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胆结石,谁在“作祟”

胆结石,谁在“作祟”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胆囊结石一旦发生,说明人体的消化系统,特别是胆汁代谢方面已出现问题。此外,已患有胆结石的人群,其情绪因素也可促进胆石继续发展,或发生胆石症胆绞痛,或促进胆石移动。临床上将药物引起的胆结石称为“药源性胆石症”。研究表明,合理饮食可使大部分的胆石症患者减轻症状,还可有效降低胆石症的发病率。如果坚持吃早餐,可促进胆汁流出,降低夜间所储存胆汁的黏滞度,降低患胆囊炎、胆石症的危险性。

胆结石是胆道内胆汁的某些成分(胆色素、胆固醇、黏液物质及钙等)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经过析出、沉淀、成核及积聚增长等一系列过程而形成“石头”,结石可以发生在胆道的任何部位。胆结石的形成是要经历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胆结石的发生到底是谁在“作祟”呢?

◆ 营养过剩是“祸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过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问题了,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也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另外一种疾病却被人们所忽视——这就是胆结石。近年来,不仅各种结石的发病率连年攀升,而且平均发病年龄也有下降趋势。

很多人喜欢进食肥甘厚味。这些食物可使血液、胆囊中的胆固醇增高,久而久之,胆汁淤积,其中的胆固醇容易沉淀形成结石,胆结石长期存留,又会不断刺激胆囊与胆管壁,诱发炎症与癌变。因此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人群是胆固醇结石的高发人群。

胆囊结石一旦发生,说明人体的消化系统,特别是胆汁代谢方面已出现问题。若患者对膳食结构不做调整,或不针对上述因素治疗干预,就会加重病情。结石常会阻塞胆囊管引起胆囊炎,如果长期刺激胆囊黏膜还可能引起癌变。因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 精神压抑是“沃土”

有的胆结石患者不知道什么时候急性发作,胆结石的发病是没有规律的,但有不少患者明显与摄入过多油腻食物有关,也有不少人是因为情绪激动导致的急性发作。据医学资料统计,在胆结石急性发作出现腹痛的患者中,40%的人发病前情绪激动。因而精神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为胆囊结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土壤”。

当我们情绪改变时,可能直接影响人体神经系统调节功能,进而影响胆汁的排出或引起胆囊发生强烈的收缩,出现急性腹痛或急性胆囊炎。

人的大脑活动影响消化系统,精神因素造成胆汁各成分间比例异常,有利于胆石的形成。同时,精神紧张、急躁、易怒,可使儿茶酚胺的分泌增加,导致血脂、胆汁成分等发生异常,促进胆石的发生和发展。再者,情绪波动和精神刺激,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胆囊或胆总管平滑肌,使其痉挛,使胆汁的流动和分泌均受影响,也可促进胆结石的发生。此外,已患有胆结石的人群,其情绪因素也可促进胆石继续发展,或发生胆石症胆绞痛,或促进胆石移动。

◆ 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我们都知道,胆结石是现在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它与胆囊和胆管的病理改变、饮食习惯、地理和生活环境及身体的代谢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殊不知药物的影响也很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药物可以治疗疾病,同时也可以导致另一种疾病的产生。临床上将药物引起的胆结石称为“药源性胆石症”。 由于滥用药物,如长期大剂量应用氯贝丁酯(安妥明)、雌激素、烟酸等药物,干扰了胆汁成分的代谢,容易形成结石。

◆ 遗传性因素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不少胆结石病人的家庭中或亲属中都有得胆结石病的,这就使病人产生了胆结石可能有遗传性的猜想。胆结石到底有没有遗传性?医学界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但至今仍然没有科学依据足以证实胆结石病有遗传性。

