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的好处

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的好处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胰岛素的应用是一种适用面广泛的糖尿病治疗手段。相比于对病患会有一些不良反应的降糖药来说,胰岛素无疑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一剂良方。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临床医生会建议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而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相对不足同时伴有不同程

胰岛素:我比口服药更具优势

2型糖尿病一旦用上胰岛素,是否就意味着离不开胰岛素?事实并非如此。胰岛素笔、配制好的混合胰岛素,大大降低了各种风险及方便了患者。

患者朋友,您好!我是大名鼎鼎的胰岛素。之所以敢如此自夸,是因为我的人工合成品首先由中国人制造出来,这差点让中国人圆了诺贝尔奖的梦。医生熟悉我,是因为我是体内惟一能够降血糖的激素,在很多时候必须使用我;许多患者认识我,是因为他们身患糖尿病而离不开我。

但是很多患者对我有一些不正确的看法,甚至对我心怀恐惧,认为糖尿病治疗应尽量使用口服降糖药,药量再大也无所谓,只要不用胰岛素就好,一旦使用了胰岛素就要终生应用等。其实我给大家带来的是福音,而不是灾难。

我想为自己声辩,就不能不提糖尿病。如同人们知道的,糖尿病简单来说可分为两型:1型和2型。对于1型患者,口服降糖药是无效的,只能终生用胰岛素来治疗。这些患者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大多能掌握胰岛素的正确使用方法,对我的意见不是很大,在此我就不谈了。

对我有错误认识的主要是2型糖尿病患者。正如人们所知的,2型患者主要是通过口服降糖药来治疗糖尿病,但这并不意味着2型患者永远不需要我。当2型患者有以下情况时也需要我的帮助:①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常见的酮症酸中毒,慢性并发症(如肾或神经病变)时;②出现一些急重症(如严重感染、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③怀孕或分娩;④因其他原因需要手术;⑤经过饮食、运动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者。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当2型患者血糖很高时,医生会考虑让我来短期帮一下忙,力求尽快控制高血糖,减少并发症。此外,我还有一些用途,有些难以愈合的手术伤口如适量用上我,将会令伤口更快愈合。

那么是不是2型糖尿病患者一旦用上我,就意味着再也离不开我了呢?事实并非如此,除了部分由于长期口服降糖药已导致药物失效的患者再也离不开我以外,其他患者过了急性期后,还是可以改回口服降糖药的。经我帮忙后,有些患者的口服降糖药的用量可以明显减少,因为在我帮忙期间,体内的胰岛细胞得到了休息。

在病情需要时,我比口服降糖药对患者益处更多,不良反应更少。因为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素的数量相对或绝对缺乏,因此使用我实质上是一种生理的替代治疗,最符合自然,不存在胃肠道反应、肝肾毒性、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当然我不是一点不良反应也没有,我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引起低血糖。以前,使用猪或牛来源的胰岛素,还会引起诸如过敏等不良反应。

目前,在一些大医院已开始使用人类基因工程制成的胰岛素,这种制药很少引起变态反应。特别是现在市场上已有新型的胰岛素注射笔,它的设计非常科学,可以1单位1单位地进行调整,而且每调整1单位会伴随一声较为清脆的声音,可避免调错,所以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大大降低,使用十分安全。更让患者高兴的是,它所使用的笔头是特制的,痛苦小,较少引起皮肤萎缩硬化,可以说是糖尿病患者的一大福音。

现在,有不少厂家推出已配制好的混合胰岛素,免去了患者调配药液的麻烦,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低血糖的风险。从时间上来看,胰岛素起效快,持续时间短;而口服降糖药起效慢,持续时间长,这样对处理低血糖是不利的,因为这种长时间的作用,容易使患者和一些非专科医生放松警惕,导致低血糖反复发作。从处理的方法上看,我所引起的低血糖,进食即可缓解;而有些口服降糖药引起的低血糖,进食是没有用的,必须使用一些特殊的糖类或静脉用药。由此可见,使用我其实更安全。

我国存在着许多应该使用胰岛素而没有使用的患者,致使很多并发症提前发生,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希望通过这次的自我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我。

非用胰岛素不可的“六种人”

1.1型糖尿病患者 1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内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被完全破坏,彻底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如果不通过注射的办法向体内补充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就会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并进而发展至昏迷或死亡。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首要的任务是用来救命,然后才是用它来治病,即通过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2.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 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观察发现,多数患者在患病8~10年就不能仅靠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了,这时如果不用胰岛素,血糖就难以得到满意的控制,由高血糖所导致的糖尿病并发症就会出现。因此,从减少并发症、延长患者寿命的角度来讲,当疾病进展到一定的阶段,要想使糖尿病治疗达到好的效果,也必须用胰岛素。

3.早期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根据我国和国际上其他研究人员研究发现,给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为期2周的强化胰岛素治疗后,可以使某些患者在3年内不需要任何药物,仅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就能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因此,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饮食和运动治疗的效果不好,最好使用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这样可以让患者的胰岛B细胞休息一段时间之后能更好地分泌胰岛素,使糖尿病治疗有一个完美的开始。

4.伴有严重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可有两种情况,一是其他疾病或者可能引起致命性的代谢紊乱,比如需要做大手术、遭受严重创伤、伴有严重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发生酮症、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危及生命。二是其他疾病会引起口服降糖药蓄积中毒,比如肝肾功能不全或者严重缺氧(如心功能衰竭)的患者,因为口服降糖药在体内代谢不畅,可使药物蓄积,不良反应加重。

