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热凉血止血剂

清热凉血止血剂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栀子清热泻火,大黄导热下行折其上逆之势,牡丹皮配大黄凉血祛瘀,使血止而不留瘀。纵观全方,有清热凉血,化瘀止血之效。配伍既清又养,既敛又散,使热除不伤阴,血止不留瘀,为止血之良剂。凡出血见血色鲜红,舌质红赤,苔少津,脉象弦数者,可诊为血热妄行证,本方治疗有效。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崩漏下血,治当清热凉血、止血。诸药相合,既能清热凉血,又可止血不留瘀。 本方为凉血止血剂。

677.十灰散(丸)

【药物组成】 大蓟(炭)、小蓟(炭)、牡丹皮(炭)、侧柏叶(炭)、大黄(炭)、茜草(炭)、棕榈(炭)、荷叶(炭)、栀子(炭)、白茅根(炭)。

【方义分析】 肝胃火盛,或因气火上冲,迫血上逆,血热妄行,损伤血络,可致各种出血证。如咳血、咯血、衄血、崩漏及外伤出血等症。方中大蓟、小蓟止血而清其热。荷叶、柏叶止血而清散其气。白茅根炭、茜根炭止血而化瘀。棕榈收涩止血以固摄。栀子清热泻火,大黄导热下行折其上逆之势,牡丹皮配大黄凉血祛瘀,使血止而不留瘀。本方药物炒炭存性,增强收涩止血作用。综观全方,以凉血止血为主,兼有清热降火祛瘀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系凉血收涩止血之剂。适用于血热妄行而致的诸出血证。基本指征为:咳血、吐血、崩漏、衄血及外伤出血等。临床运用如下:

1.咳血 此方适用于肺经郁热而致之咳血。临床表现为:咳血,或痰中带血,血中带有泡沫,发热咳嗽,痰黄而稠,口干而渴,或胸痛发憋,脉数舌红。西医之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之痰中带血等,见上述临床表现者可用。

2.吐血 用于胃经蕴热而致的吐血(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呕吐物呈咖啡色或黑色。多与食物夹杂,常伴有严重的胃脘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大便色黑如柏油样。

3.衄血 肺胃积热而致的鼻出血,或涕中带血,鼻息发热,鼻咽干燥,舌红苔黄、脉数。

4.血崩 胞宫蓄热而致出血不止。临床表现为血色鲜红,口渴心烦,溺赤便燥,舌质红、脉细数或滑数。

【制剂与规格】 各药烧存性为末,即为十灰散,每瓶装3克;十灰散做水丸即为十灰丸。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3~9克,一日2次,用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碗调服,饭后服。亦可用于外治法,如吹鼻止衄,刀伤止血。

【注意事项】 若出血属于虚寒者忌用。

【配方来源】 《十药神书》。安徽省药品标准(1975年)。部颁9册2页、4册2页。

【参  考】 用十灰散治疗肺结核咳血27例,结果有效者22例,其中疗效良好者20例。多半服药4~6天即可止血,平均止血时间为5天,5例因大量反复咳血而无效(福建中医药)。

678.荷叶丸

【药物组成】 荷叶、藕节、香墨、小蓟(炭)、知母、当归、白芍、玄参、地黄(炭)、栀子(焦)、白茅根(炭)、大蓟(炭)、黄芩(炭)、棕榈(炭)。

【方义分析】 本方由14味药组成。方中荷叶、大蓟炭、小蓟炭可清热凉血、散瘀止血,共为君药;黄芩、栀子、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其中黄芩善清肺火,栀子泻三焦之火,白茅根还可利尿清热,三品炒焦更加强止血之力,香墨清热止血,生地黄炭清热凉血,玄参凉血解毒,二者又可滋阴生津,知母清热养阴,以上七味助主药清热、止血之功,更可泻火滋阴,攻邪补虚,共为臣药;藕节、棕榈炭收敛止血急者治标,白芍、当归敛阴养血,以图扶正,4味共为佐药。纵观全方,有清热凉血,化瘀止血之效。配伍既清又养,既敛又散,使热除不伤阴,血止不留瘀,为止血之良剂。主治血热妄行兼见瘀血引起的咳血、衄血、呕血、尿血、便血、痔血、崩漏。

