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通玄指要,是将深奥难明的针灸理论,与临床实践互相贯通,择要地用歌赋加以指出的意思,故名《通玄指要赋》。它与《标幽赋》同为窦汉卿所著。但《标幽赋》偏重于理论的阐明,而本赋多侧重于治疗取穴的论述,是对针灸临床有参考价值的文献。
《通玄指要赋》,针灸歌赋名。选自《针经指南》,元代窦汉卿著。本赋又名《流注指要赋》,出《卫生宝鉴》。内容讲刺法、配穴。据题辞所述,内容多出自其师李氏的经验:“授穴之秘者四十有三,疗疾而弗瘳者万千无一。”窦氏因“辄裁八韵,赋就一篇”,以“共传于同志”。本赋重点介绍了根据经络辨证论治的取穴规律。选穴着重于肘膝以下的井、荥、输、经、合、原66穴。本篇归纳的有效治法,由博返约,深入浅出,指出了其中关键。只要深入体会,就不难掌握针灸处方取穴的规律。本篇作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准绳,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原文】 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巧运神机[1]之妙,工开圣理[2]之深。外取砭针,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3],善回阳而倒阴[4]。
【译注】
[1] 巧运神机:善于运用针灸医术。
[2] 圣理:古代高明的针灸理论。
[3] 水火:指寒热,为八纲中辨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实质上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在此指补热泻凉的针刺法。一说此处所言水火,并非狭义指五行中肾属水、心属火,而是用水的属阴属寒,火的属阳属热,来概括一切阴阳偏盛偏衰的寒象与热象。
[4] 善回阳而倒阴:能够泻除亢盛的阳热、使过盛的阴寒恢复温暖。回阳,指阳盛所生之热象,以现代医学理论即是身体功能与代谢活动过度亢进,须以泻法泻其邪气。倒阴:指阴盛所生之寒象,以现代医学理论解释,即是身体功能与代谢活动低下,须以补法补其虚寒。
【提要】 阐述针灸有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治疗作用。
【按语】 本节指出针灸能祛邪扶正,调和阴阳,故能够治疗疾病。
【原文】 原夫络别支殊,经交错综,或沟池溪谷以歧异[1],或山海丘陵而隙共[2]。斯流派以难揆[3],在条纲而有统。理繁而昧,纵补泻以何功?法捷而明,曰迎随而得用[4]。
【译注】
[1] 沟池溪谷以歧异:经穴所在部位的深浅阔狭不同,气血流注有异,故经穴的命名也有区别。沟,是比较狭窄,如水沟、支沟。池,是比较浅的,如曲池、阳池。溪,是肉之小会,如解溪、阳溪。谷,是肉之大会,如合谷、前谷。
[2] 山海丘陵而隙共:也是形容经穴所在部位的状态。山,形容肌肉较丰厚的腧穴,如承山。海,是比较深的,如血海。丘、陵,都是骨肉高凸部位的腧穴,如丘墟、阳陵。隙,是骨节间的孔隙,亦指特定穴的隙穴,如阴隙、隙门。
[3] 斯流派以难揆:经络的支流和派别难于掌握。揆(kuí葵),掌握。
[4] 法捷而明,曰迎随而得用:是说补泻的方法运用得娴熟就能收到显著的效果,这才是将迎随之法运用到得心应手的程度。迎随,《难经·七十二难》云:“所谓迎随者,知营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随其迎顺而取之,故曰迎随。”《难经·七十九难》又曰:“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盖用针之时,施行两种相反动作之手法,刺激经脉中运行的气血,产生两种相反的作用,即为迎随。若是气血有余时,借针力的牵制,可减弱气血的运行,即是迎而夺之;若气血不足时,藉针力的推送,可增强气血之运行,即是随而济之。迎夺随济的结果,能使彼处之有余以益此处之不足,故又称迎随补泻。一般迎随补泻有三种:子母迎随补泻,针芒迎随补泻,转针迎随补泻法。
【提要】 阐述针灸要掌握经络、腧穴和刺灸方法。
【按语】 本段提出必须掌握经络的循行分布和各类腧穴的作用,针刺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否则,虽然做了补泻刺法,也是徒劳无功的。
【原文】 且如行步难移,太冲最奇[1]。人中除脊膂之强痛[2],神门去心性之呆痴。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3];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4]。
【译注】
[1] 且如行步难移,太冲最奇:太冲,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肝主筋,藏血。《素问·五脏生成》:“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摄。”《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太冲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可治下肢瘫、痹、痿等症。