5.糖尿病孕妇 某些口服降糖药物可能会危害胎儿的健康,如磺脲类降糖药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低血糖,并有致畸和胎死宫内的危险。因此,糖尿病妇女在怀孕前及妊娠过程中,必须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胰岛素治疗。

6.胰腺严重损害的患者 一些患者因胰腺疾病(如严重的胰腺炎、血色病、胰腺创伤,或因胰腺的肿瘤切除胰腺使胰腺中分泌胰岛素的胰岛受到损害)而导致胰岛素的严重缺乏,这样的患者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总之,胰岛素的应用是一种适用面广泛的糖尿病治疗手段。并且它的高效性,稳定性也渐渐被人们所接受。相比于对病患会有一些不良反应的降糖药来说,胰岛素无疑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一剂良方。

糖尿病患者不用害怕胰岛素

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临床医生会建议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而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相对不足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治疗方案灵活多样。这就使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进入了一个误区:认为胰岛素是“激素”,能不用就不用,用了胰岛素量会越来越大,不能再改口服降糖药了。有的患者宁愿同时服用四五种降糖药,也拒绝用胰岛素。

结果,不仅血糖没有控制好,就连肝、肾也出现了问题。其实,胰岛素本来就是人体内存在的内分泌激素,只不过糖尿病患者的分泌量远远小于正常人,需要找“外援”支持。而且胰岛素治疗是相当安全的,除了低血糖和体重增加外,几乎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患者完全可以放心地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目前来说,是否选用胰岛素治疗并不单单取决于糖尿病的分型,而是根据患者自身胰岛细胞的功能。如果胰岛细胞功能已经有了衰竭的趋势,仍继续服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降糖药物,就犹如拿鞭子抽打一匹筋疲力尽的马,最后只能导致胰岛细胞功能的完全丧失,对于这类患者则应及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国内外也有研究表明,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可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让其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利于自身胰岛功能的恢复。胰岛素治疗还能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改善脂肪代谢异常,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延缓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同时,胰岛素注射可在使用一个阶段后逐步撤除,改为口服降糖药治疗。

所以,不要再为打胰岛素会不会“上瘾”,能不能改为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而担心。放心地使用胰岛素,良好地控制血糖,才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

注射胰岛素不会成瘾

胰岛素是人体内的一种物质,注射胰岛素只是补充或纠正体内内源性胰岛素的不足。它不是毒品,不会产生药瘾。有些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胰岛素治疗,那是疾病本身所致,患者体内内源性胰岛素严重不足,且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一直很差,不可逆转。

胰岛素作为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它的出现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希望的福音。但是许多人会有这么一个观念,注射胰岛素以后,就没有办法再停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来选择用什么样的药来治疗,但是患者也不用对胰岛素产生这样的恐惧心理,用胰岛素会产生依赖这是一个错误的看法。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分泌的一种物质,人体内本身就有。注射胰岛素主要是对内源不足的补充,就跟吃饭是一样的道理。

实际上,如果在糖尿病的早期应用胰岛素,就可以避免胰岛功能衰竭,等胰岛功能恢复之后,还可以再停用。现在备受推崇的早期“胰岛素强化疗法”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在用胰岛素的期间,给自身的胰岛细胞一个休息、恢复的机会。

有些患者往往到了糖尿病的后期用胰岛素,这时候胰岛功能已经极度衰竭,别的降糖药也无法起任何作用,只有长期用胰岛素来维持生命,就给了其他人注射胰岛素会成瘾的错觉。

2型糖尿病患者宜早用胰岛素

我国大约9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为2型。传统的2型糖尿病治疗往往采取一种阶梯式疗法:从饮食运动到口服药物治疗,直到病情已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医生们才会使用胰岛素治疗这一“压箱手段”。

事实上,由于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口服药很难长期维持血糖达标。而一些患者使用胰岛素时,往往已经连续10年以上处于糖尿病控制不佳的状态,这就增加了并发症的风险。如果能在2型糖尿病诊断早期就开始强化使用胰岛素治疗,可以使胰岛B细胞功能更好地恢复并得到维持,并能让血糖浓度得到有效的控制,消除高血糖所致的“葡萄糖毒性作用”,有利于自身胰岛功能的恢复,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改善脂肪代谢异常,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并发症。所以,胰岛素不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最后选择,应该按医生的计划尽早使用。

1.2型糖尿病为什么要注射胰岛素?首先是由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转归决定的。2型糖尿病病程中,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基本呈现不可避免的进行性下降。到了糖尿病晚期,胰岛B细胞功能很差,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这时就要给予外源性胰岛素皮下注射了。

另外,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除了补充或纠正内源性胰岛素的不足之外,尚可减少或避免口服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或缺点,改善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延缓糖尿病的进程,防治糖尿病的并发症。

2.2型糖尿病什么时候需改用胰岛素治疗呢?2型糖尿病患者处于以下情况就要使用胰岛素:①病程长,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同时应用多种口服降糖药物而且药量较大,而血糖仍不达标;②合并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感染、外伤、急性心肌梗死等病重情况;③合并较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Ⅲ期或Ⅲ期以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临床蛋白尿期以上者;④合并妊娠或有妊娠糖尿病者;⑤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较高,症状明显,或合并酮症,或消瘦者,可短时间应用胰岛素以达到迅速控制血糖的目的。

