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影响的教育

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影响的教育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因心理社会因素患病或加重病情的病人,应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和社会支持系统,努力消除心理社会因素对病人健康的消极影响。当在心理社会评估中发现病人有近期生活事件和慢性应激刺激时,应进一步评价这些刺激因素对病人健康的影响程度。

自1948年WHO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的“三维健康观”后,人们对疾病的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沿袭多年的生物因素致病的单一疾病观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致病的“三维疾病观”,即疾病不仅指躯体疾病,还包括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因此,帮助病人建立“三维健康观”、“三维疾病观”,认识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康复的影响,是病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1.帮助病人认识影响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 影响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慢性应激刺激;内部因素包括个体易感性和应对方式。教育的目的是帮助病人认清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具有双向性特征,它既是影响健康的致病因素,又是促进健康的治疗因素。对因心理社会因素患病或加重病情的病人,应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和社会支持系统,努力消除心理社会因素对病人健康的消极影响。

2.帮助有生活事件的病人减少负面影响 生活事件对人体的影响依事件的性质不同,反应程度各不相同。当在心理社会评估中发现病人有近期生活事件和慢性应激刺激时,应进一步评价这些刺激因素对病人健康的影响程度。可利用“生活再适应量表”,让病人将近一年中生活发生转变的事件列出,再根据生活改变的积分预测个体出现健康问题的可能性。积分超过300分者,80%会出现明显的健康问题;积分在150~299分者,50%出现类似的健康问题;积分在150分之下者,30%出现健康问题。依据评估结果指导病人理解生活事件改变的积分越高,患病机会越大,加深对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因素的认识,减少个体易感性,减轻心理反应程度,主动消除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身健康的负面影响。

3.帮助有不良应对方式的病人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由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疾病有两种应对方式,即积极的应对方式和消极的应对方式,采用何种应对方式与压力的性质、对压力的感知程度、以往应对压力的能力或经验、个体的人格特征及个体的支持系统有关,实施教育时应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对有严重生活事件(丧偶、离婚、亲人死亡、遭受暴力袭击等)、个体反应敏感、对压力感知程度高、缺乏压力处理经验和个体支持系统的病人应作为重点教育对象,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4.帮助无助的病人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社会支持是病人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其功能是帮助病人调动内在的心理资源以处理情绪的问题,承担病人的各种任务或分担他们的艰辛与痛苦,为病人提供金钱、物质、技能、信息及劝告等,以帮助病人处理所面临的应激情景。心理社会支持系统是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工会等个人或组织所给予病人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与支持的系统。心理社会支持系统的好坏对增加或减少疾病的危险性有重要意义,但心理社会支持对病人处理应激事件的作用也并非都是积极的,如果支持不当或支持过度,也可能起到消极作用。近年来,因“豆奶”、“疫苗”等引起的小学生流行癔症研究表明,获得较多心理社会支持的儿童(父母宠爱、老师关爱)流行性癔症的抵抗力较低。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对病人心理社会支持的程度和病人利用心理社会资源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判断病人有无心理社会支持系统、提供支持的类型、支持的来源、支持的数量和利用度、支持的质量和类型、对支持的需求和反应等。心理社会支持的类型包括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实体支持和归属支持,在分析病人心理社会支持的类型时要判断病人缺乏的是来自哪方面的社会支持,以便在教育中有目的的调动和利用有效的、病人需要得到的外部资源,同时还要注意病人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