[2] 人中除脊膂之强痛:人中,督脉经之腧穴。《难经·二十九难》:“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人中,有通调督脉经气血、治脊膂强痛的作用。脊,指脊椎骨而言。中医书所指的脊,由第1胸椎棘突开始向下数至第4骶骨棘突,共21节。膂,指在背部,脊椎骨左右两侧的背部肌肉群。
[3] 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风伤项急,即外感风寒而致颈项强急。督脉为阳脉之海,表为阳。风寒外束肌表,颈项强痛,恶风寒者。泻风府,有疏风散寒、解除颈项强急症状的作用。
[4] 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风池,足少阳胆经之腧穴。肝与胆相表里。《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开窍于目,肝血虚,则视物不明,肝胆火旺,则目赤痛。故风池有疏风解表、清利头目的作用,可治眩晕。
【提要】 阐述行步难移、脊膂强痛、风伤项急、头晕目眩等症的取穴。
【原文】 耳闭须听会而治也,眼痛则合谷以推之[1]。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2];脑昏目赤,泻攒竹以偏宜。但见两肘之拘挛,仗曲池而平扫;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清除[3]。
【译注】
[1] 眼痛则合谷以推之:合谷,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阳明行人身之前。《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故取合谷,有清阳明热的作用,可治目赤痛。
[2] 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胸结身黄,指肝胆热邪结于胸中,出现胸胁胀满疼痛黄疸,口干烦热之病症。胸结,即邪气结于胸中,使胸胁部有触痛,或硬满而痛,身黄,指身体发黄,即今所谓黄疸。涌泉,足少阴肾经之井穴。《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注胸中。”“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泻涌泉,有清热祛湿、开郁退黄的作用。
[3] 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清除:照海,足少阴肾经之腧穴,阴跷脉始发之处,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肾藏精主骨。《难经·二十九难》:“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故取照海穴,能治四肢懈惰的疾病。
【提要】 阐述五官、四肢、黄疸等疾病的取穴。
【原文】 牙齿痛,吕细堪治[1];头项强,承浆可保[2]。太白宣通于气冲[3],阴陵开通于水道[4]。腹膨而胀,夺内庭以休迟;筋转而疼[5],泻承山而在早。
【译注】
[1] 牙齿痛,吕细堪治:吕细,是足少阴肾经之太溪穴的别名,在于内踝尖与跟腱连线的中点,能治疗牙齿痛。牙痛,除外感风寒化热,或胃肠积热等原因引起外,由于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阴虚火旺,亦可引起牙痛。太溪是足少阴肾经之原穴,能滋肾,故可治虚火牙痛。
[2] 头项强,承浆可保:承浆,任脉之经穴。冲、任、督皆起于胞中,一源三歧,督脉上抵头项,任、督脉气相通。用位在前面的阴脉治疗背侧阳经的头项强,属从阴引阳的取穴方法。
[3] 太白宣通于气冲:太白,是足太阴脾经之原穴,能宣导气血。气冲,足阳明胃经之腧穴,冲脉的起始部,能治气逆上冲。
[4] 阴陵开通于水道:水道,足阳明胃经之腧穴。阴陵,即足太阴脾经之合穴阴陵泉穴。二穴配合,有健脾利水、疏通水道的作用。可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等。
[5] 筋转而疼:即是转筋造成疼痛。转筋,俗称抽筋,多指腓肠肌挛急。
【提要】 阐述牙痛、项强、气逆上冲、小便不利、腹胀等病证的取穴。
【原文】 大抵脚腕痛,昆仑解愈;股膝疼,阴市能医。痫[1]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疟生寒热兮,仗间使以扶持。期门罢胸满血膨而可已[2]。劳宫退胃翻心痛亦何疑。
【译注】
[1] 痫:又名癫或羊痫风,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发作时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后除疲劳外,一如常人。往往不定时发作。
[2] 期门罢胸满血膨而可已:期门,足厥阴肝经之募穴。肝经分布于胁肋,肝藏血,募穴又是脏腑气血在胸腹结聚的部位,故期门可治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所致的胸满血膨之病证。血膨,此处指胸满且有血胀的现象,即今之血胸或胸部有瘀血块等。
【提要】 阐述膝、腕、足痛,癫、狂、痫、疟疾、积瘀、胃脘病等症的取穴。