目前,对于如何选择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对象、时机、方式及疗程还没有达成共识。

1.治疗对象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一般而言是针对初诊病例。对排除了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患者、合并严重疾病者。青少年起病的成年型糖尿病以及线粒体糖尿病患者也被排除。治疗时机是距离初诊的时间越短越好。

2.具体疗法 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可采用一日多次注射胰岛素(每餐前使用短效胰岛素或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联合睡前中效胰岛素或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或使用胰岛素泵(初始药量一般为每日0.3~0.8单位/千克体重,由于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总量有可能超过每日1单位/千克体重)。治疗中需要监测血糖控制情况,以及是否出现低血糖(包括低血糖症状监测),根据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可以每日调整胰岛素用量,争取在3~7日达标。

3.关于疗程 关于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的疗程,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标准。大约7年前,我们常用的强化治疗疗程是2周,而目前所用疗程是血糖控制后再维持治疗2周,主要是为了达到消除高血糖毒性,恢复细胞对葡萄糖敏感性的目的。

4.停药后监测 在患者血糖达标并维持2周后,停用胰岛素治疗,之后通过监测血糖,决定是否需要使用口服药。若患者血糖仍控制良好,则继续停药观察。若患者空腹血糖超过7毫摩/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0.0毫摩/升,就在1周后复查,如果复查结果仍为此水平,则按照国际糖尿病联盟-亚洲-西太平洋地区指南,给予患者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的种类不同差别大

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物一样,胰岛素的使用,同样是有时间要求的,患者常用的胰岛素包括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甘舒霖R和万邦林R)、速效胰岛素(门冬胰岛素(诺和锐)、赖脯胰岛素(优泌乐))、中效胰岛素(诺和灵N、优泌林N、甘舒霖N和万邦林N)以及长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来得时))。

1.短效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 主要作用于用餐时,因此必须在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起效时间较长,为30分钟,因此此类胰岛素要求在餐前30~15分钟注射,一般来说,腹部皮下注射吸收较快,可以餐前15分钟注射,大腿皮下注射吸收较慢,餐前30分钟注射,而速效胰岛素是一种胰岛素类似物,顾名思义,起效迅速。

因此,速效胰岛素不需要餐前30~15分钟皮下注射,可以餐前即刻注射,若患者进餐时忘记用药,亦可以进餐后15分钟内补上,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少患者由短效胰岛素换为速效胰岛素,而仍然沿袭以往的习惯注射后等15~30分钟再进餐,这样容易发生低血糖。

2.中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 与进餐无关,患者可以每天固定一个时间使用,一般医生多建议让患者睡前注射此类药物,以便控制次日清晨的空腹血糖。

此外,临床上不少患者使用的每日2次注射方案的胰岛素为预混胰岛素制药,包括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按照一定比例配制的诺和灵30R和诺和灵50R以及优泌林70/30等,此类药物须在早晚餐前30~15分钟皮下注射,每日注射不超过2次;以及利用速效胰岛素制成的预混制药诺和锐30R与优泌乐25R,这类药物可以餐前即刻注射,每日注射次数2~3次。

胰岛素药型决定降糖作用

胰岛素降糖作用的强弱,取决于胰岛素的药型、起效时间、药物浓度、给药途径和患者的敏感性等因素。一个单位的胰岛素在单位时间内的降糖效果是不一样的。

1.短效胰岛素 注射后20~30分钟起效,高峰为2~4小时,持续5~8小时。药型有动物普通(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人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其特点是起效快、浓度大,单位时间内降糖效果强,可以皮下、肌内或静脉注射。主要用于酮症酸中毒的抢救、重度高血糖和初用胰岛素患者的药量调节,也可与中效胰岛素配合使用。

2.中效胰岛素 即低精蛋白锌胰岛素,起效时间1.5~4小时,高峰6~10小时,持续12~14小时。因为同样数量的胰岛素被缓慢分散吸收,因而血浓度低,但持续时间长,单位时间内降糖效果稍差。主要用于睡前注射降低黎明高血糖;或每日1~2次注射治疗的病情较轻的糖尿病;或与口服降糖药配合治疗餐后高血糖等。

3.长效胰岛素 即精蛋白锌胰岛素,起效时间3~4小时,高峰14~20小时,持续时间24~36小时,单位时间内降糖作用更差。目前已很少单独应用,多与短效胰岛素按照一定比例配合应用。现在有一种长效甘精胰岛素有效时间24小时,没有明显高峰,若与速效胰岛素联合应用,甘精胰岛素每日1次,控制基础血糖,短效诺和灵,每日3次,控制餐后高血糖,其降糖效果可与胰岛素泵相媲美。

4.预混胰岛素 根据需要,将短效制药和中效制药(R和N)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生产出作用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的预混胰岛素。如诺和灵30R、50R,优泌林30R、50R。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如下。

①每日2次诺和灵30R。适合于大部分空腹和餐后血糖增高的患者。优点是吸收好,作用强,每日2次患者容易接受。缺点是有的患者午餐后高血糖不易控制,需加用一次口服降糖药。

②每日3~4次短效胰岛素。适用于血糖很高或初次使用胰岛素或糖尿病感染、手术的患者。优点是可根据餐前血糖和进食量调节胰岛素用量,容易掌握,低血糖较少。缺点是夜间和清晨高血糖不易控制。

