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泻心汤的分析和应用

五泻心汤的分析和应用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泻心汤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其所以名“泻心”,主要是指泻涤心下之痞满而言。所以五泻心汤除大黄黄连泻心汤而外,都是攻补并用,其义可知。五泻心汤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可分做两组来比较。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主,伍以干姜,适合用于心下痞而胃气上逆者。后一组三黄并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用于心下痞而胃热冲逆吐衄血者,附子泻心汤则用于阳气素虚之人而胃热痞结者。

五泻心汤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其所以名“泻心”,主要是指泻涤心下之痞满而言。仲景书所言“心下”,基本是指胃及横结肠部位。痞,为满闷不舒的形容,颇与临床所见胃炎患者上腹部常有饱闷不适感类似。心下痞满不痛,或按之较耎的,多为虚证;若痞硬或痛的,多为实证。

心下痞满的成因,常由邪热郁胃所致,《伤寒论》说:“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发于阴的“阴”以及“脉浮而紧”,都是所伤的寒邪,寒邪不从表解,反而入胃化热,热郁于胃,痞证即因之而成。

寒邪为什么能入胃化热?一是因于患者胃气素虚,抵抗力弱;一是因于误治。甘草泻心汤条文便具体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胃中虚,客气上逆”,即胃气亏损,客邪乘虚而入,一而再地攻下,即因误治而损伤胃气。于此明确了心下痞满病变的性质是:正气既虚,复有郁热。故治疗痞满,既要补胃气之虚,又须泻郁滞之热,即所谓扶正祛邪也。所以五泻心汤除大黄黄连泻心汤而外,都是攻补并用,其义可知。

五泻心汤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可分做两组来比较。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为一组,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另为一组。前一组芩、连、姜、夏、枣、甘、参并用,芩、连所以清胃中气分之热郁,姜、夏所以祛湿降逆,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胃气之虚。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主,伍以干姜,适合用于心下痞而胃气上逆者。生姜泻心汤以生姜为主,伍以半夏,适合用于心下痞而胃中水饮停蓄者。甘草泻心汤以生甘草为主,伍以芩、连,适用于心下痞而胃中烦热不安者。后一组三黄并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用于心下痞而胃热冲逆吐衄血者,附子泻心汤则用于阳气素虚之人而胃热痞结者。

总之,五泻心汤所治之症,以心下痞满为主,多属于习见之急慢性胃炎,胃肠炎,胃扩张等,如果辨证确切,疗效是很显著的。

临床习用的五泻心汤用量如下:

半夏泻心汤:

半夏四至五钱 干姜三钱 黄芩三钱 党参三钱 黄连一钱 大枣七枚炙草三钱

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钱 半夏三钱 甘草三钱 党参三钱 干姜一钱 黄芩三钱 黄连一钱 大枣七枚

甘草泻心汤(《伤寒论》无人参,据《金匮》补):

生甘草四钱 黄芩三钱 干姜二钱 半夏三钱 党参三钱 黄连一钱大枣七枚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无黄芩,据《金匮》补):

大黄二钱 黄芩三钱 黄连三钱

附子泻心汤:

制附片三钱 大黄二钱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