【原文】 稽夫大敦去七疝[1]之偏坠,王公[2]谓此;三里却五劳之羸瘦[3],华佗言斯。
【译注】
[1] 七疝:古籍中把疝气分为七种的合称。各书所载可能略有出入,如《诸病源候论》指厥疝、症疝、寒疝、气疝、盘疝、附疝、狼疝。《儒门事亲》中指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颓疝。
[2] 王公:指唐代医家王焘。
[3] 三里却五劳之羸瘦:胃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三里,有健脾胃、滋气血的作用,是强壮要穴。故能治因患五劳而衰弱消瘦的病证。故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之说。五劳,指由于劳逸不当而引起的损伤,包括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等五脏劳损的疾病。
【提要】 阐述疝痛、五劳病症的取穴。
【原文】 固知腕骨祛黄[1],然骨泻肾[2],行间治膝肿目疾[3],尺泽去肘疼筋紧[4]。目昏不见,二间宜取[5];鼻窒[6]无闻,迎香可引。
【译注】
[1] 腕骨祛黄:腕骨,手太阳小肠经之原穴。《灵枢·经脉》曰,小肠经:“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泻腕骨有清热利湿、退黄疸的作用。黄,指身发黄的症状,即今之黄疸。
[2] 然骨泻肾:然骨,即然谷穴,是足少阴肾经之荥穴。《难经·六十八难》:“荥主身热。”故泻然谷能清热除烦,有泻肾之功。
[3] 行间治膝肿目疾:行间,足厥阴肝经之荥穴。肝开窍于目,经脉连于目系,经脉气血阻痹,壅滞不通,则经脉过处红肿热痛,肝火炽盛,则目睛赤痛。泻行间可以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消肿镇痛的作用。
[4] 筋紧:筋,即肌肉之肌腱部分。筋紧,可能因肌腱炎或其他因素,造成肌腱紧张度增加或肿胀。
[5] 目昏不见,二间宜取:二间,手阳明大肠经之荥穴。经脉从手走头,止于前面部。《难经·六十八难》:“荥主身热。”故泻二间有清热疏风、明目去翳的作用,可治疗因风热所致的目昏不见的病症。
[6] 鼻窒:指鼻塞。
【提要】 阐述黄疸、眼鼻、膝肘疾病的取穴。
【原文】 肩井除两臂难任[1];丝竹疗头疼不忍[2]。咳嗽寒痰,列缺堪治[3];眵蔑冷泪,临泣尤准[4]。髋骨[5]将脚痛以祛残,肾俞把腰疼而泻尽。
【译注】
[1] 肩井除两臂难任:肩井,足少阳胆经之腧穴,在肩上,是胆、三焦、胃、阳维四脉之会,能宣通肩背经络气血,为治疗肩背痛、臂不举的常用要穴。
[2] 丝竹疗头疼不忍:丝竹,即丝竹空穴,手少阳三焦经之腧穴,是三焦经和胆经连接之处。少阳行人身之侧。取本穴有疏风散热、通络止痛的作用,可治疗偏头痛。
[3] 咳嗽寒痰,列缺堪治:列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灵枢·经脉》:“是主肺所生病,咳上气、喘喝……”有宣肺止咳、除痰顺气的作用。更由于肺经由此别走阳明,补之以温阳化水、宣肺散寒,有治疗咳嗽寒痰的作用。寒痰,以痰质清稀、色白为其特征。多伴有恶寒、肢冷等其他寒象。
[4] 眵(chī)蔑(miè)冷泪,临泣尤准:眵蔑,指眼屎,如结膜炎时,眼分泌物会增加,较稠厚,多属热证。冷泪,泪出清稀,多为寒证。临泣,指头临泣穴,足少阳胆经之腧穴,是足少阳、太阳、阳维三脉之会。胆经起于目锐眦,临泣与眼的关系密切。热证宜用泻法,虚证宜用补法或多灸,为治疗眼病的常用穴。
[5] 髋骨:属经外奇穴,位于膝盖上2寸,梁丘穴外1寸凹陷中。主治腿痛、脚膝红肿、鹤膝风。一说指足少阳胆经之环跳穴的别名。
【提要】 阐述四肢腰脊、头痛眼疾、咳嗽等病症的取穴。
【原文】 以见越人治尸厥[1]于维会[2],随手而苏。文伯泻死胎于阴交,应针而陨[3]。
【译注】
[1] 尸厥:《素问·本病论》曰:“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谓之曰尸厥。”尸厥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休克”。
[2] 维会:维会有二说,一为督脉经百会穴之别名;一为任脉经中极穴之别名。此处应指中极一穴。但《针灸甲乙经》则以为是百会穴。《针灸大成》:维会“乃玉泉穴,在脐下四寸是穴,手之三阳脉,维于玉泉,是足三阳脉会,治卒中尸厥,恍惚不醒人事。”玉泉穴,玉泉穴有二说,一为任脉经中极穴之别名;一为胸腹部的经外奇穴,在屈骨下,阴茎上际。此处应指中极穴,即任脉经中极穴之别名,在脐下4寸,膀胱的募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
[3] 文伯泻死胎于阴交,应针而陨:徐文伯为南齐盐城县人,精医术,会泻足大阴(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使死胎应针而落。故此,历代医生对三阴交穴提出妊娠不可刺。
【提要】 举前人治尸厥、泻死胎的病案以证实针灸的疗效。
【按语】 以上列举三十多种常见病证的针灸辨证施治方法,是窦氏用经络学理论指导辨证取穴的经验总结。取穴配方有循经远隔取穴和局部取穴,其中以五输、原、络、郄、背俞穴为主。反映出前人配穴处方的经验和规律,宜细心体会。
【原文】 圣人于是察麻与痛,分实与虚[1]。实则自外而入也[2],虚则自内而出欤[3]!