【临床运用】 本方为凉血止血剂,主要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病症。凡出血见血色鲜红,舌质红赤,苔少津,脉象弦数者,可诊为血热妄行证,本方治疗有效。

1.咳血 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质红,脉象细数。肺炎和支气管扩张,见上述表现者,可用之。

2.衄血 表现为鼻腔燥热而出血,或牙龈渗血,血色鲜红,口臭便秘,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或见皮肤出血,或呈瘀点、瘀斑。西医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牙龈炎、干燥性鼻炎等,见上述脉症者均属此例。

3.吐血 脘腹胀满,甚则作痛,吐血色红,常夹有食物掺杂,口臭,便秘或大便带血,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急性胃炎或溃疡病急性期,见上述表现者,按此辨治。

4.便血 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薄,或有腹痛,口干,苔黄腻,脉象数。常见于急性结肠炎,或结肠溃疡,辨证属血热妄行者。

5.尿血 表现为尿血,血色鲜红,尿道有灼热感,或小腹胀满不适,或有发热,舌红,苔黄,脉数。西医之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肾盂肾炎等,见此脉症者,均属此例。

6.崩漏 月经淋漓不断,血色鲜红,或夹有少许血块,腹部隐隐作痛,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象弦细数。功能性子宫出血,血热妄行证者,可用本药治之。

【制剂与规格】 蜜丸。每丸重9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1丸,一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小孩,服成人二分之一量。

【注意事项】 忌食辛辣食物。本丸为止血治标之药,血止后尚须依据证候进行辨证施治。气虚出血者不宜使用。

【配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2000年版550页;2010年版976页。

679.四红丹

【药物组成】 大黄、大黄炭、槐花炭、当归炭、地榆炭。

【方义分析】 血得寒则静、得热则行。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崩漏下血,治当清热凉血、止血。本方用大黄为主药,取其生用苦寒泻火、凉血,炒炭化瘀止血;用地榆炭,槐花炭为辅药,取其凉血止血之功;炒炭能直达血分,增强止血效力,二药相配,以止下部出血为主,且地榆炭兼有收敛止血之力;用辛温之当归为佐使,既能养血、活血,又可防止上药过于寒凉,以致有血止成瘀之弊。诸药相合,既能清热凉血,又可止血不留瘀。

【临床运用】 本方为凉血止血剂。用于因血热妄行而引起的各种出血,而尤以治下焦出血为主。应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出血,血色鲜红,量多,心烦口燥,喜进冷食,身热、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或洪数。临床应用如下:

1.便血 便血量多,血色鲜红,先血后便或便血夹杂,或肛门周围红肿疼痛,口渴,尿黄,心烦,舌红苔黄,脉弦滑等。西医之肛裂出血、痔疮出血、肠息肉便血有上述表现者可选用本方。

2.月经过多 经色鲜红,无块,或血色紫暗夹有小块,超出常量,伴身热,心烦口渴,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滑或滑数。

3.崩漏 表现为妇女非经期下血,量多色红无块,伴心烦身热,口苦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4.吐血 咳嗽无痰,吐血鲜红,胸闷,气短,发热心烦,口渴喜饮,便干,舌红苔薄黄。

5.衄血 鼻流鲜血,无块,时常发作,或妇女经前衄血,或经水停闭而成倒经衄血,口燥心烦,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滑。

6.牙宣出血 牙龈红或肿,不时出血,伴口臭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滑或数。

【制剂与规格】 蜜丸剂。每丸重9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凉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 忌食辛辣动火之物。出血而无热者勿服。

【配方来源】 《中国医学大辞典》四红丸加减。天津市药品标准(1978年)。部颁3册57页。

680.八宝五胆药墨

【药物组成】 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麝香、冰片、珍珠、蟾酥、牛黄、朱砂、牛胆、熊胆、蛇胆、红花、大蓟、白茅根、夏枯草、公丁香、川芎、藕节、青鱼胆、小蓟、猪胆、牡丹皮。

