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风征兆与中风防治

中风征兆与中风防治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风又称脑中风、脑卒中,其病理基础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中风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是对有中风征兆的患者应采取积极的干预或有效的防治措施。除第一类外,对后3类均可通过积极干预,或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使发生中风的危险得到控制或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可能使有中风征兆的人不发生中风,至少可以延缓中风的发生时间。

中风又称脑中风、脑卒中,其病理基础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由于脑血管壁的粥样硬化,致使血管腔变狭窄或形成夹层动脉瘤,在各种诱因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用力过猛、血压升高等因素影响下,造成血管破裂或堵塞,使脑血液循环障碍,形成部分脑组织缺血、水肿等病理改变,导致神经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相应的中风症状。一旦发生中风,病情一般均较严重,经过积极抢救而幸存者中,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不利等。

中风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是对有中风征兆的患者应采取积极的干预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一位美国神经病学教授将所有中风的危险因素按其重要性和危害程度排列如下:①肯定有中风征兆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外源性雌激素(口服避孕药)、A型性格;②可能增加中风危险的因素有高血脂、肥胖、吸烟等。一般认为,具有多项或联合危险因素比单一危险因素对中风的影响要大得多。

中风的危险因素按可改变和不可改变的因素分类:第一类是不能改变的因素,如性别、年龄等;第二类是环境因素,如感染、家庭环境、工作环境或寒冷天气;第三类是个体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饮酒、少运动、膳食结构不合理等;第四类是家族性与环境因素结合而成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除第一类外,对后3类均可通过积极干预,或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使发生中风的危险得到控制或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可能使有中风征兆的人不发生中风,至少可以延缓中风的发生时间。也就是说,后3类的危险因素可通过人为的干预而发生有利的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