【译注】
[1] 察麻与痛,分实与虚:麻,即麻木,指皮肤或肢体感觉不灵,是气血运行受阻之证,为虚;“痛则不通”,是因风寒之邪客于经脉致经络闭阻而作痛,多为实证。
[2] 实则自外而入也:外感六淫为“风、寒、暑、湿、燥、火”,其致病由外而入于内,谓实邪。外感六淫不但影响人体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性,并可助长病原体的繁殖,故实际上包括着一些流行性病和传染病的原因。
[3] 虚则自内而出欤:内伤七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其致病由内而出于外,谓虚邪。依现代观点,情志不遂会引起身体的变化,如身心症;也可因身体的抵抗力减低而容易生病。
【提要】 强调针灸必须辨证施治。
【按语】 本段强调了针灸治疗必须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并以麻痛为例,辨别虚证与实证,以及进一步辨证求因,以便作出准确诊断和合理配穴治疗。
【原文】 故济母而裨其不足[1],夺子而平其有余[2]。
【译注】
[1] 故济母而裨其不足:是补母泻子取穴法中,虚则补其母的取穴方法。济母,即补其母穴。裨,与补同。
[2] 夺子而平其有余:是补母泻子取穴法中,实则泻其子的取穴方法。
【提要】 提示补母泻子取穴法。
【按语】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是针灸治疗的补母泻子取穴法。十二经脉的五输穴均配属五行,使用时,可按补母泻子取穴法选穴。
【原文】 观二十七之经络[1],一一明辨。据四百四之疾症[2],件件皆除。故得夭枉都无,跻[3]斯民于寿域;几微已判[4],彰往古之玄书。
【译注】
[1] 二十七之经络:指十二经和十五络。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凡直行干线都称经脉,而由经脉分出来的网络身体的各部分的支脉叫做络脉。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通过经络系统的连系,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经络,可能包括了神经、血管及内分泌等结构及某些功能,但神经、血管等结构和功能并不能完全解释经络学说的全部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
[2] 四百四之疾症:指古代归纳针灸能治疗的病症约有四百四十种的意思,指全身疾病之多。
[3] 跻:与“登”同。
[4] 几微已判:近乎微妙的理论已经分析明白。
【提要】 阐述经络在针灸治疗的重要性。
【按语】 本段一再强调经络学说在针灸治疗的重要作用。
【原文】 抑又闻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肩背患,责肘前之三里。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土[1];连脐腹痛,泻足少阴之水[2]。脊间心后者,针中渚而立痊;胁下肋边者,刺阳陵而即止。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腰脚疼,在委中而已矣。夫用针之士,于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3]。
【译注】
[1] 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土:冷痹肾败,指寒湿所致的腰膝痹痛。与肾气不足有一定的关系。肾主骨,故冷痹肾败的临床表现为肢体酸痛,且疼痛程度较为剧烈,遇寒痛增,得热痛减。病因为风寒湿中以寒邪偏胜,使气血凝滞不通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胕肿,骨痛,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太溪绝,死不治。”足阳明之土,即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三里穴。胃经属土,足三里配五行也属土,故足三里为土经的土穴。
[2] 连脐腹痛,泻足少阴之水:连脐腹痛,多属寒痛。《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曰:“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足少阴之水,指足少阴肾经之合穴阴谷穴。阴谷穴配五行属水。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循下肢内侧上股内后廉,挟脐行于腹,若外受风寒之邪,致脐腹疼痛,取肾经水穴之阴谷穴,以泻阴寒之邪,泻阴谷穴有泻除寒邪、止腹痛的作用。
