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特异性免疫缺陷

非特异性免疫缺陷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发性的吞噬细胞缺陷病主要指吞噬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其相对发病率为1%~2%。大多数补体缺陷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及自身免疫病。C3缺陷可导致严重的甚至是致死性的化脓性细菌感染;C4和C2缺陷使经典途径激活受阻,导致免疫复合物的发生。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下组织、肠道水肿,咽喉水肿可导致窒息死亡。

(一)吞噬细胞缺陷

吞噬细胞包括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原发性的吞噬细胞缺陷病主要指吞噬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其相对发病率为1%~2%。

1.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按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临床上可分为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前者外周血粒细胞数低于1.5×109/L,后者几乎无此类细胞。遗传因素导致的髓样干细胞分化发育障碍是引起此病的病因。

2.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包括白细胞黏附缺陷和慢性肉芽肿病等。

(1)白细胞黏附缺陷:主要由于CD18基因突变,使整合素β2亚单位(CD18)表达障碍,使中性粒细胞不能与内皮细胞黏附,移行并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部位。患者表现为反复的化脓性细菌感染。

(2)慢性肉芽肿病:该病的2/3属X性连锁隐性遗传,其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发生机制是由于编码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酶系统的基因缺陷,细胞呼吸暴发受阻,不能产生足量超氧离子、过氧化氢及单态氧离子,致使细胞内杀菌功能减弱,非但不能杀死摄入胞内的细菌和真菌,反而使细菌在胞内得以存活、繁殖,并随吞噬细胞游走播散至其他组织器官。持续的慢性感染可引起吞噬细胞在局部聚集,并持续刺激CD4T细胞形成肉芽肿。患者表现为反复化脓性感染,在淋巴结、肺、脾、肝、骨髓等多个器官中形成化脓性肉芽肿。

3.其他的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病 如表16-2所示。

表16-2 其他原发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病

(二)补体系统缺陷

补体系统中几乎所有的成分都可以发生缺陷。大多数补体缺陷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及自身免疫病。

1.补体固有成分缺陷 补体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包括C1q、C1r、C1s、C4、C2、C3、P因子、D因子等均可能出现遗传性缺陷。C3缺陷可导致严重的甚至是致死性的化脓性细菌感染;C4和C2缺陷使经典途径激活受阻,导致免疫复合物的发生。旁路途径的D因子、P因子缺陷使补体旁路途径激活受阻,患者易感染化脓性细菌和奈瑟菌属。C5~C9缺陷可引起奈瑟菌属感染。

2.补体调节成分缺陷

(1)C1INH缺陷:补体调节分子中以C1INH的缺陷最常见,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1INH与活化的C1r、C1s结合,从而使C1酯酶失活。遗传性C1INH缺陷者不能控制C2的裂解,产生过多的C2b,使血管通透性增高,此症称为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下组织、肠道水肿,咽喉水肿可导致窒息死亡

(2)衰变加速因子(DAF)和CD59缺陷:DAF和CD59借助糖基化的磷脂酰肌醇(GPI)锚定在细胞膜上。CD59通过与C8结合,干扰C5678与C9结合而抑制MAC形成,阻止细胞溶解。DAF加速补体经典途径C3转化酶解离为C4b和C2a或旁路途径C3转化酶的Bb与C3b分离,从而抑制MAC形成,使宿主细胞免受补体的损伤。当GPI合成障碍时,患者红细胞因缺乏DAF和CD59的保护作用而发生补体介导的溶血,此症称为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

(3)补体受体(CR)缺陷:红细胞表面CR1减少,可致循环免疫复合物清除障碍;CR4、CR3缺陷参见白细胞黏附缺陷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