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热除烦,温中散寒法

清热除烦,温中散寒法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仅提到身热不去与微烦,故可以证测方,干姜能温中散寒,必兼有腹满时痛等中焦虚寒症状。此热在上而寒在中,以栀子干姜汤主之。可见,此条文即说明“误下后上焦有热,中焦有寒的证治”。笔者所治患者同样有“心中烦热不安”及“胃中寒冷隐痛”之表现,此正属“上热中寒证”,故以栀子干姜汤治之,栀子清上热,干姜温中寒,由于方证合拍,故疗效显著。

【原文】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80)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枚(擘),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释义】

本文仅提到身热不去与微烦,故可以证测方,干姜能温中散寒,必兼有腹满时痛等中焦虚寒症状。至于为何会有中焦虚寒,不外乎医之过也。可是本论78条同样也是大下之后,何以未发生虚寒证?可见,单纯以方测证尚难全观本方证。从两味药的配伍来看,实际也具有苦泻辛开之功。栀子泄热,以辛温干姜佐之,“火郁发之”,能加强宣泄郁热效果。临床用本方治疗热郁气滞的脘腹疼痛有卓效,可资佐证。同时,对上有郁热,平素中阳不足的患者,在用栀子的同时,佐以干姜的辛温通阳,不仅治疗中焦阳虚,又可苦泄伤阳,确实也是很好的方剂。

本证是外感变证中出现寒热、虚实夹杂的证候,既有邪气未去之热,又有中焦脾胃的虚寒,此类证候也是临床脾胃病诊疗中常见的病症。所以在治疗的时候经常要考虑到虚实、寒热的轻重,酌情选用补虚泄实之药。

【方义】

本方一寒一热,性味相反须知其中缘由。心病而烦,非栀子不能清之;脾病生寒,非干姜不能温之。此处干姜合栀子,取火土相生之义也。方中用栀子、干姜的用量可随寒热、虚实所占的轻重程度进行剂量的调整,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故本方针对赤白痢疾、郁火胃痛、胆石症急性发作、胆道蛔虫并发感染者引起的胃痛均可临床随症加减使用。

【历代论述】

陈念祖:伤寒,中有栀子证,医者不知用栀子豉汤,反以丸药大下之,则丸缓留于中,而陷于脾矣。身热不去,此太阴脾土本脏之热,发于形身也。微烦者,以脾为至阴,内居中土,上焦之阳,不得内归于中土也。此热在上而寒在中,以栀子干姜汤主之。(《伤寒论浅注》)

文通:此亦栀子豉汤加减之方,治胃热脾寒之剂也……以丸药大下之,必使寒入脾而肺胃之热不净,脾寒故身热不去,胃热故微烦也。栀子凉胃,胃火降则三焦之火亦降,而微烦可降矣。干姜以温脾,脾温则包络之寒亦去,而身热可除矣,用药至简至神。(《百一三方解》)

【病案分析】

李某,男,42岁,2001年5月13日就诊。10日前因食不洁海鲜,发生严重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经用输液疗法,给服黄连素、氟哌酸等治疗5日后,症状明显好转,但大便仍溏泄,且感胃中寒冷隐痛不止。近5日来常感心中烦热不安,胃中寒冷隐痛,大便溏泄,每日3~4次。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弦细。胸部X线摄片及心电图均属正常,大便常规为白细胞少许。辨证为上热中寒。治宜清上温中。方用栀子干姜汤:生栀子15克,淡干姜10克。每日1剂,以水350毫升,煎取150毫升,去渣,分早、中、晚3次服完,每次饭前30分钟温服50毫升。上方连服3日,患者即感心中烦热去,胃中冷痛止,大便也成形[15]

按语:《伤寒论》第82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柯韵柏注释本条文时认为“攻里不远寒,用丸药大下之,寒气留中可知。”可见,此条文即说明“误下后上焦有热,中焦有寒的证治”。笔者所治患者同样有“心中烦热不安”及“胃中寒冷隐痛”之表现,此正属“上热中寒证”,故以栀子干姜汤治之,栀子清上热,干姜温中寒,由于方证合拍,故疗效显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