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区诊断的流程

社区诊断的流程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社区动员可以获得各级领导和社区成员的支持。资料收集是社区诊断的重要内容,是做好社区诊断的关键环节。社区诊断的专项调查包括居民卫生调查、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调查。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通过开展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时了解就医患者及各类服务利用者的满意状况,找出差距并分析、预测潜在需求,从而促进服务质量的改进和创新。

社区诊断的流程分为4步程序。即设计准备、资料收集、资料统计、分析报告。

(一)设计准备

社区诊断工作需要进行周密的设计,制定实施方案,确定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方法以及时间进度,并进行必要的组织准备和物资准备。

1.组织设计 成立各级领导组织、专家指导组、社区诊断工作小组,明确组成人员各自职责,规定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制定工作流程。

2.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内容包括社区诊断的对象、内容和方法;资料的收集方法、资料汇总与统计分析方法;质量控制与评估方法等。

3.制订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主要内容:社区诊断的目的和意义;诊断内容;调查对象和方法;组织领导;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等。

(2)时间进度:社区诊断工作从设计启动到制订工作规划大多控制在5个月以内。一般现场调查时间不宜太长,应控制在1个月以内,可以考虑20d左右为集中调查,10d补漏。各项工作的时间安排要考虑互相补充,交叉进行。应严格按预定的时间进度要求进行,以保证如期完成。

(3)制订经费预算方案:严格按成本效益原则制订经费预算方案。对每一项经费的来源和使用加以说明。预算中应包括劳务补贴、培训费用、宣传组织费用、设备和材料购置费用等。

(4)制订质量控制方案:质量控制是保证数据真实可靠的关键,必须要保证方案设计、人员培训、调查过程与统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

4.实施前准备

(1)组织准备:在实施社区诊断前除建立各级领导组织和专家指导组外,关键是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的社区诊断工作小组,主要由卫生技术人员组成,同时可邀请相关人员,如居委会主任、志愿者等人员协助参加。

社区诊断工作组按职责可分为:资料收集组、居民卫生调查组、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组、汇总统计组、质量控制组等。

(2)人员培训:为顺利实施社区诊断工作,各类人员必须经过基础培训和相关分工项目的强化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社区动员:把社区诊断的目的、意义、内容等通过各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宣传,动员社区成员广泛参与。通过社区动员可以获得各级领导和社区成员的支持。

(4)物资准备:充足的物资保障是顺利实施社区诊断工作的前提。物资来源于多种渠道,有些来源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原有设备,有些则需要使用项目经费购置,亦可从合作单位借用或租用。社区卫生诊断工作的经费来源,应以政府投入为主,有条件可吸纳部分社会资金投入。

(二)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是社区诊断的重要内容,是做好社区诊断的关键环节。开展社区诊断要尽量收集可能收集到的资料,力求资料翔实可靠,为社区诊断提供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客观数据。

1.收集目的

(1)全面、客观地了解社区卫生医疗和预防工作情况,做出正确的社区诊断。

(2)为政府部门及社区卫生管理者提供信息以便做出正确决策,提高社区卫生保健服务质量。

(3)评价已有的卫生工作对策和疾病防治措施,为社区卫生资源在卫生保健服务中更好地被利用;并不断地修订和改进。

(4)为制定卫生保健服务计划和规划而服务。

2.社区卫生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 社区卫生资料包括现有资料的收集和通过社区卫生专项调查收集的资料。社区诊断的专项调查包括居民卫生调查、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调查。收集的资料要求真实、完整、新颖、可靠。

(1)现有资料的收集:包括政府部门、上级医院、防疫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公安和统计部门等现有的该社区资料。收集时限为上1~2个年度。

(2)居民卫生调查:通过收集居民疾病与健康危险因素状况、卫生知识水平与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及重点人群健康状况等资料,总结分析并综合评价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和重点干预项目。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家庭一般状况(家庭成员一般资料、居住条件、生产环境、卫生服务可及性及医疗卫生费用支出情况等)、慢性病患病史、两周患病及1年住院情况、健康影响因素(饮食习惯、吸烟、饮酒和运动情况等)、卫生知识水平、老年人状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知晓与利用情况等。