【方义分析】 出血及疮疡等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火邪热毒。火热迫血,妄行脉外则出血;火毒内壅,则生疔长疮。本方水牛角浓缩粉、牡丹皮、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牛黄苦寒清热解毒,共为君药;羚羊角、珍珠、麝香、冰片镇惊熄风开窍,共为臣药;佐以牛胆、熊胆、蛇胆、青鱼胆、猪胆、蟾酥加强主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力,小蓟、藕节、大蓟止血,红花行血,朱砂安神镇惊,夏枯草清肝泻火。使以川芎、公丁香行气。全方配伍,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定痛,熄风定惊,对出血、痈肿疮毒属于血热毒盛者极为有效,并可用于小儿惊风属热者。

【临床运用】 本方系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熄风定惊之剂。主要用于吐血、便血、尿血、衄血、咳血、赤血下痢、无名肿毒、乳痈、喉痈、缠腰火丹、银屑病、小儿惊风,以及血崩、口疮、皮炎、湿疹、顽癣、痔疮等病。运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出血,色鲜红,或局部生疔长疮,色红肿痛,或小儿高热惊风,舌红苔白,脉细数。这些指征体现了血热毒盛的病机,所以临床应用甚广,疗效也很显著。具体运用如:

1.吐血 吐血,血色红或紫暗,脘腹疼痛,或口苦胁痛,舌红,脉数。西医之上消化道出血,如十二指肠壶腹溃疡出血,肝硬化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以及食管炎、急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等病引起的出血见上述症状者,均按此辨治。

2.衄血 鼻衄,色鲜红,口干咽燥,目赤口苦,便秘,尿赤,口渴欲饮,舌红,脉数。西医之血液病、风湿热、高血压、维生素缺乏以及传染性、发热性疾病引起的鼻出血而见上述症状者,均可按此辨治。

3.咳血 咳嗽,痰中带血,或咳血,血色鲜红,口苦鼻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西医之大叶性肺炎、支气管扩张、肺化脓症等病引起的咳血而见上述症状者,均可按此辨治。

4.尿血 小便下血,色鲜红,伴尿频、尿急、尿痛,口渴,舌红,脉数。西医之泌尿系感染、肾结核、肾小球肾炎等病引起的尿血而见上述症状者,均属此范围。

5.便血 大便下血,血色鲜红,或大便带血。西医之胃肠道炎症、溃疡、肿瘤、息肉以及内痔等病引起的便血而见上述症状者,均可按此辨证。

6.赤白下痢 里急后重,腹痛,大便下脓血,黏稠腥臭,口渴喜冷饮,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西医之急性细菌性痢痰、急性阿米巴痢疾而见上述症状者,均属此范围。

7.丹毒 起病突然,恶寒发热,头面或腿胫部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脂涂丹染,触之灼手,舌红,脉数。西医之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网状淋巴管炎而见上述症状者属此。

8.乳痈 乳房部红肿疼痛,伴恶寒发热,两胁胀满,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小便色黄,喜冷饮,舌红,脉弦数。西医之急性乳腺炎而见上述症状者属此。

9.喉痈 咽喉红肿疼痛,有脓点,身热口渴,便干尿黄,舌红,脉数。西医之扁桃体周围脓肿而见上述症状者属此。

10.缠腰火丹 腰肋或脸面皮肤潮红,疼痛剧烈,有红斑、水疱、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便黄溲赤,舌红,脉数。西医之带状疱疹而见上述症状者,按此辨治。

11.顽癣 局部皮肤奇痒,皮损脱屑,或有抓痕、血痂,日久则苔藓化,病程缠绵,迁延数年,舌红,脉数。西医之神经性皮炎、银屑病、体癣而见上述症状者,均可按此辨治。

12.小儿惊风 发病突然,壮热抽搐,神志昏迷,或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数。西医之中毒性痢疾等病引起的抽搐而见上述症状者,均可按此辨治。

