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癌治疗的第三领域

抗癌治疗的第三领域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癌症在人体存在的第一种表现形式为原发癌灶,一切针对原发性癌症的治疗,称为抗癌治疗的第一领域;癌症在人体存在的第二种表现形式为转移癌灶,一切针对转移癌的治疗,称为抗癌治疗的第二领域。如何有效调节宿主免疫功能,改善局部免疫微环境,以利于宿主抗癌效应的发挥,是防治癌术后转移、复发,消灭残余癌细胞的重要有效措施,是癌症综合治疗的重要内容。

癌症在人体存在的第一种表现形式为原发癌灶,一切针对原发性癌症的治疗(外科手术切除或放疗),称为抗癌治疗的第一领域;癌症在人体存在的第二种表现形式为转移癌灶,一切针对转移癌的治疗(放疗、化疗、介入及一些局部处理措施),称为抗癌治疗的第二领域。现在提出的癌症在人体内存在的第三种表现形式为正在转移过程中的癌细胞,那么,针对正在转移途中的癌细胞的一切治疗和处理方法,则称为抗癌治疗的第三领域(或第三战线)。

(一)提出抗癌治疗第三领域的必要性

前面曾经提到,笔者在对自己所做的3 000多例胸腹部癌症术后患者进行随访统计后,发现术后2~3年大部分患者发生复发或转移,通过对复发或转移的部分患者进行了详细剖析、评价和反思,不禁思考:为什么做了规范化的癌根治术,术后仍有复发、转移?既然做了根治性的原发癌切除及根治性区域淋巴结清扫,为什么术后一段时间仍有复发、转移?术后残余的癌细胞潜伏在哪里,有多少?其活动有何规律?经过反复深思,省悟到这些癌细胞可能在术前就已超越了区域淋巴结;或有些癌细胞已通过淋巴道进入了血行道;或有些癌细胞在术中被挤压进入了血液循环,这些癌细胞正在转移过程中,它们潜在地、缓慢地进行转移,有的被血液循环中的免疫细胞监视、吞噬、捕获,有的处于休眠状态,有的很快就形成了转移灶。记得1957年春,门诊一个年轻女患者左乳外上象限扪及一绿豆大结节,无任何不适,在门诊手术予以切除,7d后病理报告为乳腺癌,乃即行左乳癌根治术,术中见左第5肋有转移,切除第5肋,病理报告转移癌。此患者转移灶形成速度之快,只有1周,值得我们警惕。但是也有的患者转移灶形成很慢,可以数月,甚至1~2年,其间转移过程中的癌细胞可处于静止、休眠状态。又如,患者李某,男性,50岁,因肝破裂急诊手术探查发现为左叶肝癌破裂,予以切除。术后来肿瘤专科门诊部服用XZ-C免疫调控抗癌中药治疗,术后1.5年,发现腹壁切口突出一蚕豆大结节,乃予以切除并探查腹腔,腹腔肝、肠、网膜均未见异常,结节仅局限于腹壁切口,病理切片为肝细胞癌。继续服XZ-C免疫调控抗癌中药,迄今已3年,效果良好。此例切口癌结节明显为第一次手术时切口种植所致,手术种植转移的癌细胞,在切口部静止休眠长达1.5年之久。

上述这些转移过程中的癌细胞,实为人体内存在的第三种表现形式,必须设法予以处理,所以开展抗癌治疗的第三领域十分必要。

(二)阻截转移过程中癌细胞的可能性

癌转移在第一个步骤中,癌细胞与癌细胞之间、癌细胞与宿主正常细胞之间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分子生物学事件,使得整个转移过程得以完成并最终形成转移瘤。转移灶形成是癌症发展最重要的转折点。在没有转移以前,癌症只是个局部问题,可通过局部疗法取得良好效果。但到了这一阶段,则局部疗法已不再能够治愈患者了,所以,我们把抗转移的治疗定为重中之重。到了这一阶段,每天会有数百万个癌细胞进入血液循环,但其中仅有不到0.01%的癌细胞最终成为转移灶。因此,阻止或杀灭这些转移过程中的癌细胞,进行抗癌转移的治疗,不仅必需而且可能,若采用适当的措施激活血液中的免疫细胞,提高免疫细胞的免疫监视,激活免疫细胞因子,就很有阻截转移过程中癌细胞的可能。

如何将转移过程中的癌细胞截杀于转移途中?

癌症患者通常存在着免疫功能低下,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随着肿瘤的发展而日趋减弱。关键是如何打破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激发有效的尤其是以T细胞为基础的免疫反应。

局部免疫微环境异常,导致机体免疫防御反应不能有效进行,是癌产生免疫逃逸、容易转移、复发的重要原因。如何有效调节宿主免疫功能,改善局部免疫微环境,以利于宿主抗癌效应的发挥,是防治癌术后转移、复发,消灭残余癌细胞的重要有效措施,是癌症综合治疗的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