③早餐前和午餐用短效胰岛素,晚餐用诺和灵30R。适合于每日2次诺和灵30R血糖控制不佳者,此法可减少胰岛素用量,提高疗效,避免低血糖发生。早、中餐前短效胰岛素可控制两餐后的血糖,诺和灵30R控制晚餐后和夜间的血糖比较符合生理需要。

④三餐前短效胰岛素,睡前中效胰岛素。适合于老年糖尿病,或劳动强度大,或饮食不规律,或早、午餐前用短效,晚餐用诺和灵30R清晨血糖控制不佳者。三餐前用短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可维持夜间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比较符合生理性胰岛素分泌规律,有效抑制肝葡萄糖产生,减少脂肪分解,保持夜间血糖平稳,而且低血糖发生少。

胰岛素降糖的十种给药方法

1.每日1次中效胰岛素 中效胰岛素的作用时间约12小时,正常情况下,一般每日需要注射2次。若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损害较轻,在夜间不进食的情况下,空腹血糖控制尚好,仅白天3餐后的血糖较高,可于早餐前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或睡前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

2.睡前1次中效胰岛素 白天口服降糖药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容易肥胖,对于血糖不甚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白天3次口服降糖药,睡前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对抗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清晨高血糖,效果很好。

3.每日2次中效胰岛素 适用于空腹和餐后血糖轻度增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使用后空腹血糖控制较好,而餐后血糖仍高者,可改用诺和灵30R,每日2次。

4.每日2次诺和灵30R或50R 适合于大部分空腹和餐后血糖增高为主的患者。若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午餐后高血糖仍控制不良,需加用一次口服降糖药。

5.每日3次短效胰岛素 适用于血糖很高,初次使用胰岛素,或糖尿病感染、手术的患者。

6.早餐前和午餐用短效,晚餐用诺和灵30R 适合于每日2次诺和灵30R血糖控制不佳者。早、中餐前短效胰岛素可控制两餐后的血糖,诺和灵30R控制晚餐后和夜间的血糖比较符合生理需要。

7.三餐前短效胰岛素,睡前中效或长效胰岛素 适合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或劳动强度大,或饮食不规律,或早、午餐前用短效,晚餐用诺和灵30R胰岛素、清晨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

8.每日4次短效胰岛素即3餐前和睡前用 适用于初次用胰岛素或发生酮症酸中毒而又暂时不能住院的患者。睡前胰岛素量最好不超过10单位。

9.每日1次胰岛素类似物(如来得时) 吸收稳定,避免传统长效混悬液吸收不稳定引起的血糖波动,能有效控制基础血糖,发生低血糖的概率小。若每日1次来得时联合三餐前速效胰岛素(如优泌乐),能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降糖效果可与胰岛素泵媲美。

10.每日6次短效胰岛素 适合于1型糖尿病或有特殊需要的患者。

使用胰岛素要掌握准注射时间

1.餐前注射 目前临床使用的常规胰岛素是一种六聚体的胰岛素,皮下注射后,需分离成单体后才能吸收入血,起效需时约30分钟。为了使胰岛素与血糖高峰同步,常规胰岛素需在餐前注射。

餐前应监测血糖,按照餐前血糖值来决定胰岛素注射时间。但医学界对于餐前血糖值与注射时间的关系文献介绍并不一致。一般认为,在住院期间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要求需严格些,具体如下。

餐前血糖在3.9~6.7毫摩/升的患者,在餐前15分钟注射,可适当多进食。

餐前血糖在6.7~10毫摩/升者,在餐前30分钟注射,按常规进食。

餐前血糖高于10.0毫摩/升者,在餐前45分钟注射,减少进食。

对于老年患者及在家中自行注射胰岛素者,餐前血糖值要放宽些,具体如下。

餐前血糖7~10毫摩/升者,餐前15分钟注射。

餐前血糖10~15毫摩/升者,餐前 30分钟注射。

餐前血糖>15毫摩/升者,餐前45分钟注射。

单用中效胰岛素者需在餐前30~60分钟注射。

2.餐时注射 目前应用的速效胰岛素,是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胰岛素分子结构上的某个氨基酸替换而制成的。

人胰岛素类似物:速效胰岛素的特点是打开了常规胰岛素的六聚体形式,而成为单体结构,注射后不需要再分离成单体的过程,吸收快,起效时间短。进餐时不需提前注射,而注射后必须立即进食,否则可能出现低血糖。

速效胰岛素作用时间为1~3小时,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因而用于餐时注射时低血糖反应少见,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糖尿病治疗。因为不需要在餐前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在治疗应用中为患者提供了极大便利。但速效胰岛素注射后必须进食,以防止低血糖。

3.餐后注射 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1型糖尿病患者,当餐前血糖较低,在2.8~3.9毫摩/升时,可改在餐后注射胰岛素,同时适当多进食;使用速效胰岛素者,也可在餐后注射。

4.睡前注射 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基因重组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精氨酸胰岛素),是比较符合生理性胰岛素分泌规律的治疗方案。三餐前使用短效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睡前则应使用中效胰岛素或长效基因重组胰岛素,维持夜间的基础胰岛素水平,这样能有效地抑制肝葡萄糖产生,减少脂肪分解,保持夜间血糖平稳,而且低血糖发生少,避免黎明高血糖发生。用量应遵医嘱,并根据空腹血糖值调节。

使用胰岛素的方法要得当

1.注射胰岛素尽量不选取大腿、手臂等需要剧烈活动的部位,以免造成低血糖。

2.确定吃饭的时间后,再注射胰岛素。短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需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则需要餐前,甚至餐后即刻注射。