【制剂与规格】 锭剂。每锭重1.5克、3克、6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一日2次,一次0.5~1克,小儿酌减,用刀削冲服或锉成粉末温开水吞服(最好用中药店的冲筒冲碎,分包备用,较为方便)。外用:水磨墨汁涂患处,红肿者以醋磨墨为好,日数次。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面部已溃疖肿勿涂敷,以防留有瘢痕。含普拉雄酮,运动员禁用。

【配方来源】 《本草纲目》。安徽省药品标准(1985年)。部颁14册2页。

【参  考】 本品是传统产品,置阴凉干燥处保存,永不失效。近年来凡使用本品治病者,疗效相当明显,达100%,解决了许多顽症(安徽省旌德胡开文墨厂提供)。

681.八宝治红丸

【药物组成】 荷叶、石斛、大蓟、小蓟、香墨、甘草、白芍、牡丹皮、藕节、黄芩、侧柏叶(炭)、栀子(焦),百合、陈皮、浙贝母、棕榈(炭)、地黄、竹茹。

【方义分析】 本方由18味药物组成。肺开窍于鼻,火热犯肺,烁伤肺络,则咳血、衄血。正如《明医指掌·诸血证》说:“咳血者,火乘肺金,肺络受伤,故血从嗽而出也。”《外科正宗·卷四》则说:“鼻中出血,乃肺经火旺,迫血妄行而从鼻窍出焉。”故方中用清热凉血的荷叶、大蓟、小蓟、牡丹皮、藕节为君药;以收涩止血的香墨、侧柏叶(炭)、栀子(焦)、棕榈(炭)为臣药;佐以石斛、百合、陈皮、浙贝母、竹茹、地黄、白芍,黄芩养阴清肺,止咳化痰;使以甘草调合诸药。全方配伍,清热凉血止血,对热伤肺络的咳血、衄血极为有效。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热凉血止血之剂。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血、衄血,也可用于胃热吐血。运用本丸的基本指征为:身热、咳嗽,痰中带血或咳血,或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吐血、舌红、脉数。以上指征体现了火热犯肺,损伤肺络的病机,所以临床应用较广。具体运用如:

1.衄血 表现为鼻中出血,色鲜红、咽燥喉痒,口干喜饮,身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脉数。西医之血液病,高血压,发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以及维生素缺乏等原因引起的鼻出血而见上述症状者,均可按此辨治。

2.咳血 咳嗽,痰中带血,或咳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身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数。西医之急性肺炎,急性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病引起咳血而见上述症状者,均属此范围。

3.吐血 脘腹胀闷,疼痛、吐出暗红色血液,可伴食物残渣,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西医诊断的十二指肠壶腹溃疡出血,肝硬化所致的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以及食管炎、胃黏膜脱垂、急性胃炎甚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吐血而见上述症状者,均可按此辨治。

【制剂与规格】 大蜜丸。每丸重9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2丸,一日2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 虚寒性出血者忌服。

【配方来源】 安徽省药品标准(1985年)。部颁2册4页。

682.血康口服液

【药物组成】 本品为肿节风浸膏制成的口服液。

【方义分析】 本方由一味药组成。主要用于治疗血热妄行,皮肤紫斑;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肿节风味苦,性平,能活血化瘀,消肿散结,凉血止血,对血热妄行所致的皮肤紫斑甚为相宜,亦可用治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运用】 本品虽仅一味药组成,但其活血凉血、消肿散结作用突出,主要用于紫癜症。使用指征为:热入血分的紫癜,可见皮下紫癜,口干口渴,但不多饮,或有发热,舌质红赤,苔黄,脉象细数,略有力。西医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血热证者,可用本方治疗。

【制剂与规格】 口服液。每支10毫升。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0~20毫升,一日3~4次,小儿酌减,可连服1个月。

【注意事项】 服药后个别患者如有轻度恶心、嗜睡现象,继续服药后可自行消失。

【配方来源】 中国药典2000年版453页;2010年版697页。转正2册23页。

683.江南卷柏片

【药物组成】 江南卷柏。

【方义分析】 本方由卷柏一味药组成。卷柏,性味辛平,无毒,生用破血,炒用止血,善治便血、尿血、吐血等,还可用于皮下出血,主治血热妄行之肌衄。药少力专,故适于本证。

