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围神经鞘瘤的磁共振表现

周围神经鞘瘤的磁共振表现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侧脑室脉络丛囊肿又称侧脑室内蛛网膜囊肿和脉络膜上皮囊肿,目前对其起源及发生机制尚无定论。脉络丛囊肿也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囊肿之一。少数脉络丛囊肿的MR信号强度高于脑脊液的信号强度,尤其在脑脊液抑制像上表现更明显。图1-4-11 侧脑室三角区脉络丛囊肿 男性,64岁。脉络丛囊肿的囊壁由厚薄不一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衬具有分泌功能的立方或扁平上皮细胞。

侧脑室脉络丛囊肿又称侧脑室内蛛网膜囊肿和脉络膜上皮囊肿,目前对其起源及发生机制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其为神经上皮起源,与室管膜囊肿统称为神经上皮囊肿。脉络丛囊肿也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囊肿之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头痛、头晕、呕吐、视物模糊等颅内压增高征象,偶有癫发作。

侧脑室脉络丛囊肿多见于侧脑室三角区。发生率在左、右侧无明显差异,其次为侧脑室体部。大多数侧脑室脉络丛囊肿的MR信号强度等于或接近周围脑脊液的信号强度,在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图1-4-11)。

少数脉络丛囊肿的MR信号强度高于脑脊液的信号强度(图1-4-12),尤其在脑脊液抑制像(T2FLAIR序列)上表现更明显。这可能与囊液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有关。

图1-4-11 侧脑室三角区脉络丛囊肿
男性,64岁。A.轴面T1WI,B.轴面T2WI,于左侧脑室三角区可见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箭);C.轴面T2FLAIR,在脑脊液抑制像上囊肿呈低信号,边界较清(箭)

图1-4-12 侧脑室三角区脉络丛囊肿
男性,71岁。A.轴面T1WI,B.轴面T2WI。于双侧脑室三角区可见脉络丛明显增大,呈长T1、长T2信号影(箭)。C.轴面T2FLAIR,在脑脊液抑制像上囊肿呈高信号

脉络丛上皮由脑室顶部的神经上皮分化而来,后者与其他的间充质一起突入脑室后形成脉络丛。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如果内衬于原始脑室内的神经上皮发生折叠、内卷或外翻,产生一袋状囊肿凸向脑室内,就可形成脉络丛囊肿。囊袋颈可离断从而使囊肿与脑室分离。囊肿可位于脑室内的任何部位,以侧脑室三角区最多见。脉络丛囊肿的囊壁由厚薄不一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衬具有分泌功能的立方或扁平上皮细胞。可能由于囊液的高渗透压特性,使周围的液体易于进入囊内,导致囊肿逐渐增大。

(李 鹏 杨向丽 张 辉)

参考文献

[1]李保卫,赵合保,高立威,等.侧脑室脉络丛囊肿的MRI、CT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8):757

[2]Boockvar JA,Shafa R,Froman MS,et al.Symptomatic lateral ventricular ependymal cysts:criteria for distinguishing these rare cysts from other symptomatic cysts of the ventricles:case report.Neurosurgery,2000,46(5):1229

[3]耿素民,于春江,张亚卓,等.侧脑室脉络丛囊肿11例临床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