(3)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通过开展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时了解就医患者及各类服务利用者的满意状况,找出差距并分析、预测潜在需求,从而促进服务质量的改进和创新。主要调查服务利用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各类服务在时效性、舒适性、文明性、技术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以及总体评价上的满意度。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调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调查,掌握社区可利用卫生资源的分布情况,包括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床位数、设备配置、卫生人力资源(人员总数、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服务项目和能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情况、经济效益等。为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优化调整提供依据,从而使社区卫生资源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利用。

(三)资料统计

通过对资料审核、微机录入后,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客观描述社区环境特征、社区人群特征以及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特征。

1.资料的整理与审核 对收集到的社区诊断资料,在开始分析前应先完成收集资料的质量评价工作,包括可靠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统计分析方法的科学性。

(1)可靠性:对现有资料应注意评价不同年份提供的资料所选择的诊断标准是否一致,有无数据缺失、数据是否覆盖社区大部分人口、数据有无代表性等。对定量资料应注意从调查表设计、调查员质控、被调查者态度和调查环境控制等方面进行评价,以确定收集到的资料是否合格、可靠。定性资料应注意访谈对象或小组成员的态度与合作程度、访谈环境、主持人访谈技巧以及记录质量等,以此评价定性资料的质量。

(2)完整性:指数据有无漏项和不合理的缺项。漏项是指因主观原因漏掉或忽略的信息,如家庭资料未作记录。缺项是指因客观原因无法登记,如调查对象的失访。

(3)准确性:社区诊断资料要真实准确地反映社区各方面的客观实际情况。准确性是数据的灵魂。资料的不准确一般包括逻辑性错误、区间错误和计算错误。逻辑性错误是指资料的内容、条目和指标之间违背了一定的逻辑联系。区间错误是指某些指标取值超过了其合理范围。计算错误是指调查过程中设计的一些计算发生了错误,如计算方法不统一等。

(4)统计分析方法的科学性:根据调查资料的性质选择适合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基础分析的重点是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描述,设计统计表、统计图,表达统计分析结果。

2.描述分析社区环境特征 社区环境指标根据收集到的现有资料进行统计。包括自然环境特征(社区类型、地形及地理位置等)、文化教育与卫生环境特征(民族、宗教信仰、受教育水平、公共设施与交通情况、卫生环境状况等)、社区经济环境特征(居民家庭与人均收入及消费支出、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劳动人口就业率、低保与特困家庭比例等)政策与其他环境特征(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政策、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特征、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计划等)。

3.描述分析社区人口特征

(1)人口学指标:平均人口数、性别构成、年龄构成、重点人群构成(老年人口系数、少年儿童人口系数、育龄妇女构成比等)、出生率、总生育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构成变化和发展趋势分析等。

(2)死亡指标:总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死因构成比与死因顺位等。

(3)疾病指标:传染病发病情况、儿童和孕产妇常见疾病检出情况、慢性病患病率、两周患病指标、1年住院情况分析等。

(4)成年人健康影响因素指标:吸烟与控烟情况(吸烟率与人口特征构成、平均吸烟量与严重程度构成比、戒烟比例与人口特征构成比)、饮酒指标(饮酒情况构成、经常饮酒率及人口特征构成、酗酒率及人口特征构成等)、超重肥胖指标(体质指数构成、超重肥胖率与人口特征构成、超重肥胖严重程度构成比及人口特征等)、运动锻炼指标(主动锻炼率及人口特征构成、锻炼类型及人口特征构成、锻炼时间及人口特征构成等)、不合理膳食流行率。

(5)成年人自我保健与卫生知识水平:包括成年人身高、体重、血压自我知晓率及其人口构成特征、成年人主动获取卫生知识及渠道、成年人基本卫生知晓率、高血压、糖尿病成年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等。

(6)60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指标:包括社区老年人口生活、居住、经济状况不良的人数及程度构成、社区老年人口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不良的人数及程度构成、社区老年人口体力活动受限人数及程度构成、社区老年人口心理和精神状态不良的人数及程度构成、社区老年人口社会关系不良的人数及程度构成。

