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尿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尿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尿液分析仪的原理 尿液分析仪由机械系统、光学系统、电路系统三部分组成。主要用于了解体内酸碱平衡情况,监测泌尿系统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③新生儿尿液不宜使用此法。尿蛋白检测主要用于肾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②多种药物可使尿蛋白干化学法检查结果呈假阳性或假阴性,如青霉素族药物。泌尿系感染时,患者尿液中白细胞数量增高,常同时存在细菌。

1.尿液分析仪的原理 尿液分析仪(又称尿干化学分析仪)由机械系统、光学系统、电路系统三部分组成。将多联试带置于尿液分析仪比色进样槽,仪器接收不同强度的反射光信号后将其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再经微处理器计算后自动打印出结果。试剂带上各检测试剂块与尿液中相应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颜色,特定试剂块颜色的深浅与尿样中特定化学成分浓度成正比。

试剂带以滤纸为载体,将各种试剂成分浸渍后干燥作为试剂层。目前国内较常用的多联试剂带采用多层膜结构:第一层为尼龙膜,起保护作用,防止大分子物质对反应的污染;第二层为试剂层和碘酸盐层,试剂层与尿液所测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碘酸盐层可破坏维生素C等干扰物质;第三层为吸水层,可使尿液均匀、快速地浸入,并能抑制尿液流到相邻反应区;最后一层选取尿液不浸润的塑料片作为支持体。

2.尿液分析仪的检测参数、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1)检测项目:用于初诊患者及健康体检使用的8~11项筛检组合试带。8项检测项目包括酸碱度、葡萄糖、蛋白、酮体、尿胆原、胆红素、隐血(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和亚硝酸盐;9项检测项目在8项基础上增加了尿白细胞;10项检测项目又在9项的基础上增加了尿比密;11项则又增加了维生素C。

(2)酸碱度:采用酸碱指示剂法,pH试剂块含有溴麝香草酚蓝(pH 6.0~7.6)和甲基红(pH 4.6~6.2)两种酸碱指示剂。主要用于了解体内酸碱平衡情况,监测泌尿系统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须注意:①试带在尿液中浸渍时间过长,可使尿pH减低,出现假阴性结果;②应使用新鲜尿液标本检测,标本放置过久,可出现假阳性结果。

(3)相对密度:采用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尿相对密度偏低时,所含盐类成分较少,试带中电解质多聚体释放出的H减低,溴麝香草酚蓝多为离子型,呈现蓝色;尿相对密度偏高时,溴麝香草酚蓝为分子型,呈现黄色。主要用于了解尿液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估计肾的浓缩功能,相对密度增高表示尿液浓缩,相对密度减低则反映肾浓缩功能减退。须注意:①尿液标本必须新鲜,不能含有强酸、强碱等物质。②尿液中蛋白或糖浓度增加将使相对密度结果增加;尿素>10g/L或pH<6.5时,致相对密度结果减低。③新生儿尿液不宜使用此法。

(4)尿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尿葡萄糖测定适用于不愿或不适合做血糖检查的病人。主要用于内分泌性疾病如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监测。须注意:①干化学尿糖检测只与葡萄糖反应,且较之于班氏法有更高的灵敏度;②低葡萄糖浓度时,维生素C使干化学法产生假阴性反应,而使班氏法产生假阳性。

(5)蛋白质:采用pH指示剂蛋白质误差法。尿蛋白检测主要用于肾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须注意:①尿液的pH会影响测试结果,最适宜的pH是5.0~7.0。②多种药物可使尿蛋白干化学法检查结果呈假阳性或假阴性,如青霉素族药物。③尿蛋白检测主要对清蛋白敏感(70~100mg/L),而对球蛋白、黏蛋白不敏感。

(6)酮体:采用亚硝基铁氰化钠法。主要用于糖代谢障碍和脂肪不完全氧化及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须注意:①丙酮和乙酰乙酸都具有挥发性,因此应使用新鲜尿液标本测定。②本法对酮体各组成成分的灵敏度不一:对乙酰乙酸敏感,对丙酮敏感度较差,与β-羟丁酸不起化学反应。

(7)胆红素与尿胆原:胆红素采用偶氮反应法,尿胆原采用醛反应法或重氮反应法。主要用于消化系统肝、胆道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尤其对黄疸的鉴别有特殊意义。须注意:①应使用新鲜尿液标本。②为提高阳性检出率,可预先给患者服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

(8)红细胞:采用血红蛋白类过氧化物酶法,颜色的深浅与血红蛋白的含量成正比。主要用于肾、泌尿道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尿液中大量维生素C的存在,可产生假阴性结果;尿液中含有肌红蛋白氧化剂、易热酶或菌尿,可产生假阳性结果。