3.调整胰岛素药量或更换胰岛素品种,在最初的2周内需密切监测血糖。

4.重症糖尿病患者在清晨没有注射胰岛素时不要进行活动,以防发生酮症酸中毒。

5.在胰岛素药效发挥最强的时刻,以及注射胰岛素后吃饭前、黄昏或夜间都尽量不要进行活动,以防发生低血糖晕厥。

6.开始使用胰岛素应从小药量开始,以防低血糖的发生。

7.感到心慌、出汗等不适时,应及时测血糖。如为低血糖,可以立即吃些糖果。

8.外出活动时应随身携带糖果或含糖饮料,一旦发生低血糖时,应立即食用,并停止活动。

9.做一张救助卡,注明您的姓名、病情、诊断情况、家庭联络方式,以及主治医生的联络电话等信息,并随身携带。

注射胰岛素的窍门

1.轮番打 注射胰岛素的部位要轮流打,只要手能够得着的地方都可以注射胰岛素,不要老注射一个地方,否则会引起皮下组织萎缩,吸收也不好。各个地方轮流注射的话,每日要注射5~6针,也得轮上2个月。

2.挑着打 打针的部位在运动和不运动的时候也应该有区别。如果打完针要运动,那么注射的部位不要注射在运动幅度比较大的部位,比如胳膊上、腿上。因为运动可以增加血液循环,这样胰岛素会吸引得比较快,会造成低血糖。这个时候应该注射在运动比较少的部位,如肚皮上。

3.备点粮 不管去哪,身边要带点吃的,要带着纯糖的东西,比方说糖果、巧克力、饼干、点心这些都行。但像甜味药、木糖醇、甜菊糖这些东西都没有用,带这些东西不能作为低血糖的急救食品,因为它不是糖,一定要注意。

4.求助卡 自己制作一个糖尿病患者的求助卡,这也是很重要的。这个卡可以像名片大小,上面写清自己的情况。

诺和笔的使用方法

1.诺和笔如何排气 新换上的笔芯,由于推进螺旋与笔芯的尾端接触不够紧密,若不排气就注射,注射的药量就会缺少4~6乙醇。方法是将药量环拨到零位,笔尖向上,轻弹笔架,使气体上浮。然后拨动药量环,拨一下(1乙醇),推键1次,如此反复,直到笔尖有液体流出为止。

2.笔芯剩下最后30乙醇时,如何计算药量 悬浮型诺和灵笔芯中有一个小玻璃球,是供注射前摇匀胰岛素用的。当诺和灵低于30乙醇时,药液面低于窥窗上缘,药液看不清,此时若用力推注,小玻璃球就可能损坏推进键,许多患者不敢再用,就把这30乙醇的诺和灵丢弃了,浪费了4.8元。这种情况可以采用B.D胰岛素专用注射针,从诺和灵笔芯针头端插入,抽出剩余的药液,注入新的诺和灵笔芯中,或者用B.D针直接注射剩余的诺和灵。由于正规胰岛素与诺和灵的含量不同,前者1毫升为40乙醇,后者1毫升为100乙醇,换算后B.D针1乙醇(1小格)等于诺和灵2.5乙醇,如某患者原来用诺和笔注射12.5乙醇,改用B.D针注射后给5个单位就够了。

3.诺和笔针头多次使用 根据经验,一个针头平均可用20次,只要不折不堵就可以。说明书中提到,每次注射完后应将针头拿下,以防止因温度变化引起液体外溢。但若每次拿下针头,就需每次排气,至少浪费胰岛素一个单位,价值0.27元,而且容易污染。只要把诺和笔放在冰箱冷藏,不受温差影响,胰岛素就不会外溢。只需在使用前拿出来用双手加温,防止结晶生成。

4.诺和笔注射针头不用乙醇消毒 针头本身就有一层硅的保护膜,注射时能减轻疼痛,用过一段时间以后更换一个新的针头即可。如果用乙醇消毒针头注射时反而产生疼痛感,而且针头本身就是无菌的,消毒无异于画蛇添足。注射时要注意皮肤一定要用乙醇消毒,然后等乙醇挥发干了再注射胰岛素。

使用胰岛素笔的“三项注意”

1.注射前要确定吃饭时间,确保在吃饭前30~45分钟注射 准备好乙醇棉球、针头、胰岛素笔和胰岛素,注意胰岛素笔和胰岛素一定要是同一厂家的产品,以免不匹配。再次核对胰岛素的药量。仔细检查胰岛素的外观,中效、长效胰岛素或者预混50/50、70/30胰岛素均为均匀的混悬液,轻轻摇晃后呈牛奶状。如果轻轻摇晃后,瓶底有沉淀物,或者有一层冰霜样的物体黏附在瓶壁上,则药物不能再使用。

2.患者要选择在适合的身体区域注射 常用的胰岛素注射部位包括上臂外侧、腹部、大腿外侧、臀部。每一个注射部位可分为若干个注射区,以2平方厘米为一个注射区。每次注射部位都应轮换,而不应在一个注射区几次注射。腹部是胰岛素注射优先选择的部位,胰岛素吸收率能达到100%。腹部的吸收速度较快且皮下组织较肥厚,可减少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