(7)50岁以下已婚妇女知识、行为指标:50岁以下已婚妇女常见妇科病患病率、50岁以下已婚妇女妇女病普查情况分析、50岁以下已婚妇女乳腺癌、宫颈癌防治知识知晓率与筛查率、50岁以下已婚妇女人工流产情况分析。

4.描述分析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特征 该类资料主要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部分来源于社区专项卫生调查。

(1)社区卫生总资源指标:社区内医疗保健机构数量、拥有大型医疗设备数量、每千人床位数、每千人医生及护士数。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指标:设施设备、卫生人力指标(在岗职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与构成比;医、护、技人员数及构成;学历/专业/技术资格及构成;全科医生数/每万居民人口;医护比例等)、卫生服务中心财务指标(收入来源;业务收入与构成;总支出与构成;职工年人均收入)。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供给与效率指标:供给指标(预防保健指标;基本医疗指标;重点人群健康档案建档数和建档率等)、工作效率指标(医生年人均接诊人次数;卫生技术人员年人均门诊人次数;预防保健卫生技术人员年人均计划免疫人次数等)。

(4)其他指标:如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与费用指标、满意度指标等。

(四)分析报告

通过对收集资料的统计结果,全面总结分析本社区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危险因素、评价卫生资源的供给与利用效率以及社区环境的支持保障能力。从而确定本社区优先干预项目,最后要撰写社区卫生诊断报告以及制定今后5年期间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划。

1.总结分析社区卫生特征

(1)健康问题与危险因素分析:从疾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分析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列出本社区健康问题清单。找出社区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或主要疾病、危险因素以及受累人群及其特征。主要健康问题的确定原则如下。①引起大量死亡或死亡顺位中的前几位。②受累人群多、伤残率高、危害性大。③本社区发病、患病以及死亡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疾病。④与上述疾病和死亡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包括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生物因素及卫生服务4方面内容。

(2)社区卫生资源分析:总结分析社区卫生资源,重点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状况,供给与效率及其可挖掘潜力。

(3)社区环境分析:总结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保障和社区综合环境的支持能力及其发展潜力。

2.综合评价,确定优先干预项目 优先项目确定的基本原则包括普遍性、严重性、可干预性和效益性。通过对问题的重要性和控制措施的可行性的评价,找出对健康影响大、与行为关系密切、该行为具有可改变性、并相对具有支持改变该行为的外部条件的主要健康问题,确定优先干预项目。

(1)确定优先干预的重点疾病:确定原则包括对疾病的流行因素基本清楚、具有有效的预防措施、干预的成本较低。

(2)确定优先干预的重点人群:针对重点疾病,确定重点保护人群。

(3)确定优先干预的重点危险因素:找出重点疾病的影响因素,根据重要性与可改变性进行可干预性的优先排序。确定的原则如下。①该因素是明确的致病因素,与重点干预疾病的联系强;②该因素流行水平高,可测量并定量评价;③该因素有可改变性,可以预防并有明确的健康效益。

3.撰写社区诊断报告 社区诊断报告要全面总结分析社区现状和存在问题,依此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划。因此报告的撰写要科学严谨、真实可靠、全面具体,同时报告要反映社区特色,有针对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

报告的框架应包括首页、目录、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报告内容一般具备下列5个要素。

(1)背景:调查目的及组织实施过程。

(2)资料来源与方法:资料收集对象、途径、数据处理方式或方法。

(3)结果: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4)讨论:针对结果找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供给差距及其原因,建议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5)结论:在讨论的基础上,从社区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环境3个方面做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估。

4.编制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划 通过社区诊断,确定重点干预项目。在此基础上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划,明确今后5年工作目标。采取社区综合干预策略和措施,改善社区环境,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满足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促进居民建立健康信念、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逐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健康、和谐社区。

(1)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划的原则:①目标性和前瞻性;②综合性和整体性;③针对性和可行性;④可评价性。

(2)规划的主要内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划一般分摘要和正文两部分,正文包括规划背景、目标、策略措施、组织保障以及监测评价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