(9)亚硝酸盐:采用硝酸盐还原法,当尿液中感染的具有硝酸盐还原酶的细菌增加时,可使膜块呈现由黄至红色的变化,颜色的深浅与亚硝酸盐含量成正比,但不一定与细菌的含量成比例。用于尿路细菌感染的快速筛检,但检测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菌尿的可能。

(10)白细胞:采用白细胞酯酶法。尿白细胞检测主要用于肾、泌尿道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干化学法白细胞检测采用中性粒细胞酯酶法。须注意:①干化学白细胞检测方法只对中性粒细胞敏感;②尿液标本污染甲醛或高浓度胆红素时,呈现假阳性结果,而尿液中含维生素C或大剂量头孢氨苄、庆大霉素等药物,呈现假阴性结果。

(11)维生素C:采用还原法,维生素C检测的作用在于提示其他项目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防止假阴性的出现。

3.尿液分析仪检测的质量控制

(1)检测前:正确的尿液标本收集方法、适宜的防腐剂或冷藏装置、有效的标本标记与识别、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检测等,同时应了解患者可能影响尿化学检测的进食及用药情况等。

(2)检测中:规范的实验操作和合理的应用尿液质控物来监控、判断尿分析仪是否处于最佳或正常的工作状态。

(3)检测后:主要体现在对检验报告的审核、签发。除了检验报告的文字书写或计算机录入有无错误外,更应分析尿化学分析结果与显微镜镜检结果的相互关系。

4.尿有形成分分析仪的原理 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电阻抗分析的原理。尿液中有形成分经荧光色素(如菲啶与羧花氰)染色后,在鞘流液的作用下形成单列、快速通过氩激光检测区,仪器检测散射光、荧光和电阻抗的变化。仪器捕获荧光强度(Fl)、前向荧光脉冲宽度(Flw)、前向散射光强度(Fsc)、前向散射光脉冲宽度(Fscw)、电阻抗信号后,综合识别、计算得到细胞的大小、长度、体积和染色质长度等资料,并做出定量报告。荧光强度和前向荧光脉冲宽度主要反映细胞染色质的强度;前向散射光脉冲宽度主要反映细胞的长度;前向散射光强度成比例反映细胞大小;电阻抗信号的大小主要与细胞的体积成正比。

5.尿有形成分分析仪的检测参数与临床应用

(1)红细胞:帮助血尿有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有助于确定患者的治疗效果,对鉴别血尿来源具有过筛作用。

(2)白细胞与细菌:尿沉渣白细胞数量可鉴别诊断泌尿系统的感染、膀胱炎、结核、肿瘤等疾病。泌尿系感染时,患者尿液中白细胞数量增高,常同时存在细菌。尿液白细胞存活时,呈现出前向散射光强和前向荧光弱;而当其受损或死亡时,呈现前向散射光弱和前向荧光强。因此,若WBC>10/μl,低Fsc和高Fl,则提示慢性泌尿系感染;若WBC>10/μl,且Fsc强而Fl弱,多为急性泌尿系感染。

(3)上皮细胞:尿沉渣分析仪能给出上皮细胞的定量结果,并标记出是否含有小圆上皮细胞,但并不能准确区分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层或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因此,当上皮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时,须用显微镜检查尿沉渣进行准确分类。

(4)管型:对诊断肾脏实质性病变有重要价值。正常尿液中,可见极少量的透明管型。仪器只能区分出透明管型和病理管型,若仪器标明出现病理管型,须进一步用显微镜检查尿沉渣进行分类。

6.方法学评价

(1)尿液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尿液分析仪标本用量少,检测速度快、检测项目多,检测准确性、重复性好,适用于大批量普查。但是多联试带成本较昂贵、保存和使用要求高;尿蛋白试带以检测清蛋白为主,对球蛋白不敏感,故不适用于肾病患者;易受各因素的干扰而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不能替代显微镜对病理性尿标本的检查,特别是管型、结晶、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其他有形物质。中华医学会制定了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筛检标准:当干化学尿试带质量合格、尿液分析仪运转正常情况下,试验结果中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及亚硝酸盐全部为阴性时,可免去显微镜检查,但如果其中有一项阳性结果,必须同时进行显微镜检查。

(2)尿有形成分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流式细胞术尿沉渣分析仪分析,尿液不需离心,标本用量少,检测细胞多,检测速度快,易于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检测精确度较高。但是,尿沉渣自动分析仪目前尚不能检出滴虫、脂肪滴或结晶等,也不能鉴别异常细胞,尤其不能明确病理性管型的分类。因此,目前的流式细胞术尿沉渣分析仪还不能完全取代显微镜镜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