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益气养阴化瘀剂

益气养阴化瘀剂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诸药配伍,共奏益气活血,滋阴补肾之功。临床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引起的胸痹心痛。方中黄芪、人参补气养心为主药;丹参、郁金、川芎活血化瘀为辅药;北沙参、玄参养阴润燥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本方系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剂。临床用于气阴两虚,心脉瘀阻型胸痹心痛。西医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见上述症状,证属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者,可用本方治疗。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功效。

749.活力苏口服液

【药物组成】 制何首乌、淫羊藿、黄精、枸杞子、黄芪、丹参。

【方义分析】 本方由6味药组成。方中以何首乌为主药,补益精血,滋补肝肾。辅以黄精、枸杞子滋肾填精。佐以淫羊藿补肾壮阳;黄芪补气生血;丹参活血通络,且使诸药补而不滞。诸药配合,共奏益气补血,滋养肝肾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系益气补血,滋养肝肾之剂。临床用于气血不足、肝肾亏损引起的老年体衰,健忘失眠、眼花、耳聋、脱发等症。运用本方的指征为:失眠健忘,精神萎靡,年老体弱,眼花耳聋,腰酸乏力,脱发或头发早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西医之脑萎缩,神经衰弱,见上述表现者,属此范围。

【制剂与规格】 口服液。每支装10毫升。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0毫升,一日1次,睡前服,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忌油腻食物。外感或实热内盛者不宜服用。

【配方来源】 部颁17册183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955页。

750.玉丹荣心丸

【药物组成】 玉竹、丹参、五味子、降香、苦参、山楂、蓼大青叶、甘草

【方义分析】 方中玉竹甘平滋阴,五味子酸温敛阴,甘草甘平益气,三者“甘温益气,酸甘化阴”,合而用之,益气养阴,共为主药。辅以丹参苦而微温,“功同四物”,具有活血、养血、化瘀之功,祛瘀而不伤正,降香辛温理气散瘀,使气行则血行,二者活血化瘀;佐以大青叶、苦参苦寒入心,清热解毒以祛余热邪毒,山楂消食化滞和中通便。诸药配伍,共奏益气养阴,活血解毒,强心复脉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系益气养阴,活血解毒,强心复脉之剂。临床用于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所致的心悸、怔忡、胸痹。运用本方的指征为:心悸,胸闷心慌,气短乏力,头晕,自汗或盗汗,心前区不适或疼痛,舌质红,脉细数无力或结代等。西医之轻、中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脏病。见上述表现者。

【制剂与规格】 蜜丸:蜡封,每盒12丸,每丸重1.5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儿童:一次2~4丸,成人:一次4~6丸,一日3次,或遵医嘱。30天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偶见纳差,恶心,不影响继续治疗。病情较重者应配合综合治疗。

【配方来源】 WS-289(Z-42)-96。

751.康尔心胶囊

【药物组成】 三七、人参、麦冬、丹参、枸杞子、何首乌、山楂。

【方义分析】 本方由7味药组成。方中三七活血化瘀,人参大补元气,二者相合以益气活血,为主药;辅以丹参、山楂活血化瘀,佐以麦冬、枸杞子、何首乌滋补肾阴。诸药配伍,共奏益气活血,滋阴补肾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系益气活血,滋阴补肾之剂。具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血脂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引起的胸痹心痛。运用本方的指征为:胸闷心痛,或隐痛或刺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瘀斑,脉细无力等。西医之冠心病心绞痛等,见上述表现者,可按此方辨治。

【制剂与规格】 胶囊。每粒重0.4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注意事项】 孕妇、经期妇女慎用。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食勿过饱。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浓茶。

【配方来源】 部颁2册257页。

752.益心通脉颗粒

【药物组成】 黄芪、人参、北沙参、玄参、丹参、川芎、郁金、炙甘草。

【方义分析】 本方由8味药组成。方中黄芪、人参补气养心为主药;丹参、郁金、川芎活血化瘀为辅药;北沙参、玄参养阴润燥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共奏养心通脉之效。

【临床运用】 本方系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剂。临床用于气阴两虚,心脉瘀阻型胸痹心痛。运用本方的指征为:胸闷心痛,痛有定处,或隐痛或刺痛,倦怠气短,心悸自汗,咽干口燥,盗汗,舌质偏红或紫暗,脉沉弦或细弱等。西医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见上述症状,证属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者,可用本方治疗。

【制剂与规格】 颗粒剂。每袋10克。

【用法与用量】 温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4周为1个疗程,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出血性疾患、孕妇及妇女经期慎用。