3.每次注射前必须检查是否有足够药量的胰岛素 注射时左手轻轻捏起注射部位的皮肤,右手持胰岛素笔将笔头直接扎入捏起的皮肤内,推注药液。注射完毕后,拇指从药量旋钮上移开,针头在皮肤下停留10秒钟以上,然后拔出笔头,用干棉签按压针眼3分钟以上。注射完毕后,胰岛素笔应套上内针帽,旋下笔头,将废弃笔头丢弃,戴回笔帽。

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

1.饮食 当胰岛B细胞功能极差时,即基本上已无胰岛素分泌,一旦饮食有了变化,血糖也随之明显变化。进食多,血糖就高;进食少,则发生低血糖。所以患者应做到定时、定量进餐。如发生饮食变化时,胰岛素(也包括口服降糖药)用量,用时应灵活掌握,既要做到控制高血糖,又要避免发生低血糖。

2.活动 活动应定时、定量,根据胰岛素作用时间和进餐情况选择活动量和时间。如个别患者餐后1~2小时的血糖高,稍加胰岛素又在3~4小时发生低血糖。此时可在胰岛素不变的情况下,餐后1~2小时进行一定时间的活动,即可使血糖正常。

3.年龄 老年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患的是2型糖尿病,大多自身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能力,此时如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药量稍大,则易发生低血糖。另外,因为老年人常有肾功能减退,胰岛素从肾排出和分解减少,胰岛素作用增强易发生低血糖。

注射胰岛素的建议

1.对于使用口服降糖药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当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和口服多种降糖药效果差或不良反应大且无法耐受,或顺应性差不能保持良好的代谢控制时,应当考虑使用胰岛素治疗,以使病情稳定。此外,患者接受多种药物,想要一种简单的治疗方案或已有肾或肝损害时,也可改用胰岛素治疗。

2.胰岛素的使用可以采用补充治疗或替代治疗。补充治疗也就是联合治疗,患者可以在继续口服降糖药物的基础上,加用中效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例如从早餐前或睡前每千克体重0.2单位的中效胰岛素开始使用,如果有必要的话,每3~4日调整胰岛素药量2~4单位。当每天胰岛素的使用药量超过30~36单位才能使代谢指标达标时,可以考虑停止口服降糖药,单独使用胰岛素。

3.胰岛素替代治疗也就是单独使用胰岛素控制代谢异常,如果使用中效胰岛素每日药量超过30~40单位,宜将胰岛素药量分成每日2次注射,2/3在早餐前,1/3在晚餐前或睡前使用,视血糖调整药量。如果进餐后的血糖水平不能达标,要在餐前使用速效胰岛素。

4.当患者使用预混胰岛素时,要注意预混胰岛素的种类以及使用的适应证。使用预混胰岛素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兼顾患者对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的需要,同时提高患者使用胰岛素的依从性。预混胰岛素可以作为与口服降糖药联合方案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单独使用。预混胰岛素一般每天使用1~2次,如果早、晚两次注射胰岛素,血糖仍没有达标,可以于午餐前加用一次预混胰岛素,从2~4单位起,根据情况调节药量至血糖达标。

5.长效胰岛素主要用于与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以提供基础胰岛素,可于早晨或睡前注射,此后3~4天调整药量使血糖达到良好控制。

6.使用动物胰岛素的患者要转换为使用人胰岛素时,要注意药量问题。由于动物胰岛素的纯度较差以及生物利用度较弱,改换使用人胰岛素时需要使用较低药量的胰岛素,一般而言,推荐减少胰岛素药量10%~30%。然后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进一步调整胰岛素剂量,直到代谢良好控制。

7.目前胰岛素类似物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一般而言,从人胰岛素转换为使用胰岛素类似物的原则为等药量转换,需要注意的是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的起效时间较快,可提前至餐前10~15分钟注射。正在接受基础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改用预混胰岛素的起始剂量为其中基础胰岛素与原来使用的基础胰岛素剂量相同。

注射胰岛素的注意事项

1.必须根据病情、血糖水平、经济状况选用胰岛素品种及其药型、药量。

2.开始可按每千克体重每日0.3~0.5单位的胰岛素计算的量,分2~3次皮下注射。也可从每日20单位起始,分早、晚2次给予,往往早餐前多于晚餐前。

3.应用胰岛素后,注意每隔3~5天监测血糖,不但要监测三餐前或后,有时睡前与夜间也要监测,并做好记录,以备查阅。

4.注意清晨高血糖的两种解释:一是“苏木杰”现象,即在夜间曾有过低血糖,因在睡眠中未被察觉,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应性高血糖;二是“黎明现象”,即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时出现一段短时间高血糖的现象。前者说明前天晚间胰岛素用多了,应该减少晚上胰岛素用量或在睡前加餐;后者说明胰岛素用量不足,应在晚间或睡前加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如患者搞不清楚,应及时向专科医生请教。

5.尽量严格固定进餐、运动,以及注射胰岛素的时间,使血糖出现的高峰与血中胰岛素浓度的高峰相匹配,达到血糖平稳降至正常水平。

6.注射部位要有序,并经常更换,如脐周围、左右前臂、左右大腿前或前外侧等,注意以肚皮吸收最快,其次大腿、手臂等。

7.出现低血糖反应,如出冷汗、头昏、头晕、心悸、乏力、心里不适、焦虑、紧张、肢体震颤、饥饿、软弱、倦怠、昏睡,甚至昏迷等,有血糖仪者立即测血糖,并饮用一杯果汁或甜饮料,或含1~2颗糖果,或吃4~6块甜、咸饼干或面包、馒头、米饭等,如果上述症状好转,提示是低血糖;必要时5~10分钟重复一次,或提前进餐以防低血糖再发生,或减少胰岛素用量。他人发现患者突然出现行为怪异或昏迷时,应立即送往医院抢救,切忌向昏迷者灌糖水,以免呛入或吸入肺部。