[3] 捻指:指用指捻针。
【提要】 以心、胸、胁、肋、腰腿、头项等病证治疗为例,说明循经取穴的方法。
【按语】 本段进一步强调经络学说在针灸治疗的重要作用,并以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为依据,提出按经取穴方法。如心胸的病证,以心包经穴为主的取穴方法,是因心包经循胸出胁之故。胁肋疾病可取循行人身之侧的足少阳胆经穴为主的取穴方法。腰足部痛,可取循行于人身背后的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的取穴方法。肩部疾病可取循行于人身肩背的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的取穴方法。与《四总穴歌》的“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一样,体现循经取穴原则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还补充了胸、胁、肩部的取穴方法,对针灸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全文解译】 治病之法中,针灸疗法较其他疗法有独特之处。针灸能治愈疾病,主要是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以精巧的针术,运转生理活动上的神机之妙,以平复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擅长于针灸的医者,将古代博大精深的医学理论继往开来,从实践中发挥其真正价值。用砭石从体表进行刺激,能蠲除病邪,扶补正气;针道之中有阴阳五行的大道理,针术能使阳厥者阳回,使阴竭者阴复,济世活人。
经络中的十五络脉,有纲的含义,将不同的支脉分别联系起来,由络脉作为传注的纽带。十二经脉由阴经交于阳经,或数经相交,构成了错综的循行通路,经络上的穴位就像沟池溪谷、山海丘陵一样处在孔隙或凹陷中。经络系统的流注复杂,是难以分辨记忆清楚的,但经络系统又是统一有序的。如果不理解这些复杂的规律,即使运用了补泻手法,也难获得满意的疗效。针灸治疗的方法很多,准确应用迎随针法是一种简明而有捷效的治疗方法。
至于足痛行步困难,可取太冲;脊柱两侧肌肉强痛用人中;心性痴呆用神门;风邪致颈项强痛取风府;头晕目眩取风池。
耳聋取听会;眼痛取合谷;胸部热结身黄,取涌泉;脑昏目赤,泻攒竹;两肘拘挛,取曲池;四肢懈惰乏力,取照海。
牙痛,取太溪;头项强,取承浆;凡是气上冲胸用太白穴可宣降;阴陵泉穴可以开通水道治水肿病;腹膨胀,取内庭;腿肚转筋取承山,用泻法。
脚腕痛,取昆仑;股膝痛,取阴市;癫狂痫,取后溪;疟疾寒热往来,取间使;胸满、血结膨胀满,取期门;翻胃、呕恶、心痛,取劳宫。
考查了古代医籍的记载,大敦可治七疝之睾丸偏坠,王焘的《外台秘要》中有这样的记载;足三里可治五劳之羸瘦,华佗验案中有记载。
腕骨可治黄疸;然谷可泻肾;行间可治膝肿和目疾;尺泽可治肘痛筋紧;目昏不见,取二间;鼻窒不闻香臭,取迎香。
肩井可治疗两臂疼痛不能负重;丝竹空可治疗头痛;咳嗽寒痰可取列缺;眼屎凝积、冷泪可取头临泣;髋骨部居髎、环跳可治疗脚痛;肾俞可治疗腰痛。
扁鹊治疗虢太子尸厥病,使弟子子阳取百会穴,病人随着针刺而苏醒;徐文伯用刺三阴交的方法,使怀孕后胎死腹中的妇女排出死胎。
圣人检察病人肢体的麻木和疼痛,分虚证和实证,实证即外感六淫之邪中人,从外而入;虚即指内伤虚损气血不足,是自内而出。
因此,在补母泻子法中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
十二正经和十五络脉,要分别清楚。古代记载针灸能治疗的404种疾病,都要一一验证,这样,就不会有夭折和误伤性命的事发生,老百姓就能尽其天年。以上微妙的针灸理论已经分析明白,我不过是阐发古代医籍所载的深奥理论罢了。
我又听说:心胸病,取掌后大陵;肩背疾病,取肘前手三里。寒湿所侵,致使肾气不足的腰背痹痛,取足阳明胃经合土穴足三里;感受风寒之邪,致使脐腹疼痛,泻足少阴肾经合水穴阴谷。脊间心后痛,取中渚;胁下肋边的疾病,取阳陵泉。头项痛,取后溪;腰脚痛,取委中。针灸医生如果能深入研究本篇所述的针灸理论,心中豁然明了,然后运用于临床,就易如捻指搓针了。
(吴芳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