【配方来源】 WS-209(Z-028)-96。中国药典2010年版1021页。

753.洛布桑胶囊

【药物组成】 红景天、冬虫夏草、拳参。

【方义分析】 本方由3味药组成。方中冬虫夏草甘温,入肺肾二经,补虚损,益精气;红景天性寒,味干涩,有活血止血之功;拳参甘平,补气养血,生津止渴。诸药配合,共奏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系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之剂。临床适用于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所致的胸痹心痛。运用本方的指征为:胸闷隐痛,或刺痛,心悸气短,遇劳则甚,倦怠懒言,头晕目眩,面色少华,舌淡或稍红,或有瘀点,脉细弱或结代等。西医之冠心病心绞痛,见上属表现者,属此治疗范围。

【制剂与规格】 胶囊剂。每粒装0.45克。盒装,12粒/盒。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

【注意事项】 忌食辛辣。

【配方来源】 WS3-000(Z-080)-2002(Z)。

754.山海丹胶囊

【药物组成】 三七、人参、黄芪、红花、山羊血粉、决明子、葛根、佛手、海藻、何首乌、丹参、川芎、香附、蒲黄、灵芝、麦冬。

【方义分析】 本方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剂。方中人参、黄芪补益心肺之气,三七、红花、丹参活血化瘀,共为主药;麦冬、何首乌、灵芝、山羊血加强益气养阴的功效,共为臣药;辅以决明子、葛根、佛手、海藻、川芎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共为佐药;香附、蒲黄理气活血,并为使药。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功效。

【临床运用】 本药活血化瘀作用比较突出,临床主要用于冠心病、心肌炎、脑梗死、脑出血、肺心病等。运用本药的基本指征为:①心悸气短,胸闷心痛,痛如针刺,或心痛彻背;②或见语言謇涩,半身不遂,口角流涎;③或见咳喘憋气,胸背闷痛,舌质暗紫,脉象弦紧等。临床常用于以下疾患。

1.胸痹、心痛 属于上述证候①者,西医所谓冠心病心绞痛,属于气虚血瘀者,可用本方治疗。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2.中风 风中脑络,证见上述证候②者,即西医之脑梗死、脑出血后遗症者,可用本方治疗。本方有活血化瘀、开窍醒神、改善代谢的作用。

3.肺痹 肺络不通,气血瘀滞,见上述证候者。西医之肺心病、肺气肿者,可用本方治疗。本方可以改善呼吸功能,促使肺功能的好转。

【制剂与规格】 胶囊。每粒装0.5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5粒,一日3次,饭后服用。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少数病人有口舌干燥感,应多饮水。

【配方来源】 转正4册27页。

【参  考】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98例,显效66例,有效28例,总有效率95.9%。心电图总有效率77%,其中合并血清胆固醇增高者71例,三酰甘油增高者83例,服药后均有降低,降低有效率分别为84.7%、86.6%(医师进修杂志)。

755.冠心生脉口服液(丸)

【药物组成】 人参、麦冬、五味子(醋炙)、丹参、赤芍、郁金、三七。

【方义分析】 本方由7味药组成。人参益气补心,安神定悸为君药。麦冬养阴生津、清心除烦;五味子生津敛汗、宁心安神,共为臣药。丹参、赤芍、三七均具活血祛瘀、通脉消痛之效,共为佐药。全方配伍,共奏益气生津、活血通脉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含有生脉散及其他4味药活血化瘀药,是益气养阴与活血化瘀的良好配伍,主要用于胸痹心痛病。临床运用指征为:心悸气短,胸闷作痛,自汗乏力,精神不振,舌质淡暗,苔薄白,脉象微细代结。西医之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者,可选用本方。

【制剂与规格】 ①口服液:每支装10毫升;②丸剂:每丸重6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①口服液:一次10~20毫升;②丸剂:一次1~2丸,一日2次。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配方来源】 中国药典1995年版98增17页,2010年版966页。部颁6册134页。

756.参芍片(胶囊)

【药物组成】 本品为白芍、人参茎叶皂苷等药味经加工制成的片剂。

【方义分析】 本方以人参补气养阴为主药,白芍养阴化瘀止痛为辅药,两味药方小力宏,共同起到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功效。用于胸痹或心悸等病症。

【临床运用】 本方主要用于胸痹和心悸等,证属气虚血瘀者较为适合。

1.胸痹 症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遇劳则重,舌偏红,或有齿痕,脉象细弱无力,或结代。

2.心悸 症见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动则尤甚,舌质淡暗,脉象细弱。

以上两种病症均符合气虚血瘀证候,所以选用参芍片较为适宜。

【制剂与规格】 ①片剂:每片装0.3克;②胶囊剂:每粒装0.25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①片剂:一次4片,一日2次;②胶囊剂:一次4粒,一日2次。