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

1.糖尿患者为什么要安装胰岛素泵 正常的胰腺有两种分泌胰岛素的方式:即基础分泌和餐后分泌,前者是胰腺24小时持续小药量地释放胰岛素,使血糖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后者是在进餐后,胰腺会在短时间内分泌大药量的胰岛素,以保证进餐后不会使血糖突然升高。由于人体胰腺同时存在基础和进餐后两种分泌形式,才使人的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目前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应用最多最广的方法是,“多次皮下注射法”,即每日给患者皮下注射2~4次胰岛素,以降低患者餐前、餐后的血糖水平。该方法的最根本的缺点就在于胰岛素只能一次一次地注入人体,不能模拟正常人体胰岛素分泌的时相,容易出现难以控制的餐后高血糖,如用药量大又会诱发低血糖,血糖水平波动较大。

胰岛素泵是一种内装有短效胰岛素的微电脑动力装置,体积为BP机大小,泵须随身携带,泵内的胰岛素通过长期置入皮下的小针或软管注入体内。通过微电脑仿生原理,它完全模仿人体胰腺功能,随时释放人体所需胰岛素。患者进餐后,根据进餐的多少,自动输入追加量的胰岛素,胰岛素可以以基础和餐前大药量两种方式给予,因此,糖尿病患者安装胰岛素就像安装一个简单的“人工胰脏”。它成功模拟了人胰岛细胞在生理状态下分泌胰岛素的方式,使人体内的血糖持续处于正常状态而不致上下剧烈波动,从而减少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2.胰岛素泵的适应证 所有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都适合用胰岛素泵治疗。

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功能减弱或完全丧失,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下述情况下需要注射胰岛素:经饮食控制与运动疗法,并用各种口服降糖药治疗无效时;出现急性并发症时,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情况;合并肺结核时,合并有严重肝、肾、心脑、眼的并发症时;妊娠期间糖尿病。

3.胰岛素泵的种类 开环式泵和闭环式泵。闭环式胰岛素泵是日后胰岛素泵的发展趋势,目前技术尚不成熟,这种胰岛素泵的优点在于血糖监测及基础、餐前大药量胰岛素的设定都将由微电脑自动完成,那是一个真正的“人工胰腺”。患者惟一需要做的就是定期补充胰岛素。

4.胰岛素泵的优点 ①使用胰岛素泵治疗,能显著缩短高血糖控制时间,可避免反复出现高血糖和低血糖反应。②能严格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长期进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使眼部并发症降低70%,肾并发症减少56%,神经系统并发症减少60%。③泵随身携带,对工作和生活不规律者,如经常加班、出差、宴请、运动者尤为有益。④它可尽快使需择期手术的糖尿病患者血糖保持正常,缩短等待术的时间。⑤它还可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尤适用围术期的高血糖、妊娠糖尿病。⑥胰岛素使用药量更加精确,药量可精确到0.1单位。带泵后,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每日需要的胰岛素量比往常少20%左右。

5.带泵所需的条件 ①有相应的经济来源;②希望血糖控制更好,最大程度地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③在泵培训人员和医疗护理人员的讲解下,有能力学会泵的操作;④具备足够的糖尿病知识,知道如何处理各种紧急情况;⑤稳定健康的心理。

“戴泵”时机的选择

1.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戴泵”时机 胰岛素泵是目前最准确、最简捷、最自由的胰岛素输注系统,也是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与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相比,胰岛素泵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其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患者可以更灵活地选择进餐时间,尤其对一些由于工作时间不固定,不能定时服药、进餐而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有明显的优越性。

2.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短期戴泵” 在2型糖尿病的早期补充胰岛素,可以使高血糖得到有效控制,使胰岛B细胞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进而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缓解糖尿病的病情。近年来,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的数年内,部分患者只凭单纯的饮食、运动就可以维持良好的血糖状态,多数患者的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

3.口服降糖药失效后戴泵 口服降糖药物失效是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难题之一。胰岛素抵抗增加和胰岛B细胞功能进行性下降,可能是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主要原因。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又加重了胰岛素抵抗,形成了血糖居高不下的恶性循环。胰岛素泵可以模拟正常生理胰岛素的分泌模式,短时间内使血糖得到理想控制。同时还可以明显增加患者对口服降糖药物的敏感性,快速稳定地控制全天血糖,明显改善胰岛B细胞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减轻胰岛素抵抗。

4.慢性并发症患者戴泵 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糖尿病患者都知道: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而长期的高血糖或血糖忽高忽低是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主要诱因。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达标,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一旦发生并发症,严格的血糖控制又是延缓并发症进展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以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降低60%,使并发症延缓发生15.3年,延长寿命5.1年。试想一下,如果将严格的血糖控制所带来的生活不便与15年的健康生活作比较,哪一个更加重要?