【临床运用】 肌衄,即皮下出血,多见紫斑。本药用于血热型紫斑,症见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质红赤,苔黄,脉象弦数。

【制剂与规格】 片剂。每片含干膏0.32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5~6片,一日3次。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少食辛辣刺激食物。

【配方来源】 转正4册12页。

684.血美安胶囊

【药物组成】 猪蹄甲、生地黄、赤芍、牡丹皮。

【方义分析】 本方由4味药组成。方中猪蹄甲又称豕甲,咸平无毒,清热止血为君药;生地黄、赤芍养阴清热,凉血活血,共为臣药;牡丹皮活瘀凉血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养阴,凉血活血之功。用于血热伤阴夹瘀所致皮肤紫斑、赤衄、鼻衄、妇女月经过多、口渴、烦热、盗汗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热止血剂。用于热证出血病症,如吐血、衄血、发斑、发疹、尿血、便血等。以上出血疾患的应用指征为:除上述出血外,必见烦热口渴,夜热盗汗,舌质红赤,舌苔少津,脉象细数等。西医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者。若是口淡不渴,恶寒自汗,舌质淡暗,苔水滑样,则不是本方适应证,不可用之。

【制剂与规格】 胶囊。每粒重0.27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6粒。一日3次。小儿酌减。疗程1个月。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①孕妇忌用;②虚寒者慎用;③服药期间忌辛、辣食物。

【配方来源】 WS-221(Z-040)-94。

685.治红丸

【药物组成】 陈皮、黄芩、百合、铁树叶、石斛、地黄、京墨、川木通、鲜荷叶、大蓟、牡丹皮、浙贝母、荷叶炭、棕榈炭、橘络、侧柏叶(炭)、生地黄炭、甘草。

【方义分析】 本方由18味药组成。方中鲜荷叶、大蓟、牡丹皮、铁树叶4味,性寒以清热凉血止血,味辛以活血消瘀,起到化瘀止血的作用,共为君药;黄芩、京墨、地黄、浙贝母清热凉血止血,其中地黄尚可滋阴生津,荷叶炭、侧柏叶炭、生地黄炭、棕榈炭有清热止血及收敛止血之力,共为臣药;橘络理气活血,陈皮行气,以助血运,川木通清热活血,百合、石斛滋阴生津,上药共为佐药;甘草益气补虚,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有清热凉血,活血止血之功。主治血热妄行兼见瘀血引起的咳血、咯血、吐血、便血。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热凉血止血剂。主治血热妄行兼有瘀血所引起的出血证,如肺热所致的咳血、咯血,胃肠积热引起的吐血、便血等。其具体运用病症如下。

1.咳血 症见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质红,苔黄,少津,脉象细数。

2.吐血 症见脘腹闷胀,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3.便血 症见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薄,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赤,苔黄腻,脉象濡数。

以上所见病症,常见于肺部感染、急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制剂与规格】 蜜丸剂。每丸重9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注意事项】 忌食辛辣物。

【配方来源】 部颁2册145页。

686.裸花紫珠片

【药物组成】 本品为裸花紫珠浸膏片。

【方义分析】 本方由一味药组成。裸花紫珠具有收敛止血,清热解毒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消炎,解毒,收敛,止血的作用。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急性传染性肝炎,呼吸道和消化道出血。

【临床运用】 本品为清热解毒、收敛止血剂。适应于热毒内蕴所致的呼吸道、消化道的炎症和出血症。如风热犯肺引起的咳嗽、发热、胸痛、闷气;肝胃郁热引起的吐血、便血等。其舌质红赤,苔黄腻,脉象细数是其主要指征。血寒及气虚所致的出血症,则非本药所宜。

【制剂与规格】 片剂。每片含干浸膏0.2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3~5片,一日3~4次。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与烟酒