没有遗传性怎么会出现家庭中有多人发生胆结石的情况呢?这是因为在一个家庭中或一个家族成员中,在饮食习惯、食物搭配、食物爱好和卫生条件等方面都有不少相似之处,也就是有了胆结石形成的一些共同基础。但也有医师认为,胆结石病可能有遗传性,因为在我国曾发现患胆结石病的最小年龄只有9个月,用饮食习惯和食物卫生无法解释。而且,胆结石特别是胆囊结石的形成与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关系密切,胆固醇由肝生成,一个家庭中有几个人得胆囊结石,有可能是因为这个家庭成员在胆固醇代谢上有某些共同之处,这就可能存在遗传基础。有一个例子,美国的印第安人是在世界上得胆结石最多的一个民族,中年以上有胆结石的人数占70%之多,科学家调查并没发现他们有容易得胆结石的饮食习惯,生活环境与其他民族也无特殊差异,从而推测印第安人易患胆结石有可能是遗传性的因素。

目前对于胆结石到底有没有遗传性还很难下结论,至少可以理解为胆结石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的共同作用。

◆ 不良习惯,“铸造”胆之石

可能有人认为,胆道里的结石是吃东西时不小心将饭中的沙子吃进去后而跑到胆道里去的,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的。胆道里的结石主要是由于胆汁的成分和代谢发生变化而形成的,但不可否认,饮食与胆石症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患有胆石症,胆石症已成为胆道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尽管目前胆石症形成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与饮食结构不合理、喜食油炸等胆固醇高的食品有一定关系。习惯不吃早餐,也容易使胆汁处于过饱和状态,胆汁滞留浓缩形成结石。合理膳食,三餐定时,对预防胆石症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合理饮食可使大部分的胆石症患者减轻症状,还可有效降低胆石症的发病率。

早晨醒来时,人体内储存的葡萄糖已经被消耗殆尽,但上午是工作和学习最紧张的时间,饥饿会使人感到疲倦,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不吃早餐的人等到中午时,就会感到特别饥饿,所以必然就会多吃,容易增肥;而夜间胃内分泌的胃酸如果没有食物去中和,则会刺激胃黏膜,引起不适,久而久之还会出现炎症或溃疡;空腹时胆汁分泌减少,胆汁胆酸的含量随之减少,而胆固醇含量不变,长此以往,胆汁中的胆固醇就会处于饱和状态,从而使胆固醇在胆囊中沉积,形成结晶,诱发胆囊炎、胆结石。如果坚持吃早餐,可促进胆汁流出,降低夜间所储存胆汁的黏滞度,降低患胆囊炎、胆石症的危险性。

另外,一些人晚餐后都习惯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吃零食,以消除一天工作的疲劳,殊不知,这是一种不利于健康的坏习惯,也是引起胆结石发病率升高的原因之一。据医务工作者抽样调查:90%以上胆结石患者有吃甜食的嗜好,80%的人看电视时有吃各类零食的习惯。因为坐在沙发上,身体呈一种蜷曲体位,腹腔内压增高,胃肠道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且饭后久坐妨碍了胆汁酸的重吸收,致使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调,导致胆固醇易于沉淀而形成胆结石。加上坐在沙发上吃甜食或瓜子糕点,过多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了肝内胆固醇的合成与胆汁中胆固醇含量。瓜子含有大量粗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会结合胆汁酸,减少其“肝肠循环”;不饱和脂肪酸又可使胆囊合成的前列腺素增加,使胆汁变得更黏稠,因而易于形成胆结石。因此,晚餐后适当地散散步,活动后再坐下看电视,同时尽量在看电视时少吃零食,对预防胆结石是非常必要的。

温馨提示:慢性胆囊炎里所谓的4F

4F 即指Fat(肥胖)、Female(女性)、Forty(40岁)、Fertile(多产妇),形象地描绘出了慢性胆囊炎的“主角”——40岁左右、妊娠次数多的肥胖妇女。

小知识

中国人所患胆石症的特点

◎ 胆结石类型:混合性色素泥沙样结石远多于胆固醇性结石。

◎ 发病部位:胆管多于胆囊,肝内胆管结石发生率也较高。

◎ 病因:既往统计,胆道蛔虫症在胆石形成上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饮食卫生及营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有所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