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烧伤肢体合并血管损伤的治疗

电烧伤肢体合并血管损伤的治疗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肢电烧伤最多见,上肢又多于下肢。常见的是入口为上肢,出口为下肢,上肢损伤较下肢重,多有血管损伤,常出现大出血,严重者需要截肢。因此,处理好血管损伤可减少截肢率,恢复一定的功能。血管壁一般损伤为节段性。其中11例保留了肢体,并获得一定的功能。以腕为损伤中心伴有动脉损伤、血供障碍的上肢电烧伤保守治疗,最终截肢手术治疗挽救伤肢。

四肢电烧伤最多见,上肢又多于下肢。常见的是入口为上肢,出口为下肢,上肢损伤较下肢重,多有血管损伤,常出现大出血,严重者需要截肢。因此,处理好血管损伤可减少截肢率,恢复一定的功能。

一、高压电致动脉损伤的特点

人体是一个由具有不同电阻的组织组成的串联和并联的复合导体。电压越高,局部损伤越重。在一定的电压条件下,电流的强度是由组织的电阻和电流强度所决定的。Jellenek测定了人体不同组织的电阻,发现神经、血液、肌肉、皮肤、肌腱、脂肪、软骨和骨骼等组织的电阻依次增大。因此,在肢体被电损伤时,通过血管的电流较其他组织为多,易导致血管壁损伤、血管栓塞、肢体坏死。

血管壁一般损伤为节段性。例如在上肢、手部入口处最重,其次为腕部,其后逐渐减轻或正常,至肘、腋部又出现不同程度损伤。血管损伤程度有5种表现:①内皮细胞轻度损伤,下层水肿,外观颜色正常,搏动较好。②内皮细胞有剥离、水肿、内弹力层部分失去弹性,管腔轻度扩张,有时可见小血栓。外观管径粗细不均,色紫,搏动弱。③内膜被破坏,中层平滑肌变性,管径变粗,外观色紫,血管扩张,收缩功能弱,血栓形成,无搏动。④动脉壁全层坏死,有穿通口,血供中断。⑤动脉变细、变硬,如条索状,无收缩功能,切开见管腔细。

二、上肢血管损伤

手部接触电源的机会最多,故手部常成为电击伤的入口。前臂及腕部损伤严重者,如桡动脉、尺动脉损伤,可直接影响手部血供,重者往往导致血供中断,肢体远端坏死,截肢(指)率高。1973年积水潭医院曾报道226例上肢电烧伤者,截肢(指)率为36.2%。美国布洛克陆军外科研究所1950-1974年治疗8例上肢电烧伤者,截肢率为43%。Butler报道上肢电烧伤182例,65%需要截肢。

积水潭医院在1972年前收治的上肢电烧伤226例中,以腕部为损伤中心伴有主要动脉损伤而手部损伤轻微的35例、40个肢体,虽早期行焦痂、深筋膜切开减压术或坏死组织切除术同时行皮瓣覆盖修复术(包括早期应用右旋糖酐、罂粟碱等药物治疗),但仅1例保留伤肢,且无功能,最终截肢。通过实践发现,伴有动脉损伤的患者,根据损伤程度,除立即中断血供者外,血栓系逐渐形成,导致血管栓塞,手部血供障碍可在伤后数小时、数日至数周后才表现出来。对于这类患者,如果尽早治疗,尚有挽救机会,否则由于坏死组织溶解、感染加重,虽行血管移植重建血供,但成功率低,功能恢复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我院自1993年开始设计早期重建血供手术,使以腕部为损伤中心伴有主要动脉严重损伤的肢体免于坏死。至2009年,共有23例这类患者在1周内行扩创、自体大隐静脉游离移植,与桡动脉、尺动脉分别吻合,重建血供,并用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移植术覆盖创面。其中11例保留了肢体,并获得一定的功能。

单纯手指和(或)手掌烧伤。早期扩创植皮,皮瓣移植;晚期扩创植皮或中药脱痂植皮,部分病例截指早期不伴有血供障碍的上肢电烧伤多数早期扩创植皮,皮瓣移植;少数晚期扩创植皮。

以腕为损伤中心伴有动脉损伤、血供障碍的上肢电烧伤保守治疗(早期深筋膜切开减压,用右旋糖酐、罂粟碱等药),最终截肢手术治疗(早期扩创,重建腕部血循环,腹部皮瓣游离皮瓣)挽救伤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