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味甘,性平,归于脾、胃、心、肺、肝经。
【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药论】世有五果与五脏对应,它们分别是:肝果李、心果杏、脾果枣、肺果桃、肾果栗。大枣味正甘,属脾之果,故最善补益脾胃。现代药理更证实了大枣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使肝木康正而不犯中土,这赋予了大枣有益于脾胃这一功能更深的含义。大枣是果部药物,所以又善入于肝经之内。
周岩说:“大枣色赤味甘,根据五行的对应,色赤是火,味甘为土,现在这里合在一起出现就可以说是火土合德。另外,此物甘中带辛,其木多刺,所以可以认为大枣亦微兼乎金的性质,所以能安中润液而通九窍。大枣通九窍的功效,并不像细辛通速那样显而易见,那是因为这种以火金之用被土德所掩盖了。”
谭杰中说:“大枣本身,还有另一种物性,就是榨不出汁。你看美国加州密枣之类的东西就晓得,汁和果肉融成黏糊糊的一团,弄弄就变枣泥,不是果汁。而在桂枝汤的结构中,桂枝会助膀胱气化,生姜逐水气,芍药通阴以利尿,保湿的甘草只有二两,再多会拖住药性……从某个角度而言,保水的力道尚嫌不足。有了这榨不出汁的水果大枣坐镇,脾胃区块的水分就稳住了,营养也比较不会流失。黄芪建中汤‘腹满者去大枣’亦同此理。这是大枣的另一层物性。”
《皇汉医学》说大枣兼有利水作用。这里主要涉及十枣汤和葶苈大枣泻肺汤。章次公说:“十枣汤之治悬饮支饮,其用大枣之目的,为祛痰而设,盖非甘遂、芫花、大戟之监制药。正所以助甘遂、芫花、大戟之祛痰也,至葶苈大枣汤之用大枣则与十枣汤同意。”利水也好,祛痰也罢,都是促进停留的水分外排。注意,这里只用大枣,不用甘草。甘草保钠保水,不利于逐水。大枣则是高钾低钠食物,而高钾食物又可促使钠盐排泄。排钠即有助于排水。再者,排水同时会有钾随同大小便同时丢失,用大枣可起到未雨绸缪作用。按大凡病人,饮食大多减少乃至不能进食。古代又没有静脉输液,只能靠药物来补充营养素。尤其钾盐,最容易缺乏。大枣恰恰担当了补充钾盐的合适角色。虽然大枣所含的维生素很高,但维生素不耐热,在煎煮过程中大多被破坏,因此在临床上应用大枣最好选择体大肉肥的品种,这也许是张仲景写“大枣”而是不随便用“红枣”之类名称的用心所在吧。很明显,大枣既能稳固中焦属于营养的水分,又能排除属于废物的痰水,这种一体两能双向作用的现象在中药里面是比较常见的。
常言道,有齿病、疳病的人不宜食枣,小儿更不宜食用。这是什么道理呢?有齿病、疳病的人不宜食枣尚易理解,而小儿食枣可补益脾胃使其身体强壮,为什么反而更不宜食用了呢?首先,甘味的东西会令人生蛀虫而坏齿,这是其中的表面因素。其主要原因是:小儿之肾尚未作强,其骨齿尚未强健,食枣虽可补益脾胃,反而使中土过盛而克制肾水的发育,这样一来,就更容易破坏牙齿,故大枣虽为寻常食品,小儿却不能经常服用。但若遇小儿秋季腹泻之证,用本品调养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大枣常与生姜配伍,可以说是一对很经典的药对。对此药对的配伍原理,周岩这样解说道:“生姜味辛色黄,由阳明入卫;大枣味甘色赤,由太阴入营。其能入营由于甘中有辛,惟能甘守之力多,得生姜乃不至过守;生姜辛通之力多,得大枣乃不至过通,二药并用所以为和营卫主剂。”
一般情况下,大枣生姜这个药对的作用就是调和营卫,但有时候却是为更好地化生气血,也就是“中焦受气取汁”。例如在《伤寒论》的大青龙汤里面就是这样。因为大青龙汤是发汗力最强的方剂,血汗同源,汗是心之液,如此发越病家的心液,难道仲景就没有考虑到要保护一下病家的心脏以免变生不测?这很明显是不可能的。大枣与生姜相配,就能激活脾胃功能,然后再加甘草一味,以使脾胃之中的精华物质更好地上奉于心,也就是加强“中焦受气取汁”的管道,如此才能更大程度地保证在强力发汗之余得以妥善处理。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这些都是些食疗范畴的药物而轻视它们,以前曾有个医生就是因为在应用大青龙汤的时候自作主张去掉这些药物,最后竟把活生生的病人给医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