5.为提高生活质量戴泵 很多患者在走两个极端——太不把自己当患者和太把自己当患者。太不重视疾病的结果是不关注血糖控制达标,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而太严格地控制饮食起居又给很多患者带来了生活工作上极大的不方便。按时就餐、按时服药或是按时注射,有很多患者由于出差只好在飞机上、宾馆里的洗手间注射,还可能会引来好奇或误解的眼光。要是由于这些原因放弃注射胰岛素又会给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而胰岛素泵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胰岛素泵的体积很小,只需要控制几下按钮就可以注射胰岛素,对一些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病情的患者就很好地保护了隐私。在餐桌上可以和大家一起进餐,不必一定要等注射以后半小时才可以吃饭。胰岛素泵可以让患者正常吃,正常睡,正常工作和学习,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

糖尿病患者切勿让胰岛素“贬值”

胰岛素“贬值”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就是指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产生了抵抗。胰岛素“贬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防治对策也是多方面的。

1.入少出多“负平衡” 胰岛素“贬值”的罪魁祸首就是肥胖。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肥胖会使身体内的其他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更为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因此,减肥是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好方法。

方法多多,控制饮食是重要的一环。每天摄入的热量与消耗的热量要达到“负平衡”,就是说要做到每天吃得少,消耗得多,而且还要保持三大营养素(糖类、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微量元素的平衡摄入。

2.每周动腿三四天 运动锻炼,特别是大肌肉群的活动,如下肢腿部、上肢胳膊的肌肉活动,可明显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有资料报道,每周运动3次,每次30分钟,可使胰岛素敏感性提高30%。但运动要持之以恒,如果运动间歇超过3~4天,运动的效果及蓄积作用将减小,难以产生疗效。因此,运动不应间断太长时间,每周应安排3~4天,每天运动2次共1小时。

3.药物增敏助降糖 胰岛素增敏药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包括胰岛素增敏药衍生物,如罗格列酮(文迪雅)、吡格列酮(艾汀)等,可显著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若长期服用,则要定期检查肝的功能。二甲双胍类降糖药也有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中药黄连素也有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可与二甲双胍类药相媲美。

4.控制疾病护血管 据统计,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这是因为胰岛素抵抗是多种疾病的根源,是滋生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疾病的共同土壤,因此有学者称之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包括糖耐量减退、血脂紊乱、高胰岛素血症、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等,其结果会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危及人体生命的疾病。在对抗胰岛素抵抗的策略中,也不要忽略对这些疾病的控制和治疗达标。

人们都说糖尿病治疗难,这是因为糖尿病的病因复杂,如果只治标不治本,控制病情、治疗达标当然就比较困难。胰岛素抵抗就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论在糖尿病的前期,还是在糖尿病治疗期间,都要关注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解决胰岛素抵抗的问题,不要使胰岛素过多地“贬值”,真正使每一个胰岛素分子都能起到最大最强的降糖作用。

走出胰岛素降糖中的“三大雷区”

1.打针疼痛论 有些患者认为注射胰岛素是用针往肉里扎,可能一天要注射好几次,会很疼,并形成硬结。

打一针应该换一个地方。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胰岛素注射技术也是如此,目前的胰岛素注射器已经达到了注射时基本无痛的程度。胰岛素的纯度也非常高,基本上不形成硬结,但应该注意的是注射部位要经常轮换,否则形成硬结后会影响药物吸收;另一方面,老注射一个地方,还会导致局部脂肪萎缩,影响美观。可见,每次换地方注射很重要。

人体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有上臂、腹部、大腿前外侧、臀部等部位。各部位对胰岛素吸收的速度不同,其中腹部吸收最快,由于午饭一般吃得较多,因此建议中午打腹部;其次是上臂和大腿,吸收最慢的是臀部。并且,局部有硬结、瘢痕和肚脐周围5厘米处不要注射。

2.低血糖风险论 有些患者认为用胰岛素很容易导致低血糖,很危险,而服口服药这种风险就小得多。

速效胰岛素缓解低血糖。确实,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相对容易发生低血糖。但低血糖是可以避免的,即使不能完全避免,也可以做到不发生严重的低血糖。

患者出现低血糖常常是因为其注射药量不合适或者没能在胰岛素注射后按时进餐引起的。因此,对于餐后血糖控制不是很好的患者,可以尝试速效胰岛素,如赖脯胰岛素。速效胰岛素也称超短效胰岛素,比短效胰岛素吸收更为迅速,使用后立即起效。以赖脯胰岛素为例,不但因其起效快能在餐时注射,且在注射后1小时就可以达到峰值浓度,并且在注射后的4小时内发挥80%的药物活性作用,因此在餐后血糖得到更有效控制的同时发生低血糖的概率也大大减少。

因此注射胰岛素治疗和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最好随身携带一张“糖尿病低血糖求助卡”,万一发生低血糖昏迷,也能得到更及时的救治。

3.晚期疗法论 有些患者认为注射胰岛素是糖尿病晚期才用的最后的治疗手段,用上了胰岛素说明病基本没救了。

早用胰岛素保护胰岛功能。造成患者“谈胰岛素色变”的原因,或许和过去治疗糖尿病的传统模式有关。患者在选择使用胰岛素时,往往病情已经比较严重,胰岛素成为血糖控制的最后法宝。而现在,糖尿病的治疗模式已经在发生改变。

目前95%的糖尿病患者都属于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伴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引起的。这些患者如在诊断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可使人体生产胰岛素的“工厂”——胰岛B细胞得到保护,其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使血糖得到全面的控制,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进一步指出,糖尿病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医生会根据患者血糖变化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在治疗糖尿病的各个阶段,都可能使用胰岛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