【配方来源】 部颁6册199页。

【参  考】 裸花紫珠(《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又名赶风柴(《中药大辞典》下1823页);别名:节节红(《南宁市药物志》)。马鞭草科植物裸花紫珠,小灌木。

687.紫珠止血液

【药物组成】 紫珠草叶。

【方义分析】 本方由一味药组成。紫珠草叶苦涩性寒,功可清热解毒,收敛止血,兼可活血化瘀,使收涩不敛邪,止血不留瘀。主治热迫血行,血溢脉外之出血证,或外伤出血。实验研究证实:紫珠草可使血小板增加,出血时间、血块收缩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对狗肝脾创伤及枪伤均有止血作用。

【临床运用】 本药为液体药物,具有吸收好、起效快的特点。适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出血症,如食管静脉出血,胃肠道出血、便血、咯血以及外伤出血、衄血,崩漏、鼻出血、拔牙出血等。由于本药性寒,因此不适宜于虚寒性出血和气不摄血之出血。

【制剂与规格】 口服液。每瓶装20毫升。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40毫升,一日2~3次,亦可用胃管灌胃。外用,取本品制成纱布条使用。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品。

【配方来源】 部颁12册187页。

【参  考】 紫珠(《本草拾遗》),又名杜虹花(《中药大辞典》下2346页),别名止血草(《福建民间草药》),白奶雪草(《闽东本草》)、粗糠仔(台湾地区)、鸦鹊饭(江西)。马鞭草科植物小灌木。

688.止红肠澼丸

【药物组成】 生地黄、黄芩、黄连、栀子、地榆、槐花、侧柏叶、荆芥穗、乌梅、当归、白芍、阿胶、升麻。

【方义分析】 肠风便血、痔疮下血多由饮酒嗜辛,或膏粱厚味,以致湿热下注大肠,损伤阴络而成。方中生地黄清热凉血止血为主;黄芩、黄连、栀子等苦寒清热且能燥湿为辅;地榆、槐花、侧柏叶凉血止血,下血日久必致血亏津少,用当归、阿胶、白芍和血养血,乌梅酸收固脱敛津;升麻、荆芥穗能升提清气,引气血上行。诸药合用有清热、凉血、止血之效。

【临床运用】 本方系清热、凉血、止血之剂。多用于治疗肠风便血、痔疮下血等病症。运用本丸的基本指征为:大便下血,血色鲜红,先血后便,可伴有大便不畅,口苦,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若出血多者亦可伴有面色萎黄,四肢乏力等症。

1.肠风便血 表现大便下血,下血鲜红,或血色紫暗,血下如溅,大便不畅,口苦,舌苔黄腻,脉滑数。西医之肛裂、直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之便血,见上述实热证者,即可使用本药。

2.痔瘘下血 表现为下血鲜红、肛门红肿热痛,大便不畅者,可用本丸治疗。

【制剂与规格】 ①大蜜丸:每丸重9克;②小蜜丸:1.5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①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2次。②小蜜丸:一次6丸。

【注意事项】 忌饮酒及辛辣油腻食物。

【配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2010年版540页。部颁2册41页。

689.槐角丸

【药物组成】 槐角(炒)、地榆、黄芩、枳壳(炒)、当归、防风。

【方义分析】 本方由6味药物组成。本方为肠风、脏毒,大便下血的常用方剂。大便下血,属风邪热毒或湿热壅遏肠胃血分,血渗肠道所致。方中槐角苦寒沉降,清泻大肠湿热而凉血止血为君药;地榆、黄芩清热燥湿,凉血止血为臣药;枳壳炒用宽肠利气,当归活血养血,二药一气一血,气血得调,便血得止为佐药;防风祛风胜湿,通调肠胃为使药。诸药相伍,具有凉血止血,清热燥湿,疏风行气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热燥湿止血之剂。主要用于肠风,脏毒、肠澼等病。具体运用如:

1.肠风 表现为大便下血,血在便前,色多鲜红,兼见口渴唇干,大便秘结,肛门灼热,或口苦口臭,口舌生疮,或胸脘满闷,恶心呕吐,便下不爽等。如西医的肛裂、痔疮、慢性结肠炎等病,见上症者,属此范围。

