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脊髓损伤后味觉消失的健脾利湿法治疗

脊髓损伤后味觉消失的健脾利湿法治疗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病史 患者半年前因交通事故造成枕部外伤、脊髓损伤,经西医对症治疗后残留味觉消失、颈枕部疼痛,经针灸、理疗、营养神经等治疗,效果不明显。否认其他内科病史。后期考虑患者为湿浊困脾,脾失健运,络道受阻。复诊瘀血已消,患者湿邪困脾,应健脾利湿恢复气机升降。

【病历摘要】 患者,女,55岁。

1.主诉 颈枕部疼痛不适伴味觉丧失半年余。

2.病史 患者半年前因交通事故造成枕部外伤、脊髓损伤,经西医对症治疗后残留味觉消失、颈枕部疼痛,经针灸、理疗、营养神经等治疗,效果不明显。就诊时自觉颈部僵硬疼痛,枕部刺痛,味觉丧失,四肢乏力,头目眩晕,时作昏沉。否认踩棉絮感。颈枕部VAS评分:8分。患者形体微胖,面色白,精神疲惫。否认其他内科病史。

3.门诊查体 双侧霍夫曼征(-),双侧肱二头肌腱反射、肱三头肌腱反射、桡骨膜反射均正常引出,屈颈旋转试验(-),臂丛牵拉试验(-),枕部风池穴处压痛,双斜方肌中点压痛,双冈上肌、菱形肌压痛,双手握力Ⅴ级,双上肢皮肤感觉无明显异常,双巴宾斯基征(-),踝阵挛未引出。舌淡,苔薄白滑,脉沉细,纳差,大便溏,小便清长,寐差。血压:120/85mmHg。

4.辅助检查 颈椎MRI(本院)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34至C67椎间盘突出,继发椎管狭窄(图24-1)。

图24-1 颈椎MRI片

5.诊断 颈髓损伤后味觉消失。

6.治疗方案

(1)针刺,治则:醒脑开窍,清利头目;穴位:百会、四神聪、头维、上星、双风池、双内关、水沟;穴强刺激,以患者眼睛湿润为佳,内关、风池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1/d,留针15min;3次。

(2)中药汤剂:前期以养血活血、清利头目为治则。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0g,红花10g,当归20g,川芎10g,赤芍10g,生地黄12g,枸杞子15g,菊花10g,羌活12g,独活6g,白芷10g,蔓荆子10g,焦三仙25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后期考虑患者为湿浊困脾,脾失健运,络道受阻。治则:燥湿醒脾,畅通脉络;方药:白芷12g,苍术12g,丁香15g,砂仁10g,薏苡仁30g,白豆蔻15g,山药12g,制半夏12g,川芎12g,细辛3g,肉桂10g,木香10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7.复诊及随访

(续 表)

半年后随访,患者颈枕部不适感劳累后偶有复发,休息后症状消失。味觉一直保持正常。

【病例分析】

1.诊断思路

(1)本案患者有明确外伤史,以味觉消失为主要临床表现,典型的因外伤造成的神经系统症状。

(2)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出血史,枕部瘀血则出现枕部刺痛,气随血脱,从而气血亏虚,气血亏虚日久则脾胃运化失常,脾失运化则无力散布津液于头面四肢,则面色白,四肢乏力,头目眩晕,脾运化水液失常,则脘腹胀满,便溏,苔白腻,脉滑。此为本虚标实之证。

2.治疗要点

(1)本案患者经西医系统治疗效果不明显,且西医对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缺乏有效治疗。结合其全身症状、体征,宜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要治疗方法。

(2)本案患者脾虚湿阻为本,瘀血阻络为标,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在初诊时据患者枕颈部疼痛为主的表现,宜养血活血,通络止痛;瘀血去除后宜健脾祛湿治其本。

3.预后转归 半年后随访,临床痊愈。9个月远期随访,患者劳累后颈枕部有酸胀不适感,经休息后自行缓解,味觉现仍保持预后水平。

【专家点评】 患者头部损伤很久被认为是味觉丧失的一个原因,但头部损伤损害味觉的机制尚不清楚。Costanzo认为头部损伤引起鼓索神经的病灶比舌咽神经引起的病灶更常见。舌前部的味觉减退与鼓索神经的损伤是一致的。在舌前部,有重度头部损伤史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味觉减退反应。日本学者曾有应用唾液腺素肌内注射及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加用饭后以软毛牙刷擦拭以舌为主的口腔黏膜的个案报道,但目前现代医学尚缺乏对味觉丧失的特异性治疗。

中医学多将味觉的改变责之于脾,如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中指出“脾热则口甘”;唐荣川《血证论·口舌》也有“口咸是脾湿,润下作咸,脾不化水,故咸也”的记载等。古代医家多将味觉的减退称为口淡无味,其病机为脾胃气虚或脾胃湿阻,多因饮食失节,大吐大泻,久病失养,脾胃之气虚惫,运化失职所致。《景岳全书·卷二十六》便指出:“即如口淡一证,凡大劳大泻大汗大病之后,皆能令人口淡无味”。本案患者外伤之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湿浊内生,中焦被阻,则发为口淡,纳谷不知滋味,因此应健脾胃,化湿浊,以健脾平胃,恢复气机。

中医学认为,头为神明之府,诸阳之会,突受震荡,神明受扰,心气耗损。病程日久,母病及子,脾气受累,脾阳不振,脾失健运,内湿痰阻。舌为心苗,脾气通于口,湿浊阻道而味觉难复。本例以燥湿醒脾之法,应用白芷、苍术、丁香、木香、砂仁、白豆蔻、半夏香燥醒脾化湿之品,其中白术健脾利湿;细辛辛窜行十二经,引药入络;肉桂温脾肾之阳,以振元阳。酒川芎行气活血,疏通络道,畅舒脾肾之阳气。湿邪无留,脾气伸举,络道通畅而味觉恢复。

《灵枢·脉度篇》云“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是也。外伤造成味觉丧失,古今医案均鲜见,本案医者亦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罕见病例。患者初诊以枕颈部刺痛为主要表现,患者有枕颈部外伤史,四诊合参,患者瘀血阻络为标,脾虚湿困为本,急则治其标,初诊以养血活血、清利头目为主,佐以健脾利湿。复诊瘀血已消,患者湿邪困脾,应健脾利湿恢复气机升降。本案充分发挥了叶氏以“整体观念”为核心的治疗思想,以病人全身症状、体征为核心,而不单纯以味觉消失的表现为核心,运用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当然,其发病的机制及具体治疗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严可斌.燥湿醒脾治疗脑外伤致味觉消失1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2):5-6.

[2] Costanzo RM,Zasler ND.Head trauma.In:Getchell T,eds.Smell and taste in health and disease[M].New York:Raven Press,1991:11-730.

[3] Bartoshuk LM,Duffy VB,Reed D,et al.Super2tasting,earaches and head injury:genetics andpathology alter our taste worlds[J].Neuroscience Biobehav Rev,1996,20:79-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