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三大典型症状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三大典型症状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嗜铬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为20~50岁,典型的血压特点为阵发性显著升高的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阵发性加重以及高血压与低血压相交替,或周期性低血压发作等,后者主要由单纯分泌肾上腺素的肿瘤引起。因血浆MN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作为诊断嗜铬细胞瘤的首选检查。绝大多数嗜铬细胞瘤继发性高血压是可治愈的。手术切除是嗜铬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无功能的“意外瘤”拟行手术者均应按嗜铬细胞瘤行术前准备。

来源于肾上腺髓质或交感神经节的嗜铬组织、能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肿瘤分别称为嗜铬细胞瘤及分泌儿茶酚胺的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副节瘤),因两者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手段相似,临床上一般统称为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为20~50岁,典型的血压特点为阵发性显著升高的血压(可达200~300/150~180mmHg以上),或持续性高血压阵发性加重以及高血压与低血压相交替,或周期性低血压发作等,后者主要由单纯分泌肾上腺素的肿瘤引起。此外,患者常出现头痛、心悸、大汗、面色苍白、濒死感、恶心、呕吐、便秘等交感神经兴奋表现。血压持续性显著升高的患者,还可伴发儿茶酚胺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脑血管意外、眼底出血、视盘水肿及肾功能不全等。发生在膀胱或直肠陷窝的肿瘤,还可于患者排尿排便时诱发高血压发作。对于肾上腺“意外瘤”需注意嗜铬细胞瘤的可能,因为有研究发现肾上腺“意外瘤”中3%~10%最终确诊为嗜铬细胞瘤。另外,嗜铬细胞瘤还可以是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m,MEN)Ⅱ型的组成部分,尤其是伴有甲状腺髓样癌、甲状旁腺增生或腺瘤,或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有家族史者需注意本病可能。

对于临床疑诊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血和尿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及其中间代谢产物甲氧基肾上腺素(metanephrine,MN)、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ormetanephrine,NMN),以及代谢终产物香草基杏仁酸(vanillyl mandelic acid,VMA)等测定有助于确立诊断。在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中,比较了这几种检测项目对于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总共入选214名确诊嗜铬细胞瘤患者及644名无肿瘤个体,结果发现敏感性最高的是血浆MN(99%),其次为尿MN(97%)、尿CA(86%)、血浆CA(84%),最差为尿VMA(64%);相反,特异性最高的是尿VMA(95%),其次为血浆MN(89%)、尿CA (88%)、血浆CA(81%),最差者为尿MN (69%)。因血浆MN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作为诊断嗜铬细胞瘤的首选检查。血压持续升高者可作24h尿液检测,血压阵发性升高者,则于发作期间检测2h尿MN或尿VMA与尿肌酐比值,但检测常受多种生理、病理、色素饮食及药物影响,需注意避免茶、香蕉、咖啡、可乐、吸烟、药物等干扰试验结果。药理试验包括对血压正常者行胰高糖素激发试验,而对持续血压升高者行立其丁阻滞试验,但试验具有一定风险,且可出现假阳性及假阴性结果,国外目前已很少做此类药理试验。进一步的CT、MRI及131Ⅰ-间碘苄胍(metaiodobenzylguanidine,MIBG)、生长抑素(奥曲肽)核素扫描等均为定位诊断措施,后两者对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尤其适用。

绝大多数嗜铬细胞瘤继发性高血压是可治愈的。手术切除是嗜铬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无功能的“意外瘤”拟行手术者均应按嗜铬细胞瘤行术前准备。通常给予长效α受体拮抗药(如酚苄明)持续服用10~14d,也可联用CCB类或ACEI类药物协助血压控制,忌用利尿药,以免血容量缩减导致术后低血压休克发生,用药后出现心动过速者可加用β受体阻滞药以控制心室率,但避免在使用长效α受体拮抗药之前加用β受体阻滞药,否则会加重高血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