2.脏毒 表现便后下血,浊而不清,色黯不鲜,肛门肿硬疼痛,兼见口干口苦,不欲饮食,恶心呕吐,脉数或滑数。西医之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肛瘘,肛痈,溃疡性结肠炎等病,见上症者,皆可用之。

3.肠澼 表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如西医之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见上症者,可以选用。

【制剂与规格】 ①大蜜丸:每丸重9克;②小蜜丸;③水蜜丸。

【用法与用量】 口服。①大蜜丸:成人一次服9克,一日2次;小儿酌减;②小蜜丸:一次9克;③水蜜丸:一次6克。

【注意事项】 阳虚便秘、中焦虚寒者忌用。

【配方来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2010年版1182页。

【参  考】 ①本品治疗痔疮肿痛、出血、肛裂等有较好效果。有医者用本品内服,外加熏洗治疗肛裂50例,治愈46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②治疗牙痛30例,均在服药后2天疼痛明显减轻。1~4疗程牙痛均停止。1个疗程内痊愈11例,2个疗程痊愈12例,4个疗程临床痊愈7例,总有效率100%(国医论坛)。

690.精黄片

【药物组成】 大黄、氯化钙。

【方义分析】 本方主药为大黄,取其苦寒沉降,泻火止血和氯化钙补钙的作用。主要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出血。

【临床运用】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出血,有脾胃虚寒型,也有肠道湿热型,本方主要用于肠道湿热型。症见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有腹痛,口苦口干,舌质红赤,苔黄腻,脉象数等。

【制剂与规格】 片剂。每片重0.23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3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①本品宜在医生指导下应用;②出血量大且出血速度快,伴有全身症状者不宜使用;③服药后有轻微腹痛,能自行消失。

【配方来源】 WS-108(Z-32)-91。

691.紫地宁血散

【药物组成】 大叶紫珠、地稔。

【方义分析】 本方由2味药物组成。大叶紫珠,辛苦而性平,其功用为止血止痛、散瘀消肿,为君药;地稔,甘涩稍凉,功效为活血止血、清热解毒,为臣药。二药合用,具有清热凉血,收敛止血的作用。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或胃炎引起的吐血、便血,属胃中积热证者。

【临床运用】 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所引起的出血症,如见吐血或便血,血色鲜红,胃脘部有积热感,口干口苦,或有烦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赤,苔少津,脉象细数等,即可选用本药治疗。咯血、衄血、创伤出血、拔牙出血、跌打肿痛出血,凡属血热证者均可使用。

【制剂与规格】 散剂。每瓶装4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8克,一日3~4次。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如烟酒等。

【配方来源】 转正9册6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1150页。

【参  考】 大叶紫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又名白骨风、大风叶(《广西中草药》),见《中药大辞典》上144页。灌木至小乔木,根与叶入药。

692.抗痨丸

【药物组成】 矮地茶、百部、桑白皮、穿破石、五指毛桃、白及。

【方义分析】 本品是一个祛痰止咳、抗痨止血的成药。方中以矮地茶、百部为主药,用以止咳祛痰,抗痨杀虫;桑白皮清肺止咳,穿破石、白及清热化瘀止血,穿破石又可止咳祛痰。五指毛桃甘淡而平,有益气健脾补肺的功效。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化痰止咳,抗痨止血的功效。

【临床运用】 本方主要用于肺痨咳血或痰中带血之症。应用指征为:胸痛而咳,或痰中带血,咳血,午后潮热,两颧红赤,消瘦,盗汗,肌肤甲错,倦怠乏力,舌质红,脉细数等。

【制剂与规格】 ①蜜丸:每丸3克;②胶囊:每粒装0.5克;③颗粒:每块14克(相当于原药材7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①蜜丸:一次1丸,一日3次;②浓缩水蜜丸:一次1.6克;③颗粒:开水冲服,一次14克;④胶囊:一次3粒。

【注意事项】 禁食辛辣,燥热之品。

【配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部颁7册71页、72页、73页;3册8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