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肠炎

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肠炎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肠炎是由ET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不同菌种产生的肠毒素不同,有不耐热肠毒素和耐热肠毒素两类。LT加热65℃30min即被破坏,该毒素的作用与霍乱弧菌肠毒素相似,可引起水样腹泻。ST能耐受100℃10~20min不被破坏,ST可能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而促进小肠黏膜的分泌。 根据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征可做出临床诊断,确诊必须依据大便培养出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并做血清分型,检测LT、ST阳性。

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肠炎是由ET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TEC是发达国家“旅游者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是“成年人的霍乱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是小儿腹泻的重要病原(发病率仅次于轮状病毒)。

【病原学】 ETEC对酸敏感,进入胃内易被胃酸杀灭。常见的血清型有20余种。

【发病机制】 ETEC定居于小肠表面,不损坏也不侵入肠黏膜上皮胞,通过产生肠毒素引起分泌性腹泻。不同菌种产生的肠毒素不同,有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两类。LT加热65℃30min即被破坏,该毒素的作用与霍乱弧菌肠毒素相似,可引起水样腹泻。ST能耐受100℃10~20min不被破坏,ST可能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而促进小肠黏膜的分泌。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 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品、牛奶、饮料等传播。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 多见于7~10月份。散发或暴发流行,表现为“旅游者腹泻”或食物中毒

【临床表现】 潜伏期0.5~7d,一般为1~2d。

起病急,解水样便,每日10余次,可伴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甚至休克。病程约持续数日,有自限性。可有小肠吸收障碍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征可做出临床诊断,确诊必须依据大便培养出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并做血清分型,检测LT、ST阳性。

【治疗】

1.抗菌治疗 本病有自限性,轻者可不用抗生素。重者可选用氟喹酮类药物合用蒙脱石制剂或黄连素治疗。

2.对症治疗 口服或静脉补液,及时纠正脱水、酸中毒和低钾。休克时,应尽快补充血容量,不宜使用血管收缩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