妇交谈,鼓励感觉胎动,讨论对胎动的感觉,判断胎动计数的准确性。此外,临产过程中必须加强胎心率的监护,结合B超及胎心率电子监护,判断胎儿宫内情况,提高助产质量。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杨越波 颜 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