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是前部葡萄膜炎伴青光眼的一种特殊形式,以非肉芽肿性葡萄膜炎伴明显眼压升高为特征,亦称青光眼睫状体炎危象,由Posner及Schlossman于1948年及1953年详细全面地阐述了本病。故又称Posner-Shlossman综合征。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有人认为可能与过敏因素、感染病灶、下丘脑障碍、自主性神经功能紊乱、睫状血管神经系统反应异常和房角发育异常有关。近年来发现本病发生机制为前列腺素介导的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起病急骤,多发生在20~50岁,50~60岁以上者少见。
1.常为同一眼反复发作,主要是发作性眼压升高,间隔时间不一,有时几月,而有时为1~2年。每次发作高眼压状态持续时间一般1~2周,发作时无自觉症状,仅有轻度不适,可自行恢复。
2.发作期间视力一般正常或有视物模糊。
3.眼部检查见①瞳孔略大,对光反应存在。②发作时睫状体呈轻度炎症表现,但周边虹膜前后无粘连。③房水在高眼压发作后3d内出现少数细胞浮游,房水闪光常呈阴性。④同时角膜后壁沉着物呈羊脂状、灰白色、细小或大而扁平,一般不超过25个,聚集于角膜下方1/3处或隐伏在房角小梁网上。眼压恢复正常后逐渐消失。
4.一般眼底正常,玻璃体内无炎性细胞。急性发作时可能出现血管暗影扩大。本症可与原发性开角青光眼同时并存,避免漏诊延误治疗。
【诊断要点】
1.病史 近期有无使用散瞳剂、全身抗胆碱药物或运动、有无既往发作史,有无角膜或全身疾病。
2.眼压反复发作性增高
3.特殊检查 ①眼压计检查眼压可达5.3~8kPa(40~60mmHg);②眼底检查可出现青光眼性视盘改变;③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可以发现睫状体肿胀和渗出,发作期行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可发现虹膜血管性病变情况。
【鉴别诊断】
1.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表现为眼压突然升高,患者有眼红、眼痛、头痛、视力下降、虹视、恶心、呕吐等明显症状,检查发现有睫状充血、角膜水肿、瞳孔轻度散大,呈竖椭圆形,前房浅,房角窄或关闭,不出现角膜后沉积物(KP),这些特点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2.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Fuchs综合征) 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虽然也典型地表现为单侧受累,不出现虹膜后粘连,易引起并发性白内障、眼压升高,但起病多隐匿或缓慢,眼压升高多为轻度至中度升高。其角膜后沉积物往往是星形,呈弥漫性分布、瞳孔区分布或下方三角形分布,虹膜有不同程度的脱色素,易出现Koeppe结节,也可出现轻度玻璃体混浊。根据这些特点,一般不难将二者鉴别开来。
3.特发性前葡萄膜炎 特发性前葡萄膜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前者多起病突然,有明显的眼红、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角膜后沉积物呈尘状,分布于角膜下方,有明显的前房闪辉和大量的前房炎症细胞,可出现虹膜后粘连,眼压一般不高或轻微下降,偶尔可出现眼压升高;后者起病缓慢,角膜后沉积物为尘状或羊脂状,位于下方角膜,前房闪辉和前房炎症细胞通常较为明显,易发生虹膜后粘连、虹膜周边前粘连、并发性白内障,眼压升高主要与房角炎症或闭塞、虹膜后粘连有关。根据这些临床特点,一般不难将特发性前葡萄膜炎和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鉴别开来。
【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是一种自限性眼病,但可再次复发。在发作期间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可控制炎症发展。高眼压需要口服碳酸酐酶抑制药。服用吲哚美辛可以抑制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对治疗本症可达到部分降压效果。氟灭酸(flufenamicacid)不仅能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并可直接对抗前列腺素的生物效应,故较吲哚美辛更好。局部应用肾上腺素、噻吗洛尔亦有助于降低眼压。药物治疗不能预防本病的复发,皮质类固醇药物亦不应延长使用,以免引起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缩瞳剂应少用。
2.手术治疗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不宜手术,因手术不能阻止其复发。但应严密观察,长期随访,若与原发性或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存在时,视功能有遭受威胁之可能,应考虑手术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