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原的制备
1.颗粒性抗原 各种细胞、细菌、寄生虫等皆为颗粒性抗原。
一般情况下细胞抗原(如绵羊红细胞)经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洗净,配制一定浓度即可;细菌细胞多用固体培养基培养,经生理盐水集菌后处理,如菌体抗原加温100℃,2~2.5h去除鞭毛抗原,而鞭毛抗原需用0.3%~0.5%甲醛处理。
2.可溶性抗原 蛋白质如细菌毒素等皆为良好的可溶性抗原,免疫前常需纯化。
(1)组织和细胞粗抗原的制备:一般将人或动物的组织和细胞破碎,再经一定的方法纯化获得所需的粗抗原。破碎方法有物理性的机械破碎法、超声破碎法和-20℃反复冻融法等,也有生物化学类的酶处理法、自溶法和表面活性剂处理法等。
(2)Ig片段的制备:Ig的片段(如Fab片段、Fc片段、轻链片段等)的制备方法有酶裂解法、氧化还原法、离析Ig亚单位和溴化氰裂解法。
(3)可溶性抗原的纯化:方法有超速离心分离法、选择沉淀法、凝胶过滤法、离子交换层析法、亲和层析法等。
(4)纯化抗原的鉴定:①化学分析法,如可用酚试剂法测定抗原蛋白质含量;②物理分析法:如鉴定抗原分子量和纯度可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等;③免疫学方法:如可用琼脂扩散法、免疫电泳法等鉴定抗原的免疫学性质、含量等。
3.半抗原 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一般是分子量小于4 000的有机物质,如寡肽、寡糖和多糖、类脂质、核苷、甾族激素、某些小分子量的药物等。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或高分子聚合物等结合后才有免疫原性。一般认为载体应连接超过20个半抗原分子才能使动物有效产生抗体,常用联接方法有碳二亚胺法、戊二醛法、氯甲酸异丁酯法等。
(二)佐剂种类和作用
免疫佐剂: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射于机体,起增强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辅助物质。
1.佐剂种类 ①免疫原性佐剂:本身也具备免疫原性,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百日咳杆菌、脂多糖、细胞因子等。②非免疫原性佐剂:如氢氧化铝、磷酸铝、磷酸钙、液状石蜡、羊毛脂、胞壁肽、多聚核苷酸等。
应用最多的是福氏佐剂与细胞因子佐剂。福氏佐剂有:完全福氏佐剂由液状石蜡、羊毛脂和卡介苗混合而成,不完全福氏佐剂只由液状石蜡和羊毛脂混合,不含免疫原性佐剂。福氏完全佐剂可提高佐剂效能,但注射后易产生局部持久性溃疡和肉芽肿。
2.佐剂作用 应用佐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抗原对机体的免疫原性,提高体液免疫应答(增加抗体的滴度)和细胞免疫应答(引起并增强迟发型超敏反应)水平。
(三)免疫动物的选择
免疫动物必须适龄、健壮、体重达标、无病原微生物感染。同时根据以下基本原则选择免疫动物的种类:①根据抗原的种属性选择,免疫动物与所接种抗原种属差异越远越好。②根据抗原的免疫原性选择:针对不同性质的免疫原,选用相应的动物。如蛋白质抗原大部分动物皆适合,甾类激素多用家兔,酶类多用豚鼠。③根据抗血清要求:实验室研究,若抗血清需要量不多,一般选用家兔、豚鼠和鸡等小动物,R(rabbit)型血清是以家兔为代表的小型动物抗血清;若需要制备大量免疫血清,应选用马、绵羊等大动物,H(horse)型血清是以马为代表的大型动物抗血清。
(四)免疫方法与途径
1.免疫方案 根据免疫目的要求、抗原性质、佐剂种类来制定免疫方案。可采用全量免疫法、微量免疫法或混合免疫法。
2.免疫接种途径 有皮内、皮下、静脉、腹腔、肌内及足掌等常规接种途径。但若抗原量少且宝贵,可采用淋巴结内微量注射法接种;而半抗原宜采用皮内多点注射接种。
3.免疫接种剂量 应根据抗原分子量大小、免疫原性强弱、动物个体状态和免疫时间决定接种剂量。
(五)免疫血清的分离、鉴定和保存
1.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家兔可通过耳缘静脉采血法、小鼠可通过剪尾法采取少量血,用凝集试验或沉淀试验测定抗体效价。
2.动物采血 有心脏采血法、静脉多次采血法、颈动脉放血法等。
3.分离血清 采用室温自然凝固、静置4℃冰箱待血清析出后收取。
4.纯化IgG 先用硫酸铵盐析法粗提丙种球蛋白,再用离子交换层析法、亲和层析法、凝胶层析法、酶解法、非特异性抗原吸附法等进一步纯化。
5.抗体特异性与效价鉴定 常采用双向琼脂扩散法。
6.抗血清保存 通常用4℃保存(保存时间不超过1年);也可-20~-40℃低温保存(保存时间约5年),或真空冰冻干燥保存(可保存5~1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