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 嘱
二、用药说明
(一)西医对症处理
1.病原治疗 甲硝唑为首选药物,对肠内、肠外溶有组织内阿米巴都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口服吸收良好。成年人0.4g,口服,3次/日,连服10d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于间隔1~2周后再服1个疗程。替硝唑疗效与甲硝唑相仿或略优。成年人2.0g,口服,1次/日,连服5d为1个疗程。
2.对症治疗
(1)肝脓肿须手术引流者一般少于5%。其适应证为:①抗阿米巴药物治疗及穿刺引流失败者;②脓肿位置特殊,贴近肝门、大血管或位置过深(>8cm),穿刺易伤及邻近器官者;③脓肿穿破入腹腔或邻近内脏而引流不畅者;④脓肿中有继发细菌感染,药物治疗不能控制者;⑤多发性脓肿,使穿刺引流困难或失败者;⑥左叶肝脓肿易向心包穿破,穿刺易污染腹腔者,也应考虑手术。
(2)一般先予以抗阿米巴治疗,再行穿刺引流。术前应做B型超声波检查,以了解脓肿的数量、大小、位置和液化程度,确定最佳穿刺点可能到达脓腔的方向和深度。穿刺时应于两肋骨之间的肋骨上缘进针,以免穿破肋间血管。对肝脓肿的穿刺应尽可能地抽出脓液,使其压力下降,当不能顺利抽出脓液时,可用0.5%甲硝唑或替硝唑溶液冲洗,以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疗效。抽出脓液后,应用腹带、沙袋加压包扎局部,密切观察,术后2 h内禁止进食,静卧6~8 h。每3~5d穿刺1次,至脓腔缩小、脓液转为稀为止。
(3)对不能进食或进食过少者给予输液,以维持能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如合并细菌感染,宜选择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如广谱抗菌药物第3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等。对肝脓肿穿孔、破裂所致急性腹膜炎者,应在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基础上做手术治疗。
(二)中医辨证用药
1.热毒蕴结 治则清热解毒。方药选用柴芩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柴胡12g,大黄12g,赤芍12g,蒲公英12g,金银花藤12g,败酱草12g,牡丹皮12g,栀子12g,甘草10g,黄芩12g,白头翁20g,黄连6g,皂角刺15g,红藤30g。
2.湿热中阻 治则清热化湿。方药选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柴胡12g,石菖蒲15g,薄荷10g(后下),黄芩15g,射干15g,川贝母15g,连翘15g,滑石15g,赤茯苓30g,茵陈15g,藿香15g,丹参20g,豆蔻8g。
3.痰湿蕴结 治则理气化痰。方药选用舒肝涤痰汤加减:白头翁30g,瓜蒌仁30g,茯苓15g,香附12g,郁金12g,当归12g,佛手12g,橘红12g,半夏12g,竹茹12g,紫苏梗12g,枳壳10g。
4.肝脾湿热 治则清肝排脓。方药选用白头翁汤加味:白头翁30g,生薏苡仁30g,赤茯苓30g,败酱草30g,黄柏10g,秦皮10g,甘草10g,黄连6g,茵陈20g,枳壳10g。
5.热毒蕴结,气虚血瘀 治则清热解毒,益气活血。方药选用清肝解毒汤加减:鱼腥草30g,红藤30g,败酱草15g,黄芪15g,沙参20g,麦冬10g,川芎10g,赤芍12g,焦白术12g,皂角刺15g。
6.肝郁化火 治则清肝泻火。方药选用柴胡清肝汤加减:柴胡12g,青皮12g,牡丹皮12g,甘草10g,黄芩15g,紫草15g,郁金15g,连翘15g,生地黄20g,竹茹12g。
7.热毒伤津 治则养阴生津,兼清余毒。方药选用益胃汤加减:沙参15g,生地黄15g,芦根30g,玉竹15g,玄参15g,连翘15g,麦冬20g,栀子15g,牡丹皮15g,淡竹叶15g,赤芍10g,枳壳12g,大黄8g。
(林路平 张爱民)
参考文献
1王 峰,李 敏主编.传染病的中医防治.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姚集鲁,杨绍基主编.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3谢凤英,刘庆田主编.现代中西医结合实用传染病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杨绍基主编.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胡国龄,徐秀华主编.传染病学诊疗精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6邓乃丰,姜亚军主编.内科临床医嘱手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唐小平主编.实用传染病处方用药手册.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8冯凤阁,王灿辉主编.瘟病理论与临床.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