【注意事项】 妇女经期及孕妇慎用。

【配方来源】 转正8册15页。

757.大黄虫丸

【药物组成】 熟大黄、土鳖虫(虫)、水蛭、桃仁、蛴螬、虻虫、干漆、苦杏仁、黄芩、生地黄、白芍、甘草。

【方义分析】 大黄虫丸是破血消癥,逐瘀通经之方。体内干血内结,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补养无功。大黄虫丸,可缓消瘀血,使瘀血去则新血生,气血自能恢复,即所谓“缓中补虚”。方中用大黄、桃仁、干漆破血祛瘀,以通血闭;土鳖虫、虻虫、水蛭、蛴螬破血逐瘀,散癥通经,以化瘀血,是虫类药与草木药双重用法,目的是发挥祛瘀活血、通经荣卫的协同作用,加强活血通络,消瘀破癥之力,共为本方之主药;所谓“干血”,即瘀血干着。是由瘀血久留,阴伤化热所致。干血留着,已成“无水行舟”之势,因此,必须滋阴养血,使干者得润而着者能行。故方中用生地黄、白芍、甘草滋养血脉、缓急止痛,为本方之辅药;黄芩、杏仁清热润燥、宣通肺气以解郁热,为本方之佐药。全方配伍,特点是破血之力虽猛,但用药针对“干血”这一主症,避刚燥而择柔润,正如尤在泾所说:“此方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而仍以地黄、芍药、甘草和养其虚,攻血而不专主于血”,攻瘀而不伤其正。当然,本方之意在于攻逐瘀血为主,扶正补虚为辅。

【临床运用】 本方系祛瘀养血,寓补于消,治标顾本之剂。临床多用于治疗体内有干血,瘀结成块,妇女血瘀经闭不通,肌肤甲错,两目眶暗黑,潮热、体虚羸瘦等虚中夹实之证。

1.干血痨 本病多见于妇女,多因干血内结,瘀滞不通,久则瘀血不去,新血难生,津血不能外荣而成。临床主要表现为,身体羸瘦,不思饮食,骨蒸潮热,肌肤甲错,两目眶暗黑,经闭不行,舌质淡或淡暗,脉细涩等症。西医妇科之子宫肌瘤、输卵管结核、子宫内膜结核等病,见上述表现者,也可运用。

2.腹中痞块 表现为痞块多发于胁下,初起软而不坚,胀痛或压痛,痛有定处,病久则痞块质硬,疼痛较重,且多为刺痛,身体羸瘦,面色晦暗,不思饮食,甚或肌肤甲错,舌青紫或有瘀斑,脉弦细等症。西医之慢性肝炎、肝硬化、妇科肿瘤等病,见上述表现者均可运用。

【制剂与规格】 蜜丸剂。每丸重3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蜜丸,成人一次1~2丸,一日3次。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二分之一量。小蜜丸,一次3~6克。

【注意事项】 本品药力较猛,血虚经闭不可使用。孕妇禁服。

【配方来源】 《金匮要略》。湖北省药品标准(1981年)。中国药典2000年版358页、2010年版461页。

758.健胃消炎颗粒

【药物组成】 党参茯苓、白术(麸炒)、大黄、白芍、丹参、赤芍、川楝子、白及、木香、乌梅、青黛。

【方义分析】 本方由12味药组成。方中以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为主药;以木香、川楝子疏肝理气为辅药;以白芍、丹参、赤芍、白及活血止血为佐药;以乌梅、青黛收敛止痛为佐药。全方共同起到健脾和胃、理气活血、收敛止痛的功效。用于脾胃不和所致的上腹疼痛、痞满纳差以及慢性胃炎见上述症候者。

【临床运用】 本方主要用于脾胃不和所形成的慢性胃炎,其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隐隐作痛,或胃脘痞满,食欲不振,时有嗳气,呃逆,大便稀薄,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而滑,脉象弦缓无力等。凡诊断为慢性胃炎出现脾胃不和症状者,可用本方施治。

【制剂与规格】 颗粒剂。每袋重10克。

【用法与用量】 饭前开水冲服。一次20克,一日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或寒湿中阻者不宜服用。

【配方来源】 部颁17册210页。

759.肾炎康复片

【药物组成】 西洋参、人参、地黄、杜仲(炒)、山药、白花蛇舌草、黑豆、土茯苓、益母草、丹参、泽泻、白茅根、桔梗。

【方义分析】 本方由13味药组成。方中人参、西洋参大补元气,山药补脾肾益气为主药;杜仲补益肝肾,地黄滋阴凉血,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共为辅药;白花蛇舌草、黑豆、土茯苓清热解毒,泽泻利水渗湿,白茅根凉血止血,桔梗宣肺,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健脾、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水渗湿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益气养阴、健脾补肾、消除湿热余毒剂,用于脾肾不足、气阴两虚、余毒未清之慢性肾小球肾炎,其临床应用指征为: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恶寒畏风,腰膝腿软,面浮肢肿,头晕耳鸣,舌苔白腻,脉象沉细无力。

【制剂与规格】 片剂。每片重0.3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8片,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忌辛辣肥甘食物,禁房事。服药期间注意肾功能变化。

【配方来源】 转正13册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